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访谈〗: 雨人访谈(集券九问)—— 陈明新 专访 |
嘉宾简介 陈明新,1950年出生。原任中国乐凯集团通达公司办公室主任。1960年开始集邮,主集新中国邮票。喜爱研究电脑制作邮集,参与纪念邮戳的设计制作。帮助保定邮友制作的邮集曾多次在世界、亚洲和国内的邮展中荣获高奖。现任保定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古城集邮》报编辑,是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会员、网络集邮研究会员,连续三次荣获全国集邮先进个人。 2009年正式加盟门券收藏,现为保定门券收藏协会顾问,门券收藏研究网编辑,券展部部长。收藏有各种门券近万枚,尤其热衷探讨、推广门券展集的电脑制作技术及理论方面的研究。其中《门券展集的艺术形象及表现方式》一文,在2010年无锡举办的“怡建杯·《首届门票收藏发展论坛》”上荣获三等奖;《门券展览是门券收藏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助推剂》一文,在2012年四川宜宾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旅游门券收藏文化研讨会”上荣获三等奖。
雨 人:陈老师您好,一直想采访您,源于您每次对门券展览的专题点评都非常精准,令人钦佩。今天很荣幸邀请您做客“雨人访谈”! 陈明新:你太客气了,能接受你的访谈,畅谈门券收藏的喜闻乐见,也是一种荣幸啊! 关于点评门券展览之事,其实是偶然中的事情。记得2009年第一次点评黄陵十六届券展,完全是我初涉门券收藏,当时同行的保定券协领导王建池局长让我参观后,写点对券展的感想。原本只是在券研网上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没有想到会产生一定的反响。去年点评全国十七届券展,是因为我参加了这次展览的评审工作,而且也是领导派给我的一个任务。至于点评券研网举办的三届“莲花奖”券集展赛,那更是我的“本职”职责。至于各篇点评文章的水平吗,限于我的写作能力有限,文字组织总是拖泥带水一般般,谈不上什么水平。借此机会,我再次声明一下,对参展作品的评价都是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个人,说错的地方,敬请涉及作品的作者朋友们谅解,该反驳时就出手,我一定洗耳恭听,共同学习。 2009年参加黄陵第十六届全国券展活动 设计第十六届全国券展纪念封和纪念戳
雨 人:您身兼保定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会员、网络集邮研究会员等数职,先请您谈谈与集邮和门券的各自渊源吧! 陈明新:我从10岁开始集邮,儿时经常从西安南郊的八里村步行到城内的钟楼邮局,用日常偷偷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购买邮票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闭目难忘。当然限于种种因素,集邮的时间不短了,但集邮水平不是很高,除了文革期间停滞了几年,其他时间里始终没有歇脚,也可以算是一个“铁杆邮迷”了。我是保定市集邮协会成立时的参与人之一,现在是常务理事,还参加了两个全国性的民间集邮组织。说到底,都是为了调节业余生活,增长集邮和文化知识,还结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邮友。由于自己的努力,在全国集邮联成立十周年、二十周年和三十周年时,分别三次被评为全国集邮先进个人。 说到与门券收藏的渊源,可以将时光倒推四十八年,1966年文革时,我去上海串联,一天去当时的西郊公园(又称上海动物园)游玩,突然对这个公园与众不同的钱币式样循环使用的塑料门券产生了兴趣,处于收藏的喜好,我偷偷地保留了这枚奇特的门券。还有就是1988年,我在陕西临潼疗养期间,也是出于收藏爱好,将疗养期间所到之处的门券都作为纪念收藏起来了(去年曾撰文《门券尘封的记忆》在券研网发表),这些箱底子里的尘封物没想到后来竟然都派上了用场。 上海动物园使用的钱币式循环塑料门券,直径30 mm 1988年临潼疗养期间保留的一批门券 要说真正走进门券收藏队伍,时间却是太短暂了。十年前的2004年,保定市邮政局和集邮协会为庆祝国庆55周年,在十·一期间举办了“保定市首届‘邮政杯’文化收藏展”,这是一场综合性的展览,除了集邮外,还特邀展出了烟标、像章、酒瓶、门券、粮票、布票、火花、报纸和奇石等十几位保定藏家的收藏品,各类展品分别代表了保定最高的收藏水平。和许多人一样,通过那次展览,我是第一次听说还有人在收藏门券,感到挺新鲜的。这次展览原来计划一个星期,在观众的要求下,又延长了八天,我还为这次展览设计了一枚个性化纪念戳,受到参观者一致的好评,加盖者络绎不绝。 在筹备这次活动期间,我第一次结识了保定门券收藏组织的创始人,时任保定市审计局副局长的王建池先生。