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
![]() | ![]() |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风采〗: 故 纸 飘 香 |
故 纸 飘 香 ——王维东和他的门票收藏 杨晋林 定襄县城不大,街道却多如牛毛,在这些毛细血管般的长街短巷里隐藏着许多民间收藏高手,譬如收藏古玩玉器的智村老郭,收藏邮票钱币的疾控中心老牛,收藏书法绘画的老赵,他们一边四处出击不断往回收购,一边陶醉在各自量身打造的象牙塔里,不论画卷诗章,不拘古瓷重器,寻味方寸之间的细微奥秘,心里充满无限情趣。王维东也是一名收藏爱好者,只不过他的藏品比较另类——旅游门券,属于收藏界的冷门,甚至被圈内人士称作“小儿科”。
王维东和他的门券藏品 第一张门券 王维东平时很忙,他在所供职的定襄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里既是单位的副职,又是业务骨干,只有法定的公休日才有空闲外出收集藏品。附近的景点差不多跑遍了,再往远走,一来花销太大,二来时间不够用,王维东经常在临近出门时却踌躇再三,最终选择的往往是一个比较折中的地方——太原南宫古玩市场。许多个星期天,王维东几乎都泡在那个乱哄哄的散发着古物旧件气息的大市场里,而这一天,他为朋友淘到几张韩国生产的香烟盒,给自己淘到几本折价书,但没有遇到被称作宝贝的好品相的门券,总体来说,这一趟算是白跑了。这样的情况对他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他对我说,咱不能指望每一次都能捡漏,吃仙丹的机缘可遇不可求。 2015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我在他的旅游门券收藏工作室里见到了业余门券爱好者王维东。当时,他正鼓捣自己的“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专题门券。 而在这之前,我就知道王维东这个人,出版过好几本小书,是单位最年轻的文博副研究员之一。王维东除公职外还有许多头衔——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旅游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忻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忻州市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定襄县收藏协会会长等等。只要在工作之余,王维东喜欢把自己定位在收藏门券领域的一名无名小卒,但在忻州市乃至山西省门券收藏领域内,王维东却小有名气,并因此成为山西省收藏家协会门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今年虚岁50岁的王维东在回忆当年是怎样涉足门券收藏领域的经历时,睿智的目光变得异常深远了。1988年,23岁的王维东第一次走进尚在筹备阶段的河边民俗馆,他绝没有想到从此就在这座民国枭雄阎锡山建成的老宅子里一呆就是二十年。从最初阎锡山故居的筹建修复到民俗博物馆藏品的调查、征集、陈列和布展,都倾注了这个年轻人一腔心血与满腹才华,然而单调的工作流程总让他感觉枯燥乏味。这时,一张其貌不扬的小纸片,忽然触动了潜藏于他灵魂深处某根极其敏感的神经,那张小纸片就是阎锡山故居开放后发售的第一张正式发售的门票——款式大小近似于过去那种通用的地方粮票,油印版面,粉红颜色,雪花型边框,内文是阎锡山旧居游览票,下边有一行大写字母,接着是票号与地址,售价是5毛钱……谈不上设计简约或精致,只是一张普普通通进出景区的凭证而已,但年轻的王维东却出于某种好奇心理,自掏腰包把标有000001与000002的两张门票买下来,夹在一个小红旗笔记本里。 只有开头,没有结尾,随着时间推移,王维东不知不觉把阎锡山故居30多种首发门券都自费揽于囊中。这是一种时间与癖好的累积,同样是人生缓慢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阎锡山故居门票也逐渐由油印小票,改作彩色设计,名称也从最初的游览票演变为今天的参观券,票面由过去的5角、1元,攀升到后来的40元、50元。只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英俊青年,如今已年近半百,衣带渐宽,他横竖想不起最初购买那两张门票的初衷和动机了。 与门券收藏的被动结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江浙一带出现了许多私营印刷厂,他们广撒英雄帖,把一些印制精美的饭票、车票、名片之类的样品,夹带在信函中邮寄到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冥冥中的未知客户,其中有一部分信件最后出现在民俗馆的办公桌上。王维东是办公室主任,他起初对这些垃圾邮件并不在心,往往有时就随手就把它扔到废纸篓里。但有一次他从一封征印函中意外地看到几张某风景区的塑料门券,立刻被绘制在上面的云雾缭绕的缥缈远山与亭台楼阁的近景所吸引,那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王维东就如何把这样的风景深深镌刻进脑海里,想到此,还就把几张门券又小心夹进那本笔记本里。以供以后继续研究。 王维东的笔记本在慢慢增肥,但他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这些看似普通的景点门券,会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还记得那时,民俗馆经常收到一些外地来信,是门券收藏者以票易票的一种交易模式,对方来信写得非常客气,无非是想用他们手头富余的门券置换到或者期望支持获取阎锡山故居的门券,并附带有返程邮票和信封。王维东是个热心肠的人,他把游客扔掉的废票一张张捡起,规整好,塞入信封,有时还要写几句简短的问候语,然后给未曾谋面的门券收藏者邮回去。一来二去,王维东也收到许多景点的门券,并因此结交了许多朋友,而这些朋友在信中一再劝他也收藏门券吧,既不耽误工作,也花不了多少钱,还能分享到由收藏门券带来的无穷乐趣。