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说景赏券〗: 一起看国保(59)【安徽歙县】—竹山书院、郑氏宗祠

一起看国保(59)【安徽歙县】—竹山书院、郑氏宗祠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4-11-10 查看次数:911; 复制本文地址

图片总大小:2.3MB;最小图片:64KB;最大图片:185KB;


竹山书院.jpg

    说竹山书院以前,先说说其所在的雄村。雄村是出人才的地方,其一为汪直,当年明代倭寇武装走私集团的CEO,这位老板出生在文风昌盛地方,但对经商更有兴趣,日本是他的舞台,上演了一处历史大戏。另一个人物就是曹振镛,曹家定居雄村800多年,进士、举人八、九十号,曹振镛当属最出类拔萃的干部了。其为乾、嘉、道光3朝元老,仕途如一马平川,长达52年,少说话、多磕头是他的法宝,圆通、谦恭是他的护身符,历史对此人是褒贬不一的,但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却是一个人物。

竹山书院 (1).jpg

竹山书院 (2).jpg

    竹山书院是曹氏家族的私家书院。曹振镛的高祖是个成功的扬州盐商,临终遗命,叮嘱两儿子在家乡修书院,以振家族文风。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就是这里毕业的。曹文埴和刘墉等人当年是《四库全书》的副总裁官之一,退休后曾领着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当今的国剧京戏就渊源于那时。乾隆开心,封了他的曾、祖、父3代一品,外加自己和儿子,成了绝世的“五世一品”。

竹山书院 (3).jpg

    竹山书院 (4).jpg

    竹山书院建于乾隆21年(1756年),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有书院、桂花厅、清旷轩、文昌阁等组成,里面遍植桂花树,但凡书院有人中举人、进士便植树一株,是曹氏家族“蟾宫折桂”的具体表意。这里春看桃花、秋闻桂香,近邻新安江,不仅是读书,也是赏景的一个好地方。

竹山书院 (5).jpg

竹山书院 (6).jpg

    皖南似乎只要有点资源的村子就搞旅游,这种快马加鞭的大跃进形式,某种程度上拉动了经济,但撕裂了村庄与人的自然呼吸感,我去过的很多皆是如此,雄村也不例外。村民进村回家需要看长相、听口音认证,游人进村闲逛需要掏买路钱。总之出来的、进去的,都在人家把控的状态下不自由的行走。

    雄村的国保竹山书院,为了看它需要步行往返4公里,80大元的门票绝对物所不值。全村只有清代的几个牌坊和书院算是老货,其余一品牌坊、劝学亭、中美合作所等等什么的完全是新造,真材实料的东西实在是乏善可陈。

 竹山书院 (7).jpg

竹山书院 (8).JPEG


=========================================================


郑氏宗祠.jpg

    从鲍氏花园出来坐4路公交,和司机哥说,我要去郑村看牌坊。结果他给我停在郑氏宗祠的广场前,此处无站,让我以最短的距离步行过去,甚是感激。大步流星奔到宗祠前,吆喝了几声,一老哥见雨中有人来访,急忙开门。“多钱?”“10块。”“5块吧?”“行。”虽放行,但无一纸门票。

    进来后,这位老哥开始跟我大倒苦水,愤愤不满的怨气写在一脸。他是这里唯一看家护院的人,一个人孤单的住在这空空荡荡的祠堂里。他的收入靠自己的积蓄和零打碎敲的游人门票,他说,我收你这5块,你别笑话,有点讨吃要饭的感觉。这话搞的我却很不好意思了。

郑氏宗祠 (1).jpg

郑氏宗祠 (2).jpg

    我问:“为啥那国保碑不立啊?”他说:“领导们把那碑仍在那角落就扭头走了,找人立碑不花钱啊!文管的多次轰我走,说我赖皮。我不走,这是我们郑家的祖祠,需要看护和打扫。他们根本不管,一锁了之。笤帚都是我自己的买的,他们一分钱都不给。”如果每月给他点工资,也就是领导的一顿饭,这种不和谐,只能让人长吁短叹。

