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十研会征文(11)呼唤传统门券展集的振兴

十研会征文(11)呼唤传统门券展集的振兴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4-06-30 查看次数:559; 复制本文地址

 呼唤传统门券展集的振兴

            山西 胡保平

从1985年全国首届门券展览举办至今,已经走过近三十个年头。期间,全国大展举办过十七届,地方展、个人展不计其数。门券展览活动的蓬勃兴起,对推动门券收藏活动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极大地提升了门券文化的发展水平。门券展集的制作水平,已经从当初模仿集邮展集的蹒跚学步,逐步成长为自成体系、形成特色、精品迭出,创新发展的自立阶段。

一、问题

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近年来,曾经风靡一时的传统展集与强劲发展的专题展集相比,显得有些沉寂和乏力,尤其在全国展上,鲜有上佳表现。面对“专题独大”的局面,券界是乎已习以为常。难道传统展集真的已经面临穷途末路,应该淘汰了吗?

二、对比

最初的门券传统展集,是借鉴了集邮展集的制作模式,往往侧重于素材的自身展示,追求素材自成体系和珍稀。由于拘泥于券面说话、文字点缀的表达方式,自然显得肤浅、单调。加之,一些人习惯沿袭邮展的条条框框,固守白底、小贴片、简介式等陈规陋习,缺乏创新意识,必然表现得苍白无力。比较而言,门券专题展集的发展,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结合门券载体文化信息浓厚的特点,更加侧重于作品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的内涵挖掘,并引入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因此,反映的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元素时尚,手段灵活,自然生机无限。

近年来专题展集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就拿十七届获奖作品为例。一等奖作品《朦胧美》用各种贴题的门券图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似隐似现、亦真亦幻、朦胧含蓄、大美无言的艺术境界。作品不仅创意美、素材美,而且语言诗情画意、背景缥缈虚无,正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展集的表现手法,去营造整体的艺术氛围,才能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审美情趣高度融合,表达得鲜活生动,让人观后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另一部一等奖作品《汉字的故事》,则是通过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的历程,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深刻主题。作品注重对这一过程的史料性研究,科学性诠释,并通过门券素材和文字的相互印证,以讲故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进程,认真欣赏作品,其中蕴含的专业知识和券面信息都会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让人感叹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这些专题与那些简单罗列、看图说话、就事论事、毫无创意的展集相比,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三、启示

门券专题展集发展的成功之路,用实践又一次告诉我们,借鉴发展而不简单照搬,师承传统而又不断创新,才是门券展集彰显特色,日益繁荣的必由之路。

四、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传统展集的特征是追求门券素材的资料性、系列性及珍稀性,是研究相关券品的历史沿革和变迁的图谱展示。它的价值体现在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脉络的真实史料,以及作者专业研究的学术水平和收藏实力。而专题展集的特征是追求门券素材的主题性、系统性、及关联性,是围绕中心思想、主题意境,层层展开,步步推进的创作过程。它的价值体现在对券面信息的鉴赏分析及围绕主题的巧妙组合,以及作者挖掘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两者特色鲜明,各有所长。传统展集学术性研究、系列式展示的优势,是专题展集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因此,必然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考虑到目前大量最基层的门券展览,还是采用传统展集的模式为主,尽快提升传统展集的文化含量和制作水平,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五、探索

“理论来源于实践,要想知道从何处探讨,就应先分析、总结过去,特别是近些年集券实践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和差距”。⑴我认为,传统展集的振兴之路,应学习借鉴专题展集的成功经验。差距即目标,弱项即潜力,尤其是在创新理念上寻求突破,既要扬长避短保持特色,又要学习借鉴推陈出新。传统展集的强项是对门券主体的梳理和研究,探索来龙去脉,揭示发展轨迹,有利于提高门券收藏的专业水平和学识能力。在充分发挥展示和研究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借鉴专题展集赏析解读券面、揭示文化内涵的功能,以及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就能开创“柳暗花明”的前景。

笔者在参与券研网第三届“莲花奖”门券电子展集竞赛活动中,就尝试性地对创新传统券集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编撰《双林寺门券考证》这部传统展集时,首先对双林寺1979年开放以来所使用过的门券,深入调研,逐一考察,全面梳理,认真排查。用两个月的时间,先后走访了双林寺建馆以来,曾经工作过和现在还在职的十余人,重点是景点负责人和保管、售票员。对每一枚门券的使用时间,价格变化认真询问,尤其是对几枚塑料书签是否代用过门券反复考证,力求准确无误。在这一过程中,还大量查阅了有关资料,在专家引领下实地欣赏了精美彩塑,深入了解了双林寺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与此同时,还听到了许多有关门券设计的趣闻轶事。如此丰富的调研感受,不是仅仅展示成套成系列的门券就能表达清楚。于是,我在完整展示双林寺门券沿革及变迁图谱的同时,采用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了部分彩塑艺术的经典作品,让大家在欣赏门券资料的同时,也能管中窥豹般地领悟到彩塑艺术的精髓和国保景点的价值。双林寺早期门券的精美,得益于首任馆长李有华的才华横溢,他设计的门券不仅规范得体,而且书画兼长,堪称同期门券的精品。展集中简要介绍了他的生平和部分设计的券品,有利于我们欣赏门券设计的艺术水准。由于庙会门券是一个展示单元,一段传说故事不仅增加了情趣性,而且印证了双林寺的悠久历史。此外,在版面设计,文字编排方面,引入了新颖的编排技巧,力求与时俱进。总之,所围绕的目标,就是在展示研究成果的资料性之外,增加作品的可读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适当加入介绍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券面背后的相关信息,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满,使平面的券图展示富有纵深感自然,是探索就难免有不足,还需要倾听各方意见,不断改进。