他一想也是,小小门券中确实蕴藏着令他无法一眼看透的奇妙之处,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想象,也可以完全把自己置身于美轮美奂的绘画或影像中,感知门券之内或门券之外的隽永意境。 或许从那时起,王维东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收集各地的门券了,利用外出参加文物或者旅游相关会议的机会,他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景点,除了刻意收集那里的门券,有时却很少进入景区参观,他觉得不进去有不进去的好,可以从方寸大小的门券上面,窥探到属于这个景区的人文底蕴与艺术精髓。 王维东真正迈入门券收藏殿堂的时间其实并不远,也就最近七、八年时间。2007年秋,他结识了灵石县的任文奎。任文奎是一名在门券收藏界摸爬滚打了好些年的资深藏友,对门券的内涵有着独到见解。正是这个新结识的朋友最终把王维东带进了山西省门券收藏的圈子内,并更广泛地认识到许多业内高手,比如无锡的陶刚,北京的段武,江苏的王如勇,山西的李洛书等等,他从这些前辈收藏家身上学到不少书本之外的东西,这为他以后的门券收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诸张林是浙江省绍兴人,在苏州红叶造纸厂工作,已有30多年的集藏经历,他是王维东众多藏友中能够于山野之中体味到生命真谛的人。在2010年之前,两人仅局限于书信往来,从未谋面。而这一年在无锡举办的一次门券展上,两个神交已久的藏友终于见面了,当时的诸张林因患腿疾行动不便,但在短暂的交流中王维东被诸张林渊博的收藏知识所深深吸引。此后,诸张林通过邮寄的方式给这个比他小20多岁的“忘年交”王维东赠送了大量的珍贵藏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王维东对从事门券收藏的藏友产生了非一般的质朴情怀,按他的话讲:收藏门券不像其他收藏古玩玉器钱币邮票的人,大凡是收藏门券的人,都是工薪阶层的一群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不图利。 曾任山西省收藏家协会门券委员会主任的李洛书先生同样对王维东有提携之情,从理论到实践,从无偿提供复品到专题制作的经验传授,从发现“大开门”的俏货到对门券内涵的深层次发掘,都有过非同寻常的点拨与帮助。 还有一位交情不薄的江苏藏友,把一套36张的石林照相版门票无偿赠予王维东。他后来才知道,这一套门券的收藏价值相当于中国瓷器中的元青花,可遇而不可求。 他的收藏造诣 王维东是个喜欢钻研的人,他对待每一件事都有比常人更加执着的一种精神的地方,即使是一项业余爱好,也不愿在专业知识方面输于旁人。正是鉴于对门券收藏专业知识的匮乏,他除了向前辈们汲取实践经验,另外还专门订阅了类似《门券博览》、《东方门券》、《中华收藏专刊》、《中华票证收藏》这样的专业性刊物。其中《门券博览》是由陕西省收藏家协会旅游门券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一份专业性刊物,从2007年正式创刊起,王维东就成了这份杂志的忠实读者,一年四本,期期不落。他在阅读与思考的同时,也在收藏门券的实践中有了长足进展,从一个门外汉逐步登堂入室成为门券收藏界小有名气的后起之秀。他在一篇名为《门券收藏现状的隐忧》的文章中系统性地剖析了门券收藏所面临的假性繁荣背后的隐忧,诸如免票改革带来的冲击,收藏队伍后继乏人,门券设计的无价值蜕变,金钱化与收藏初衷背离等等,他甚至断言门券专题已逐渐“堕落”为展会的附庸和装饰,这些让专业人士都不易觉察的反常现象,却被一个初涉门券收藏领域的“新人”窥出了端倪。 2007年,对王维东来说的确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正是这一年,他顺利加入山西省门券收藏协会。用他的话讲,这是一段由一名散兵游勇成长为正规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促使王维东的门券收藏由过去单一追求数量,演变为对质量的精益求精。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王维东的八小时之外有了更充实的行走和诉求,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从事这一门他所钟爱的收藏事业,或去石家庄参加第二届全国门券交流节,或远赴江苏无锡参加了四届旅游门券交流节,或南下苏州参加第十三届门券交流会,还有华北、华中、北京、山西……各式各样的门券交流会上几乎都可以捕捉到王维东的身影,他在每一个展框前总要驻足良久,静赏珍稀门券的瑰丽色彩,猜度艺术佳品的设计感与审美情趣,甘之如饴,如痴如醉。有时,他也带了少量的复品与全国各地素昧平生的藏友交流彼此的藏品,结交那些拥有共同爱好与期许的同道中人,三元两元的交易,既纳入了一些品相上佳的藏品,也达到了以票养票的初衷,当然赔钱往往多于赚钱。 几年来的收藏积累,王维东觉得最大的收获不单是藏品越来越多,也不单是从纷繁的藏品中领略到从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天文,有地理,有文史,也有多如恒河之沙的旅游景点的典故与传说,而更主要的则是在翻阅藏品时对身心与灵魂的陶冶和愉悦。王维东记得,他最早参加的是几年前在湖北黄石举办的全国第十五届门券展,他第一次欣赏到类似《世界“新七大奇迹”》、《徐霞客游记》、《名人墨宝》、《邓小平语录精粹》等自成体系的门券专题,并在那些分门别类的“古今名人”、“锦绣神州”、“券中情趣”、“券藏探究”的展窗前流连忘返,不仅大开眼界,而且对门券收藏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那一份执着 有一段时间,王维东对门券的寻访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到星期六或星期天,他就独自外出,早已名声在外的旅游景点不再是他的首选,他把目光投向那些被隔离于尘嚣之外的古建筑或历史人物故居上。