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佳券赏析〗: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07-03-29 查看次数:640; 复制本文地址
陕西:林延军

图片总大小:79KB;最小图片:11KB;最大图片:29KB;


一、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二、郑国渠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后期,韩桓惠公看到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韩国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妄图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他预想的“疲秦”目的!?不料事与愿违,当时的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郑国渠。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银带铺在了三秦大地上。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灌溉着今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县(区)的280多万亩土地。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三、灵渠

灵渠又名秦凿渠、或称陡河,位于桂林市兴安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对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边防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接着“使尉屠唯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进军岭南地区。秦55万大军,兵分五路向百越之地推进。其中向广西进攻的一路秦军遇到部族的顽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准南子•人间训》)。究其战事不顺的原因,与秦军不适应山地作战、不服南方水土、病员较多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长、军需粮草供应不上。解决军需粮草运输成为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秦始皇果断做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决定。在史禄的主持下,经过被征发的劳动人民与秦军的艰苦劳动,几经寒署,成功开凿灵渠。秦军粮饷从湘江船运,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的运至前线,保证了前方军事的需要。秦始皇33年,秦军终于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并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业。

灵渠的开渠技术在古代水利史上的取得了辉煌成就成就,至今仍放出灿烂的光彩。兴安县位于桂北山区,周边层峦叠嶂,河川纵横。东南耸峙着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南部事连绵的海阳山,西北雄踞着越城岭。地形的显著特点:东南部是南高北低,西北部则是北高南低。在兴安县中部,形成了一片海拔仅两百米左右的低地,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历来是湖南进入广西的交通要道。由于这一地形特点,发源于海阳山的湘江,从南往北流至兴安县城,沿湘桂走廊经全州县进入湖南洞庭湖;发源于越城岭主峰猫儿山的漓江,往南流至溶江,经灵川县、桂林市,在梧州汇入西江,至广东注入珠江。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两江流向相反,故谚语云:“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湘江和漓江,在兴安境内东西25公里,在秦时直接开凿运河连接两江是相当困难的。好在漓江有条支流,名叫灵河,由众多小溪交汇而成,其中有一条名为始安水。始安水发源于兴安附近的富贵岭,与湘江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只是隔着一列宽300余公尺,高30余公尺的土岭即越城峤(又叫始安峤、临源岭),它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只要把这座岭打穿,就可以把海拔较高的湘水引入始安水,从而沟通漓江。经过精心勘测,当时聪明的设计师发现了这一奥秘。于是秦军在湘江上拦河筑坝、抬高水位,开凿出一条5公里长的渠道,并挖断越城峤上的太史庙山,将湘水引入始安水,并将始安水疏导改造,以便船只通过它进入灵河,进入漓江,从而将湘漓二水连接起来。据唐朝史料记载,灵渠除了渠道以外,已有大、小天平(即铧堤)、铧嘴、秦堤、泄水天平、陡门等建筑,这与现在所看到的灵渠基本相同。这些建筑科学配套,紧密相连,使灵渠成为不朽的水利工程。

灵渠设计灵巧,工艺精湛,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2007年3月16日星期五

编辑:
目前,网友留言共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2602618; 今日2543; 昨日13657;
本页访问量:2635971; 今日2; 昨日350; 收录总数:6583214; 今日:790; 昨日:3841;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