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浅谈民间藏报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民间藏报资源的开发利用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4-10-26 查看次数:318; 复制本文地址
赣州市:古向东

浅谈民间藏报资源的开发利用

古向东

“盛世兴收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繁荣昌盛,参与收藏报纸的人日益增多,经过千百万人的不懈努力,在民间积淀了丰富的报纸藏品。但是,蕴藏在民间的藏报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本文就民间藏报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民间藏报的现状。

(一)参与收藏报纸的人数多,收藏范围广,藏品丰富。集报是一项集知识性、趣味性、资料牲、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收藏文化行为,也是一项高雅、文明的群众社会文化活动。到21世纪的今天,参加收藏报纸的人日益增多,其中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年纪大的有八、九十多岁的长者,小的只有十多岁的学生。尤其是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成立之后,集报的人数迅速增长,壮大了集报队伍。收藏范围逐日拓宽,收藏的报纸既有年代久远的老报纸,又有《家》报、孝报、 3D报、丝绸报等特色报纸。在收藏活动中涌现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报纸收藏大家,如山西省左权县的苗世明收藏了报纸6万多种110万份册,创造了“报刊收藏基尼斯之最”纪录;山东滕长富收藏各解放区根据地人民军队出版的报纸就有80多种1千多份。有的人收藏的报纸不但品种多,年代久远,而且数量也不少,多达几十吨。总之,全国参与收藏报纸的人数众多,蕴藏在民间的藏报十分丰富,有的报纸收藏家收藏有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没有的珍品、孤品。

(二)蕴藏在民间丰富的藏报资源,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有待开发利用。民间收藏报纸大都是个人行为,大量的藏报都是蕴藏在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中。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建了一些家庭藏报馆,向社会无偿开放。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这些家庭藏报馆的面积大都不是很大,展场太小,无法充分展示藏报,藏馆的主人为了生计,不可能全天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开放的时间十分有限,接待的人数也不多,丰富的藏报资源仍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全国各地陆续举办了各种主题的报纸展览,因受时空、地域的制约,受众也有限。虽然有的地方民间藏报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全国来说,我认为能够得到较好开发利用的藏报资源只是冰山的一角,分布在全国各地家庭中的大量藏报资源大都是处在“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状态,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发挥其应有作用。民间藏报资源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有待开发利用。

    (三)民间藏报有的缺少科学保护,存在安全隐患。民间藏报蕴藏在家庭中,由于受到设备、空间等条件的制约,缺乏科学的保护设备和措施,不能对藏报进行科学保护;有的报纸不要说恒温保湿,连报纸存放的空间都受制约,不能展开而是折叠存放,加上重压,又遭灰尘、光线、虫霉等对报纸的破坏,有的报纸巳裂损、发黄、变脆;有位高龄藏报家年老身体差,和儿子在县城居住,藏报则存放在其工作单位的老屋里,今年春他到老屋察看藏报,竟发现藏报被雨淋蚁蛀,全都毁损,一气之下放把火把几十年收藏的报纸全烧了。藏报被盗也曾有发生,藏报安全堪忧。

报纸是易损坏纸质藏品,即使保护条件好也不能永不销失,一些百年以上的老报已变黄发脆,稍一翻动就掉渣,既影响使用又危及报纸寿命,因此百年以上的老报、孤品、珍品报的保护和传承也需寻找解决办法。

收藏在家庭中的报纸不能吃、不能喝,还占地方,对于藏报,并不是每一个家庭所有成员都喜欢。现在有的报纸收藏家已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其子女对藏报又无继承的兴趣,已有多位高龄藏报家要整体转让藏报。以往已有人把长辈含辛茹苦收藏的报纸当作废品卖掉,现在如果这些高龄藏报家的藏报不能得保护和传承,一旦老人作古,这些珍贵的藏报会不会再被其子女作废品处理掉就很难设想了,这些高龄藏报家的藏报的保护和传承急需解决。