说起来也是一种巧合,为了帮助王局长的门券参加这次展览,经过充分探讨,我利用邮集的制作方式,帮助他编组了一部名为《百花盛开迎国庆》的门券专题展品,一下子震动了整个展场,很多集邮爱好者都是第一次看到用门券编组成的券集展品,别具一格,格外扎眼,无不拍手叫好。我也是初次感到用门券制作成功的展集,从某种意义讲,直观效果确实比邮集还有看头,通俗易懂色彩艳丽,直观耐看真切感人。 王建池局长在“保定市首届‘邮政杯’文化收藏展”现场给观众讲解自己的作品 为该次邮展设计的一组个性化纪念戳 一次交往,终身朋友。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王局长多次邀请我参加保定门券收藏协会的展览活动,同时也逐步增加了我对门券收藏的兴趣。五年后的2009年,我正式参加了王局长领导的保定门券收藏协会,自此开始,逐步迷上了门券收藏和券集制作方面的研究与理论探索,直至一发不可收拾。很惭愧,现在算起来也仅仅才有五年多的券龄,所以我说自己是券藏新兵,绝对不为过。 回顾人生跌宕起伏的历程,不管咋说,天人合一。也许是四十八年前的那次对钱币式塑料门券的偶然收藏,萌生并成就了我今天比较规范的门券收藏兴趣,这可能就是一种缘分吧!
雨 人:网站在电脑制作门券展集方面的推广和发展,您功不可没,请谈谈普及门券电子展集的初衷,遇到的困难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陈明新:说功不可没,真是过讲了!其实当时我决定正式介入门券收藏活动,也是受到门券展集的影响。2005年,王建池局长创立了门券收藏研究网,之后就及时通报我给予关注,开始时,还冒昧写了几篇短文助兴。2008年,我家的电脑上了网,随之就开始关注起门券收藏研究网的动态来了。闲暇时,总要看看这个网站的各种信息,偶尔还以“红华”的笔名跟个贴。因为保定的大部分邮集都是我帮助制作的,有几部作品还在全省、全国和世界邮展中获得高奖。尤其是对邮政史、传统和专题类邮集的制作规则,还是比较熟悉的。基于这样一个先天的基因,我对网上展示的不少所谓的专题券集作品尤为关注。在观赏和学习的过程中,看到当时网上展示的券集多是用先贴字条后扫描贴片的落后手法编组,心中很不是个滋味。 2009年5月,券研网搞了一场“券说端午节”征文活动,期间我即兴将蔡宝呈老师的一部名为《情满端午节》的专题作品,改编为电子作品,一经见网,就引起共鸣。有人惊呼:“由此观之,我们集藏门券,不仅要注重收藏,要展示,还要努力地学习有关电脑制作技术,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潮流!感慨啊感叹!”王局长积极允诺:“学习这些技能既要有求知求新的意识,也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初涉到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年过花甲的陈明新老师,也是凭着他的毅力从不懂到熟练一步步自学掌握的。门券收藏研究网愿意搭平台,为大家掌握一些藏识与电脑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 改编前后的《情满端午节》首页贴片 原本是想对这次征文活动搞点儿助兴,没想到用电脑制作券集的技巧会引起那么多券友们的反响。在王建池局长的反复鼓动下,我萌生了推广用电脑制作券集的想法。考虑到绝大部分券友和我一样,对电脑的认识非常肤浅,电脑操作技术也都是在五十岁以后,跌跌撞撞自学而成。我非常清楚,学习券集制作最大的困难就是看不懂电脑程序的操作教程。于是,我根据自己摸索学习的亲身体会,用极其通俗易懂的小儿科语言,按照操作程序的步骤和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逐一解读。当时我怕闹出什么笑话来,曾把其中的一篇教程交给一位电脑专业人员给检查修改一下,结果人家给删除了不少“小儿科语言”,增添了不少专业词汇,改得我都看不懂了。现在想起来,挺有意思的,你让人家大学生检查“1+1=2”的教程,人家能不修改吗?反正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是夜以继日,一口气写出了八篇《门券展品电脑实用制作技巧》系列文稿,其中两篇为技术性的土教程,六篇为实践性的学习指导和激励自学电脑方面的文稿。分别于当年的7月27日至9月10日在券研网上刊载。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又围绕电脑制作门券展集这个主题,分别又写出了《正确认识门券作品的艺术美》等理论性探讨文章和《电脑学习基础知识》等自学用的土文稿,完善了整个推广过程。 回忆推广电脑制作券集的那段时光,我为许多中老年朋友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而感动。第一个接受推广技术的朋友应该是福建的蔡宝呈老师,别看他当时年龄已经有七十多岁了,但学习的劲头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差。