晋东南的长治县南宋村有一座华檐翠壁,八封灶顶的五凤楼,王维东听一位藏友透露,那里有人收藏了一款早期印制的五凤楼塑料门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维东挑了个公休日驱车数百里直奔长治县。尽管五凤楼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但却仅限于村级管理,负责景区管理的李主任起初并不承认有过什么门票,直到王维东软磨硬泡,几乎把嘴皮都磨薄了,李主任才答应出售一些,并一再告知王维东不能往外说,这是他仅有的压堂宝贝了。王维东当然知道这些稀有门券对于一个藏友来说能够体现的实际意义,那不是一张塑料纸的价值,而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返程时,王维东还在暗暗庆幸自己走了狗屎运,当汽车行至太长高速入口附近,他突然发现公路中央停着两辆摩托车,旁边是几个喝得醉醺醺的年轻人打着手势要他停车。人生地不熟,加以孑然一身,王维东怕出意外,一边减速,一边想要报警,但又辨不清所处的确切位置,正在两难时,又驶来一辆挂有本地车牌的小车,王维东紧跟在那辆车后,亦步亦趋算是逃离了是非之地。直到驶入高速,他砰砰乱跳的心才略微平静下来。 2014年9月,王维东参加了在湖南衡阳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会,会议期间他在当地一位从事娱乐场经营的老乡陪同下,拜谒了蜗居陋巷的李富春故居。正如其他革命伟人故居一样,李富春的老宅同样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王维东游览完寂静的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后,感慨之余却直奔主题,他向工作人员提出想收集李富春故居的门券,得到的答复是没有门票,或许以前有过,但已经很久不出售了。王维东不死心,又找到负责故居管理的汪跃明馆长,汪馆长也表示爱莫能助。得不到门券,王维东仍热情地与汪馆长探讨了如何发掘名人旧居的潜在价值和在免费接待游客的状况下如何创收的话题,汪馆长频频点头,一时竟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临别,汪馆长把故居尚未发行的部分新门券赠予了王维东。 随着参加各地的门券交流会和网上交易机会的增加,王维东的藏品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多元,他着重收藏一些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寺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人绘画书法类型的门券,既有纸质的、塑料的,也有金属的、磁卡的,林林总总的藏品数量已高达一万三千余种,二万五千多张。他计划在今年9月份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之际,举办一次个人门券藏品展览,以全国军民八年抗战为主题,分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烈士陵园门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帝陵门券、“剑胆琴心”的古、近代政治家、军事家诗文墨迹门券等,以及定襄当地旅游门券珍品。 50岁的王维东一直把自己看做门券收藏界的一个新人,他说这些年日积月累成就谈不上,但对门券的喜爱倒是与日俱增,别看这一张薄薄的纸片,对常人来说,顶多破纸一张,可对我来说,它就是金钱都买不到的珍品。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王维东会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一页一页翻看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藏品,这一张张散发着墨香的门券在王维东眼里都是满纸烟云的大学问,无限乐趣就寄寓其间……
【编辑:王建池】 文章内引用的内容、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编辑:王建池 |
目前,网友留言共37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
姓名:杨如渊; 时间:2015-06-22 02:29:13;
令人敬佩!学习了,谢谢!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5-06-22 06:16:34;
好文章。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
但文章中有一处小错误 王老师要是和段武老师有联系有交往 不会在2007年之后 因为段武老师病逝于2004年{甲申年}。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5-06-22 06:30:14;
感谢作者,让我们深层次了解了一位年轻有为的藏家!!!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15-06-22 06:49:01;
通过此文又知晓了一位发烧级的山西藏友!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5-06-22 07:03:27;
一位执着的同好,一位值得敬佩的来者,一朵绽开的梅。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5-06-22 07:05:26;
王老师见过,券界年轻有为的藏家。
姓名:王维东; 时间:2015-06-22 07:06:02;
金老师所言极是,时间确实错了。应该是九十年代初吧,我在河边阎府接待了段武先生,现在只记得段先生高高的个子,提一个小黑包,后来联系的信件还有保留。诚谢指正!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5-06-22 07:27:36;
又了解了一位藏家的故事,打动了收藏者的心扉,有收藏的艰辛,有“得来不用费工夫”奇遇,文美流畅,详细精炼,拜读了,谢谢!