二、要重视民间藏报资源的开发利用。

民间报纸收藏家长期坚持报纸的收集整理,致力于社会文明载体的积累和保护,其藏报绚丽多彩,花样奇特,内涵丰富宽广,有人把蕴藏在千百万个家庭中的藏报称为待开发的“金矿”,值得投资的“绩优股”,下面我根据自己几十年集报体会和观察,就民间藏报资源的开发利用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民间藏报的认识。

更新观念,对报纸收藏者本人来说,要破除自己收藏的报纸“孤芳自赏,秘不示人”和“自己的报纸只传给自己的子孙”的旧观念。对于社会、对于有些地方的有关部门来说,也要更新观念。如有的地方,为了增加旅游景观,提高旅游景区的档次,投入巨额资金修庙造佛,如某市的一个旅游景区内先后建了庙宇佛像多达4处;还有一个地方竟投资8亿人民币建造高达108米巨型观音,如果把投资的视点转到开发利用民间藏报资源上来,只要拿出其中一小部分资金投资民间藏报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我相信其投资效果会比建造巨型观音更好。从这些地方的投资行为说明也要更新观念,改变轻视民间藏报的冷漠态度。

(二)对民间藏报进行普查。时下,全国民间究竟收藏了多少报纸?有哪些品种?蓄量有多少?恐怕无人能说得清楚。为了查清家底,组织一次普查,尤其要查清有多少孤品、珍品、百年以上的老报。以求做到对民间藏报资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对民间藏报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利用。

    (三)把民间藏报资源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开发利用。

大众藏品一一报纸,被誉为散装的百科全书,它蕴涵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知识。虽然民间藏报没有国家博物馆藏品那样博大精深,但它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它适应人群的面也更广泛,老少皆宜,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一般国家博物馆所不能达到的。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民间藏报资源,发挥其应有作用。对民间藏报资源作为文化事业来开发利用已有成功的先例,如成都市成华区圣灯街道办事处,投资20万元把李彬的藏报进行开发利用,于2013年8月建成西南地区首家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李彬藏报馆”; 又如今年4月1日,由政府出资,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中共南昌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面向全国民间收藏家征集珍贵的报刊等历史物件南昌古玩城办《永远的传家宝—党的群众路线历史文献文物 (南昌 收藏展》,全部展品是江西省和全国民间收藏家提供的。展览深受到干部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效果很好。为重视民间收藏资源,开发利用民间收藏资源开拓了一条新路;

民间收藏报纸大都是个人行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民间藏报家对藏报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资金,多数人已无人力、物力、财力对藏报资源进行事业性开发利用,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由政府“埋单”才能办好。如集报泰斗石天柱与报结缘80年,含辛茹苦地收集了古今中外的报纸4万多种40多万份,其中试刊号、创刊号、终刊号就有7000多种,有的还是孤品、珍品,2002年创造了“累计集报数量之最”的世界基尼斯之最纪录。我最近得悉:石老今年94岁了,已无能力料理藏报,其子女对其收藏的报纸并无继承的兴趣,欲把几十年收藏的报纸整体转让。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长期以来的物质产品“短缺”,正在向服务类产品,特别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短缺”转移,形成新的“短缺经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文化强国” 成为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据此,我认为像集报泰斗石天柱的藏报,是一座文化“金矿”,应由政府收购,然后进行开发利用,利用他的藏报可建公益性“报纸陈列馆”,也可组合多种专题在县市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布置报纸展厅,把他的藏报开发成公共文化产品,向社会常态展示。像石天柱收集的4万多种40多万份报纸,如果由国家博物馆来征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巨额资金才能办到。如今,当地有关部门能够把他的藏报资源当作一项文化事业来开发利用,只需投入少量资金,短时间就可把他的藏报资源开发成文化产品。

全国各地都有像石天柱那样需利用保护的藏报,各地有关部门都能把藏报资源当作一项文化事业来开发利用,将是发展文化事业一条又好又快又省的途径。把蕴藏在家庭的藏报资源开发成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丰富国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种文化产品的教化作用是隐性的、柔性和长期的,它将长久维系着它独有的文化传承力量,影响教育着一代代人。由政府“埋单”办这样的文化事业,为大众提供合格的文化产品也是值得的,于民于国都大有俾益。