在学习的初期,蔡老师的实习作品达到了几十部,水准也很高,遗憾的是这几年他老人家因身体原因淡出了门券收藏,在此我也深深祝福他平安幸福,健康长寿。当时还有张景生、都兴水、白纪元、周新娥、王丽荣、胡保平、张宝贵、顾宗玲、罗本舜、李新建、彭毅子、彭安荣等不少老师,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基本都掌握了电脑制作券集的基本技能,随着他们的刻苦实践,券集作品越做越精,质量水平节节高攀,屡屡荣获“莲花奖”券集展赛的高奖。在全国第十七届门券展览中,都兴水老师的《飘渺美》一举拔得头筹,荣获一等奖,着实可钦可佩。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的宋振清老师,年过八十岁高龄,一颗年轻人的心态,对新生事物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他的电脑操作技术很娴熟,对学习用电脑制作券集兴趣盎然,他连续三次参加“莲花奖”展赛,作品质量也很高。还有一位耄耋老人就是我们保定的刘铭元老师,年过八旬依然笔耕不辍,经常在网络和报刊上发表门券收藏之类的文章,他对电子展集的学习制作也是谦虚好学、勤奋至极,连续三届都选送自己的得意券集作品参展。这两位老人对电脑制作券集的追求怎能不让我汗颜无地。我坚信,凡是肯动脑筋有追求的人,肯定长寿。在此我也要深深祝福宋振清老师和刘铭元老师心情永远舒畅,健康永远长寿。 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冯庆彬老师欣赏《飘渺美》作品 总之,近年来,我在券研网上所做的一切,无论是编写简易教程,指导电脑制作券集,还是组织日常券集展示和“莲花奖”券集展赛,别无所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券集作者推广电脑制作技术。为了加快进程,刚开始时我还干脆采取了“拔苗助长”的手段,帮助作品快速成型。对于这一做法,大家可能褒贬不一。借此机会,说明一下,无论帮助谁,我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只对掌握电脑制作尤其是版面设计方面帮助提高,而绝不轻易帮助修改作品内容,这样做,就是为了保持原作的真实风格。 几年过去了,实践证明,许多朋友从中受益,由生疏到熟练,提高的速度很快。第一届“莲花奖”展赛时,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我都要亲自动手帮助修改,然后再上传,累得差点“吐了血”(开个玩笑)。第二届“莲花奖”展赛,有几乎一半的作品,还需要帮忙修改。而在去年刚刚结束的第三届“莲花奖”展赛时,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亲手制作完成的,而我的主要工作仅仅是负责网络上传,三个月的时间,感到非常轻松。看到这两个百分之九十,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因为凡是来到这里的朋友,他们确实学会了券集的电脑制作技术,而且确实提高了券集编创水平,那我就满足了,仅此而已。 想起来了,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你由始至终关注和支持我的推广行动,你为了推广门券电子展集,也是积极助力,率先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券集作品参加展赛。你原本就是电脑专业高手,许多电脑操作技巧我比你差十万八千里,我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千万不要见笑呀! 至于发展方向,我想大家有目共睹,用电脑制作的门券展集确实美观耐看,时尚新意格调清新。虽然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一些贴字条的券集作品参展,但今后这种现象肯定会越来越少,早晚要被淘汰的。我希望那些还在制作贴条券集的朋友,不要固步自封,沉沦落伍,要相信自己,放开手脚跟上时代潮流,快点学习电脑制作券集的技术吧!因为,时代是发展的,门券展集的制作技术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对比一下二十年前的券集容貌,我想最有资格说话的人就不应该是我了。