姓名:刘天视; 时间:2015-06-22 07:27:50;
和王维东老师交流过门票,衡阳还见过面。通讯写得很好,写出了故纸漂香,更写出了收藏心路的历程。维东年轻有为,乃门券界栋梁之材也!
姓名:刘国庆; 时间:2015-06-22 08:56:54;
学习。
姓名:王述育; 时间:2015-06-22 09:00:30;
学习,致敬!
姓名:寻波; 时间:2015-06-22 09:11:16;
学习,致敬!谢谢!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5-06-22 10:04:30;
向王老师学习、致敬!
姓名:雨人; 时间:2015-06-22 10:12:44;
有认识了一位藏家!赞!!!
姓名:甄文兴; 时间:2015-06-22 10:12:48;
学习了,定襄县,还是第一次听说。
姓名:张文革; 时间:2015-06-22 10:13:38;
券界“达人”,精神感人!
姓名:张宝贵; 时间:2015-06-22 10:51:59;
王维东现任山西省券协副会长。通过几年的接触,王会长给我的感觉是为人直爽、博学多才,对门券收藏有着一种奉献和执着的精神。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15-06-22 11:54:50;
一位执着的同好,赞一个!
姓名:张国栋; 时间:2015-06-22 12:40:19;
学习,精神感人!!!
姓名:骆志方; 时间:2015-06-22 14:50:16;
维东给我的印象是,温文儒雅。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5-06-22 15:35:41;
年轻有为,博学多才。山西券协的好领导!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5-06-22 17:13:34;
藏家是从一点一滴,一纸一票,一足一步多年的坚韧挚着成长起来的。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5-06-22 18:13:07;
王维东老师是位可交的朋友。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5-06-22 20:03:12;
从文中的细节,更能体现维东的收藏理念和追求,不张扬,却踏踏实实。赞一个!!!
姓名:赵廷文; 时间:2015-06-22 20:18:38;
赞!!!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5-06-22 21:31:52;
在我们协会,维东为人处事很受称赞,每年年会都要送大家门券、贺卡等礼物,是我们协会的好带头人。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5-06-22 21:51:27;
年轻有为,踏实执著的藏家,赞!
姓名:郭效文; 时间:2015-06-22 23:49:20;
乡人的骄傲!
姓名:章云; 时间:2015-06-23 01:02:02;
高手在民间。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5-06-23 08:02:48;
好文章,虽与维东有过谋面,但了解有限,印象是温雅,找票专心,通过本文不由对维东肃然起敬!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5-06-23 10:13:06;
我和王先生接触过,印象是为谦谦君子,我手头还有先生赠送的牛郎织女门票,再次感谢王先生。
姓名:李伟钦; 时间:2015-06-23 12:01:12;
王维东老师---年轻有为,博学多才!踏实执著的藏家,赞!
姓名:杨新渝; 时间:2015-06-23 22:40:12;
山西的发烧友太多了王老师是其中的一位,执着哦。
姓名:徐彬; 时间:2015-06-24 15:29:50;
王老师为人谦逊真诚,值得深交!
姓名:任文奎; 时间:2015-06-24 22:19:47;
维东兄学识丰富,已出有几部文博著作。在文物部门工作,收藏门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近年来山西券协的一匹黑马。
姓名:刘会英; 时间:2015-06-25 12:51:06;
向王老师学习!致敬!
姓名:汪政宏; 时间:2015-06-26 15:33:13;
门票收藏搞出了名堂!点个赞!
|
| 写下感言: |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
|
整站访问量:55250248;
今日18395;
昨日77191; 本页访问量:2786172; 今日6; 昨日213; 收录总数:12556725; 今日:8637; 昨日:31894; |
|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
|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