(四)把民间藏报资源当作一项文化产业来开发利用。

我国现在的民间收藏,已不单单是国家收藏的重要补充,而是中国收藏事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收藏发展到今天,已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如山西省左权县的苗世明,利用6万多种110万份册报刊资料,在古城平遥明清街创建了第一家占地1500平方米,设置有清朝、民国、珍奇品、五十年代、文革、重大时事等10个展厅的第一家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并被平遥县人民政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旅游“一票通”系列景点,向中外游人开放,每年参观的游人达百万之众,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的建立和开放,开创了民间藏报资源产业开发利用的先河,值得推广

有的报纸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如在战火中诞生的中央苏区报纸,由于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的消蚀,存世量十分稀少,又大都散存于各地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民间收藏家等处。其中有的报纸虽然已有影印合订本,但它是作研究资料、版本保存,不出版发行,其印刷数量很少,且影印的报纸品种也不够齐全,缺少报种较为齐全的中央苏区报纸图谱。

苏区报刊是党和苏维埃政权的舆论工具,它配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支持苏区的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把散存于各地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和民间收藏家收藏的中央苏区报纸集中起来,每种选择一份或几份,以图谱的形式出版发行,这样就把中央苏区报纸开发成文化产品,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让这些宝贵史料走出书斋,对人民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苏区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有的报纸还可以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出版时把书定位为纪念品,既可作礼品,又可作旅游纪念品放到革命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作旅游纪念品销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创办的第一家全国性报纸《红色中华》创刊号,在延安出版的终刊号进行批量复制,并设计一枚精致的纪念章盖在报纸上,然后放到瑞金、延安革命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作旅游纪念品销售,每份以0.5至1.5元价格销售,只要有相当的销量,每份纯利按0.2元计,其收入就十分可观。通过这种方式对报纸的开发利用,把藏品变成文化产品,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成别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通过这些纪念品加深游人对红色旅游景区的了解,给游人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与此同时,还可改变红色旅游景区缺少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状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时下,各地都重视旅游业,都想把旅游做大做强。如果全国各地旅游部门和企业家,能够像山西苗世明先生一样,把民间藏报资源当作旅游文化产业来开发利用,并根据民间藏报资源情况,可新建旅游文化场馆,也可利用民间藏报资源在旅游景区增设报纸展厅,丰富旅游景观内容,提高旅游景区的档次,把旅游景区做大做强,这将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旅游文化投资项目,又好又快又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条途径,还能给城市增添特有的文化魅力和韵味。

三、繁荣报刊研究专著的创作和出版,保护和传承报纸文化。

开发利用民间藏报资源,不光是建场馆办展览,还可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利用,如对一些藏报撰写研究文章、出版藏报图谱等多方面的开发利用,把报刊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出版,是对藏报资源最高层次的开发利用,是报纸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条路子,对弘扬集报文化和集报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保护和传承集报文化功能是其它形式难予替代的。时下,可编辑出版的报刊史料很多,需保护和传承的集报文化也不少,有的还具有抢救性质,有紧迫性。如在战火中诞生的苏区报纸,各解放区根据地人民军队出版的报纸,清朝、民国出版的报纸、孤品报、频临销亡的报纸等。有的报纸出版年代虽然不久,但印量少,存世稀少,面临销亡。如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出版的小开张的报纸(以下称小报),有的是市场上出售的文艺类小报,有的是有内部准印证的小报,大都是4开4版。这些小报正如陈宏生先生在《藏书报》上发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广州小报》一文中所说:“当年买小报的人,绝大多数读完就丢,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想收齐这些小报,几无可能。但让那段颇有意思的小报出版史就此湮没,又太可惜。无论是研究还是收藏都有一定价值。”“像小报这种非主流的草根读物,因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生态,虽然己经成为历史,但不应该被完全遗忘。”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小报,虽然年代不久,但印量少,存世稀少,面临销亡。我未见有人专题收藏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小报的保护和传承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不尽早组织调查,摸清情况,然后采取措施以予保护和传承,就会让20世纪80年代初小报出版史湮没。