雨 人:邮展的展集好像共分“专题”和“传统”两大类,参加的展集主题自由选择,而现在有些门券展则采取“命题”的形式,您怎么看?一框展集和多框展集是否分开评审更合理? 陈明新:专题和传统是人们的口头语,不是规范用语。最早的邮展其实就是单纯邮票的展示,没有什么类别之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逐步发展到分类展示,而且展览的类别(类型)也是越分越细,非常复杂。截止到目前看,国家级以上(世界邮展、洲际邮展)规模的竞赛性邮展作品要求必须是五框或八框,一般有以下类别: 传统集邮类、邮政历史类、邮政用品类、航空集邮类、航天集邮类、专题集邮类、极限集邮类、青少年集邮类、印花(税票)类、集邮文献类和一框集邮类。其中专题集邮类作品在评审时还要按照自然、文化、科技三个类型分别评审;青少年集邮类还要划分为A组(13-15岁,须展出2-4框),B组(16-18岁,须展出3-5框)和C组(19-21岁,须展出4-5框)进行评审;集邮文献类要按照集邮研究书籍、集邮报刊合订本和集邮目录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评审。当然邮展的主办方还会根据情况决定参展作品的具体类别。 目前,竞赛性邮集的制作成本越来越高,获奖难度也越来越大,邮展几乎成了个别有钱人的特权,为了吸引广庭大众的普通集邮者参加集邮活动,近年来又开始兴起现代集邮类展览。与传统国际邮展一昧追求高标准、高档次大有不同,现代邮展降低了参展门槛,群众参与性更强。在去年举办的“北京市第六届现代集邮展览”中,将参展作品划分为一框集邮类、开放类、节俭集邮类、灰姑娘集邮类、首日封集邮类、图画明信片类、生肖集邮类、自动化集邮类、原地集邮类、极地集邮类、文献集邮类、一片或多片集邮类等12个类别。各种类别的邮展都有国际集邮联合会(FIP)制定的评审专用规则,非常严谨。 邮展有时也搞命题展览,通俗也称主题展览。一般的主题展览都是配合政治形势举办的综合性展览。“主题类”不是一个专门类别,只是将符合展览主题的作品临时划分为主题类进行评审。借鉴集邮的做法,我认为门券展览也是可以搞命题展览的,例如十七届展就搞了一个“大自然的杰作”的命题,可谓也算是一个创举。提示一下,对于大型展览而言,所谓的主题展览也不是纯主题展览,而是有主题作品参展的综合性展览。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大型展览搞起来费时、费力,还需要足够资金的支撑,好不容易搞一次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大展,如果人们不远万里来到展场,看到的却都是单一情调内容的券集作品,肯定会大所失望的,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大型展览的规格和档次。所以,征集主题作品,需要慎重考虑征集的意义。 一框是由多框作品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单独类别,在门券展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创意、编组和展出效果与多框券集有所不同。它特别适合小题材主题组集,体现的是内容短小精悍,主题概括集中,展出效果非常好,观众足不离地就可以留下深刻印象。对于那些素材稀少,但意义重大的珍稀门券,编组多框气力不足,组集一框就是精品。编组一框券集省时省力省钱,还可以降低参展门槛,它尤其适合初学券集制作的朋友,可以起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小选题到大选题的不断拓展和提高的作用。另外,它更可以在有限的展框限定下,腾出更多的空间,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优秀作品有机会参加展览,更能体现蒸蒸日上百花争妍的展览盛况,从而大大提升展览的人气和档次。当然,对于大型门券展览,展览组委会可以根据该次展览的主题要求和展框数量,来决定是否允许一框作品参展,这也是无可非议的。所以,建议凡是竞赛性的门券展览活动,不要轻易否决它的合理参展,这样不利于门券收藏展览的普及和宣传作用。 尽管在券界对一框作品独立评审有一定的异议,但我是提倡一框类别作品要独立评审的。从理论上讲,同题材一框与多框作品应属于一个类别,但从评审角度看,就像不同重量级别的摔跤选手在一个组比赛一样,硬是让60公斤和45公斤两个级别的选手争夺冠军,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许多类别、类型的题材都可以做成一框作品,这样它的自身“成分”显得比较复杂,如果采取混合评审,它没有任何优势,无法体现它的真正“身价”。你在十七届全国券展中展示的那部《大自然疗法》,无论是选题、编排,还是版面设计、背景装饰,都有过人的新意,水平非常高,足以让无数朋友回味无穷,这样的优秀作品,没有拿到金奖奖牌,非常遗憾。究其原因,一是奖级名额数量不合理,二是没有实行分类评审,所以,借鉴集邮实践的经验,保留一框作品的独立类别和独立评审,也是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