六、前景

专题展集的健康发展,得益于近几年来对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得益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门券收藏研究网连续举办的“莲花奖”电子展集竞赛活动,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功不可没。同样传统展集的振兴发展,也离不开理论指引和实践探索。可喜的是,近年来,券界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专题垄断的片面性,指出“对专题意识的反复强化,已经在很多人中形成了专题垄断的思维定势,今天要在专题概念的常规惯性下紧急刹车需要券界齐心合力”。⑵“传统作品的再创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券界重视程度也不高……至今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⑶虽然这些呼吁还未引起券界的广泛观注,但找到症结所在,就能对症下药。我们期待更多的券友能够重视传统展集的创新发展,在理论研究,展集制作上积极行动,共同开拓传统展集的振兴之路,迎接门券传统展集和专题展集比翼齐飞的明天。

 

注1、  林延军《集券创新 理论先行》见《首届门票收藏发展论坛论文集》95页

注2、  刘向东《全国券展应对展集实行分类评审》见《首届门票收藏发展论坛论文集》51页

注3、  陈明新《草根收藏登雅堂 频催券花更浓香》见《门券博览》2013年第二期  

 

作者通信地址:山西平遥上东关街66号  邮编:031100

                                2014年6月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
目前,网友留言共21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4-06-30 06:14:19;  
文章拜读,斯为真言。赞一个!!!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4-06-30 06:14:29;  
门券传统展集和专题展集应该比翼齐飞!剖析有理!
姓名:周晓萍; 时间:2014-06-30 07:04:41;  
拜读了!您真是专家!理论研究家!资深藏家!教授!赞!期盼欣赏券友们更多、更好的传统展集!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14-06-30 07:38:05;  
君子真言!!!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4-06-30 07:47:46;  
门券传统展集和专题展集应该比翼齐飞,赞!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4-06-30 08:13:57;  
传统展集的创新,保平老师在《双林寺门券考证》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大家努力,让传统展集和专题展集比翼齐飞.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4-06-30 09:32:12;  
精辟地指出了当前门票收藏界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课题!我为传统券集而呼喊!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4-06-30 09:41:23;  
有研究,有道理,赞!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4-06-30 11:12:53;  
百花齐放春满园!赞!!!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14-06-30 13:42:23;  
传统要提升,创新需探索,劵友齐努力,百花春满园!
姓名:玲玲; 时间:2014-06-30 15:17:20;  
保平的《双林寺门券考证》,当是传统门券展集的出彩之作。传统券集要创新与发展,需要有识之士的积极探索。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4-06-30 15:42:46;  
拜读了。谢谢作者!!!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4-06-30 15:58:20;  
门券传统展集和专题展集应该共同发展,有创新才能更好发展。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4-06-30 16:00:47;  
站得高,看得远,指出门券文化的发展方向。
姓名:张文革; 时间:2014-06-30 20:14:15;  
真知来源于理论加实践!拜读了,向胡老师问好!!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4-06-30 21:58:15;  
学习了。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4-07-01 09:33:37;  
学习了。
姓名:雨人; 时间:2014-07-01 19:54:01;  
好文,门票搞传统难就难在不像邮票,有统一的发行机构及完善的资料信息,而门票是景区自由发行,有些门票的发行跨度甚至连景区自己也说不清楚,所以券友考证起来难度非常大。但发展传统展集的思路还是正确合理的。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14-07-01 21:56:52;  
同意雨人的看法,传统展集之所以做起来困难,主要是:一、门券素材难以收集,尤其是老票,花多少钱也找不到;二、发行使用资料无处找寻,考证难度非常之大。这是制作传统展集的两个拦路虎!我认为还是从基础工作做起,如最近马聚海搞的国保图录,先把家底搞清楚!我支持胡老师振兴传统展集的倡议,愿专题与传统两大类别展集比翼齐飞!并充分发展其它类别的展集,使之百花齐放!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4-07-02 09:24:19;  
原始资料的收集,难度很大,连当事单位和当事人也很难说清,现在抢救还有希望,若干年后,随着当事人的逐渐离世,就更加成谜了。谢谢各位的关注和鼓励!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4-07-02 22:49:51;  
此文很有指导意义。拜读、学习了。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55165903; 今日11310; 昨日66898;
本页访问量:2785972; 今日19; 昨日225; 收录总数:12521612; 今日:5460; 昨日:30006;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