开发利用民间藏报资源,繁荣报刊研究专著的创作和出版,保护和传承报纸文化,我认为要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要有国家的支持。繁荣报刊研究专著的创作和出版发行,光靠民间集报组织、靠一二个集报人是无法完成的,要有国家的支持,要一个部门来组织协调,拨给专项经费,成立课题组,进行报刊研究专著编撰。要拓宽资金渠道,政府要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支持报刊研究专著的创作和出版发行。

二是引进市场机制,由出版社用市场运作方式出版报刊研究专著。近年来出版了不少报刊研究专著,如马志春、刘广金著的《中国集报学概论》,傅柒生、李贞刚的《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张雪根著的《从〈邸报〉到〈光复报〉——清朝报刊藏记》等。但是,有的报刊研究专著是个人自费出版的,因受经费等条件制约,印量少,成本高,发行渠道不多,出书不但没有经济补偿,送人还贴上邮资,谁出书谁贴钱,出书越多贴钱越多,这样不利报刊研究专著的出版发行。繁荣报刊研究专著的创作和出版发行,要引进市场机制,由出版社用市场运作方式出版发行报刊研究专著,这样可以增加印量,降低成本,拓宽发行渠道,增加发行量,促进报刊研究专著的创作和出版,保护和传承报纸文化。

三是再版、复制报纸要规范化。时下,再版、复制报纸有二种形式,一是以原版报为母本依样复制,没有什么标记以示与原版报的区别,有的报纸再版了几次,流传到藏市后让人无法分清哪份是原版报,哪份是再版报,这样让有的再版报、复制报还混进拍卖会,让心术不正的人骗钱财提供了方便;二是采取改变纸质、图文颜色,有的在报纸中缝、报沿等处加印文字以示与原版报的区别。这样再版、复制报纸,未保持报纸原貌,影响鉴赏效果。有的图录鉴赏类报刊研究专著,图录的报纸只能看清报头,无法阅读文字,影响宣传效果。我认为再版、复制报纸是供人们鉴赏的文化产品,再版、复制得越逼真,其鉴赏效果越好,因此再版、复制报纸应按文物“修旧如旧” 的原则,参照书籍版权页的做法,在再版、复制报纸上选择一合适的地方,印上何年何月第几版第几次印刷,以示与原版报的区别。此做法要规范化,哪些是合法的再版报、复制报,哪些是违规的复制报,让人一目了然。

四是要妥善解决版权问题。把民间藏报资源当作一项文化产业来开发利用,就要用市场运作方式出版发行报刊研究专著。时下,民间藏报资源丰富,民间藏报资源商机无限,是又好又快又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条途径。但是,鲜有人问津。究其原因:我认为除有的人看不到民间藏报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外,就是版权问题。现在不少历史报刊版权归国家,民间集报组织、集报人无版权,有版权的不急,无版权的民间集报组织、集报人急,要妥善解决“皇帝” 不急,“太监” 急的版权问题。       五是要营造尊重集报人劳动的氛围。我为何提出这个问题?源于此:今年5月13日,我和蓝功禄报友赴湖北省汉口,拜访了雷锋史料收藏家黄德宝,参观了他刚布置好《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为官》的展览。看了展览,又通过藏友和黄德宝本入交谈得悉:黄德宝于20世纪80年代就买断工龄,领了3万元自谋生路,此后他在多处打工,在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雷锋史料收藏、研究,硕果累累,连年举办雷锋史料展览,一年中他曾办过7场雷锋史料展览,为宣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但他住的房是20世纪80年代建的老房,也只有30多平方米,水管已长锈,床底下、墙角里到处存放的都是雷锋史料,却看不到一件高档现代家具、电器,从他家这些情况看,我从为他精神上富有,生活还是贫穷的。我们还到宜昌拜访了报纸收藏家周彬,我和周彬报友通信联系多年,但未见过面,这次去宜昌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见面的时间虽然很短促,他对我俩的关照体贴入徽,高尚的言行让我俩十分感动,久久不能忘怀。周彬原系军队管干部的团级干部,转业到地方后任湖北宜昌403厂党委组织部长、监察处长、高级政工师,仍是管干部的官。当了几十年管官的官,他已到了古稀之年,仍住 30多平方米老房子,老房子今年又要拆迁,还得租屋住,好些报纸无地方存放……从他住房这一点就可说明周彬像焦裕禄那样为官。黄德宝、周彬就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为官,值得学习,值得敬佩。