雨 人:据我了解,邮展奖项设置众多,有大金奖、金奖、大镀金奖、镀金奖、大银奖、银奖、镀银奖、铜奖等等,基本上参展的都能获奖。而门券展的奖项设置很少,其实从各个省选送的展品,应该说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太少的奖项是不是也不利于门券展的宣传和推广,甚至挫伤参展者的积极性? 陈明新:你说得很对!和门券展览一样,北京“1983全国首届邮展”时,也是仅设置了金、银、铜三个奖级,后来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了现在你提到的八个竞赛性奖级。其中60分为铜奖,每增加五分,上升一个奖级,95分以上为大金奖,参展作品的获奖率几乎达到99%甚至100%。即便是没有获奖的作品,也会发一个参展证书的。另外,大型邮展还设立有许多名目繁多的特殊奖项,如:荣誉大奖、特别大奖、国际大奖、国家大奖、青少年最佳奖等等。还有就是向上一级别邮展选送参展作品的条件也是非常严格的,例如,只有在国家级邮展上荣获镀金奖以上级别的作品,才有资格报送参加国际性邮展。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门券收藏展览应向集邮学习,适当增加奖项。因为我长年参与本市的邮集制作,非常清楚,制作一部合格的邮集,作者所付出的精力、财力和物力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来说清楚的。其实编组券集的财力付出虽然不能与邮集相提并论,但作者所要付出的精力和物力同样也是非常可观的。任何一部优秀券集作品的诞生,不是一朝一夕作者拍拍脑门就能做出来的,它同样需要付出,需要完成搜集门券,筛选素材,查找资料,组织文稿,设计打印贴片等一系列程序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缺一不可的。再有,券集要求作者的文学创作基础、对版面设计的艺术审美要比邮集更强更直接一些。在这个问题上,我也希望那些曾经荣获过高奖的作者,抽空写一写制作券集背后的故事,肯定充满了酸甜苦辣咸,许多情节一定是非常感人的。 鉴于以上分析,我数次呼吁,对于作者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券集展品,应该像邮展那样,有个恰如其分的奖级评价,这样可以让作者从中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与优秀作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今后的再提高。再有,随着券集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让多部高水平的券集争夺名额有限的前三名,有失公平。这里再次申明我的观点:门券展赛不是体育竞赛,没有必要搞“一二三”的竞赛制,完全可以考虑借鉴集邮,采取适当的奖级制,各个奖级不限定死名额,而是根据参展作品整体的质量做适当调整。根据目前券集制作水平的信息,将获奖面限定在30—60%之间比较合理。好的奖励制度,同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券友加盟券集制作,大量的优秀券集作品才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普及和提高门券收藏”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当然了,我们也没有必要刻意去完全模仿集邮,根据目前的情况,我觉得确定“大金奖、金奖、镀金奖、银奖、铜奖”五个奖级应该是可行的。第三届“莲花奖”券集展赛,我们就搞了四个奖级,还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随着集券活动的健康发展和组织健全,门券展览增加获奖面应是情随事迁的事情,我们不能总是固步自封、徘徊歧路,我想大部分朋友也会理解这一做法的。
雨 人:现在有些券友呼吁门券展览的贴片应该向邮展看齐,回归白色贴片,您赞成门券展览贴片的适度美化吗? 陈明新:券集和邮集是两种不同门类的作品,看似雷同,但其分类方法、创意编组和文字组织、语言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邮集制作的本身意义是让人们看懂邮票的存在价值,所以,竞赛性邮集的文字组织语言生涩,故事牵强,专业性很强,外行很难读懂。而券集制作的本身意义是提升门券自身的文化内涵,所以,券集的文字组织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朗朗上口,一般人都能轻易读懂。即便同称为专题展集的作品,他们各自的主题表达方式、素材展示方法、贴片制作要求也都是不尽相同的。传统作品更是如此,专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券集编组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走自己的路,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在发展券集编创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要受到邮集制作的影响,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包括我自己,许多券友都是集邮爱好者,他们编组的券集不可能不受邮集制作的影响。