    当年歙县黄梅戏剧团快倒闭的时候,领导们将郑氏宗祠的管理权给了他们,改成了“古徽州民俗风情馆”,靠门票收入补贴点剧团,结果好景不长,实在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只得关张。盘活一款古迹资产,需要智慧的。看看不远处的棠樾牌坊和假的鲍氏花园,130大元也阻挡不住蜂拥而至的人群热情。

郑氏宗祠 (3).jpg

郑氏宗祠 (4).jpg

     郑氏宗祠3进,规模庞大,看点可圈可点。中轴线由牌坊、仪门、济美堂和寝殿组成。保存的完整得益于当年这里是粮库。其始建于明成化2年(1466年),万历年间重修,以木雕、石雕夺胜,是徽州祠堂的典型佳作。济美堂和寝殿均面阔5间,进深3间,外面都是青石方柱,内部梁架肥硕,素木无彩绘,卷云、海浪纹舒展自如,雕刻一丝不苟。

    1995年,一老美出资了50万元用于修缮祠堂,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老哥指着寝殿的一个月梁说,你看看,他们竟然用水泥加沙子补修的,水泥是啥啊,硅酸盐,不仅不能当木材用,还要腐蚀木头。50万不知他们吃了多少,还有多少用在祠堂上了,即便敷衍也要能凑敷了啊。这般状况又引起了他一腔怒火。

郑氏宗祠 (5).jpg

郑氏宗祠 (6).jpg

    郑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纵深村里行走,还能看到元代的贞白门石坊、建于明正德5年(1510年)的3个石牌坊和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宅。郑村出手,雄村则汗颜不已。性价比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编辑:崔艳红】

编辑:崔艳红
目前,网友留言共21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4-11-10 06:17:21;  
拜读了,品图文,增知识。谢谢!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4-11-10 06:29:22;  
开发和保护都要领导重视且有金钱做后盾才行、、、
姓名:刘天视; 时间:2014-11-10 06:40:16;  
全文幽默,流畅。评论击中时弊,入木三分。好文章。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14-11-10 06:55:48;  
好文章,长见识!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14-11-10 07:10:55;  
什么东西都是多了不值钱,文物也概不如此。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4-11-10 08:18:24;  
好文章,拜读了!
姓名:胡东华; 时间:2014-11-10 08:50:29;  
说得好!只有通过我们每一个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身边的文物古迹的百姓的执着呼吁,把民间保护文物的意识转换为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长久保存下来,发扬光大。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4-11-10 09:14:19;  
感触良多!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4-11-10 09:38:49;  
安徽省已出台了徽州文物古迹保护政策,地方政府是否落实?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4-11-10 10:04:33;  
图文并茂,欣赏国保。谢谢。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4-11-10 10:25:56;  
某些国保就是这个样子的保护法,--------。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4-11-10 10:26:15;  
看来,要会吆喝,如今识货的人少,外行看热闹啊。雄村的旅游推销是不惜工本的。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4-11-10 11:07:14;  
长了见识!
姓名:崔艳红; 时间:2014-11-10 11:25:49;  
超喜欢骆友的文字。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4-11-10 15:05:15;  
古民居的保护开发也要有特色,否则没看点就没活力。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4-11-10 20:09:13;  
列为国保当地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否则国保不保。
姓名:未登记; 时间:2014-11-10 20:25:42;  
感慨良多!!!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4-11-10 20:41:50;  
感慨良多!!!
姓名:雨人; 时间:2014-11-10 22:41:21;  
拜读了!!!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4-11-11 08:34:11;  
好文章,拜读了!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14-11-13 15:50:25;  
拜读了!谢谢骆老师。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55247586; 今日15738; 昨日77191;
本页访问量:2786172; 今日6; 昨日213; 收录总数:12555577; 今日:7491; 昨日:31894;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