时下,有些不合理的现象:歌唱家、演员、节目主持人出场演出、主持节目均有报酬。集报人举办报展不但没有经济报酬,还需自巳负责报展经费,有的单位一再邀请集报人举办报展,但他不肯出一分钱;有的集报人不惜花重金搜购了珍稀报纸,然后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财力,撰写了集报专著出版,但出书的经费全都自己负责,不但没有经济补偿,送人还贴上邮资,出现了谁出书谁贴钱,出书越多贴钱越多的现象。对于集报人来说是要提倡无私奉献,作为一个组织,一个单位,应该鼓励,应该关心支持“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为官 ” 的集报人。以上说到的雷锋史料收藏家黄德宝,他虽居陋室,宣传雷锋的劲头不减,现在他又在寻找有关王杰、刘英俊的报刊资料,筹划“雷锋与王杰”、 “雷锋与刘英俊” 的展览。他几十年来办了不少雷锋史料展览,如果每场展览能给他一些经济补偿,他就不致像这样的生活水平了。集报人办报展,出专著,倾注大量的心血、财力、劳力,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应该有经济补偿,有了经济的支持,他们可以买更多更好的报纸,办更好更多的报展,出更好更多的专著。因此要营造尊重集报人劳动的氛围,促进报刊研究专著的创作和出版,保护和传承报纸文化。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以“时不待我” 的精神,大力开展重视民间藏报资源开发利用的宣传活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大力支持,人民群众踊跃参加” 的社会氛围,把民间藏报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用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和文明历史,为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
目前,网友留言共14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4-10-26 15:58:37;  
文章写得好,赞!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4-10-26 16:09:09;  
学习了。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4-10-26 16:17:04;  
民间收藏难处多。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4-10-26 19:58:49;  
门券收藏与报纸收藏是否也同病相怜呢?
姓名:王斌坤; 时间:2014-10-26 20:06:16;  
鸿篇巨著,事无巨细,不单对集报活动有指导意义,举一反三,对很多民间收藏都有借鉴作用。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4-10-26 20:30:23;  
开发利用的思路非常好!与门券收藏实在是殊途同归,但何时能引起政府或部门重视,那就得是N年代了!!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4-10-26 20:59:05;  
开发利用的思路非常好!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14-10-26 21:17:42;  
除了集邮,其它草根收藏都与报纸一样的命运!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4-10-26 21:36:38;  
思路好,实现不易。
姓名:王忠雄; 时间:2014-10-27 09:34:22;  
好极了!难得的好文章!建议直接寄中宣部、文化部领导!
(倒4行“时不待我”请改为“时不我待”。)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4-10-27 11:00:25;  
平遥古城的苗世明藏报馆,由于纳入旅游景点一票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很可观,可惜仅为孤例。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4-10-27 14:29:41;  
民间藏报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大力支持,人民群众踊跃参加” 的社会氛围很难啊。
姓名:龙小平; 时间:2014-10-27 18:55:10;  
古先生专注本专题多年,出此鸿论,辛苦了。本人敬仰不已。以为这乃梦想,尚有时日,只要努力了,呐喊了,也值。
姓名:刘天视; 时间:2014-10-27 18:58:22;  
新疆也有不少集扱爱好者,如单淑华老人,收藏了一房子报纸,质量挺高的。参观的,前往参观.查资料的人下少。如今老人力不从心了,想卖掉,谁要我可以搭桥。18699076650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3972645; 今日13624; 昨日59517;
本页访问量:2660366; 今日517; 昨日450; 收录总数:6967372; 今日:3519; 昨日:25676;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