例如,在全国第十七届券展上,有好几部高奖作品也都深深刻有邮集的烙印。尽管如此,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贴片是否可以美化这个问题,要从各自务实的角度去理解,不要一味受到邮集的影响。它们既有关联性,又要有各自的独创性。邮集有国际统一标准,原则是不允许使用彩色贴片的,更不允许美化页面,这是死规定。邮集要求充分利用贴片空间,对于浪费空间的作品是要扣分的,之所以这样规定,与邮集要表现的内容有关系,因为可上邮集的素材非常多,规格也大大小小很热闹。构成邮集的主要素材是邮政用品,包括各种规格的票、封、片、简、戳、卡等。另外,专题邮集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素材的多样化,可想而知,多种规格的不同素材可以比较轻易地布满整个贴片页面,实现充分利用空间的目的。 而券集就不一样了,它的主体素材基本都是由清一色的门券组成,我们都清楚,用任何大小不一的门券布置贴片,无论如何处理也很难做到不浪费空间的要求。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将这些闲置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我想,背景美化是一个有效的探索。我们可以围绕主题,设计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背景图案或底色,可以起到烘托主题的效果,这比单色作品的视觉效果要强多了,而且还可实现提升券集作品文化气息的展示效果。经过这几年的制作实践,许多优秀的彩色作品不断涌现,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朋友们的认可和赞同,顺其自然的本身也是与时俱进,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们始终强调背景设计不能喧宾夺主,反对浓妆重抹。实践证明,恰如其分的贴片美化,已经基本形成了券集创作独到的一大特色。 所以我认为,作品是否进行艺术美化,是作者自己的审美权利,大家可以随其所好,自由发挥自己的制作擅长,去创作内容更加积极向上的优秀券集作品。我们应该关心作品的最终展示结果,不要刻意去规定统一白色贴片。
雨 人:在邮展的传统和专题作品的评审中,对珍稀票品的认定标准是不是一样?现在有券友高呼体现展集水平的应该是看珍稀门券的多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明新:高档集邮品动辄就是上千、上万,甚至百万元一枚的邮票也是比比皆是,当前的高奖邮集基本就是由高价邮品组成的,即便是国家级镀金奖邮集,没有几十万元人民币也是无法取得的。上海大集邮家丁劲松的《红印花》传统邮集,身价达到两个亿呢,能不令人乍舌。 和大集邮家丁劲松在洛阳世界邮展合影 我曾用第一轮生肖邮票做了一部一框邮集,其中有金猴邮票四方联一个,还有一个金猴单枚新票和一个原版雕刻家签名的金猴纪念封,整部邮集起码也值七、八万呢!但这部邮集连参加省展的机会都没有,主要问题是选题平淡,素材单调,缺乏集邮研究,所以价值不菲但不上档次。 金猴邮集的首页(右上角)和重点贴片 在集邮评审规则中,传统等作品的素材分值是30分,专题作品的素材分值是25分,很明显,评价一部邮集的水平高低不完全在素材的珍稀程度,而是整部作品的综合得分。 由于门券自身的价值与邮票是无法相比的,那么券集与邮集对素材的要求就会差异很大。所以,券集制作要逐步提高对门券素材珍稀度和品相度的要求,这本身就是推进券集制作质量不断升级的起码要求,有利于券集作品提高档次。 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强调门券的“主角”地位,并不等于用珍稀门券组成的展集就一定会拿高奖。因为券集同样属于综合性作品,构成券集作品的基本素材就是文字和门券,二者缺一不可。评价门券展集看的是作品的整体水平,包括选题、文字组织、章节划分、素材的质量与搭配以及版面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高奖作品也一定是综合实力的整体体现,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随着门券展集制作水平的迅猛提升,我们也愈发注意到素材在券集中的重要地位,在第三届“莲花奖”券集展赛上,新修改的评审规则将专题作品和传统作品的素材分值分别提高到40分和50分,增加了考评素材分值的比重,另外对非门券素材的比例限定和素材的品相要求,也做了更加苛刻的规定,这再一次说明,我们是时刻关注门券素材在券集中的重要地位的。如此大尺度地提高素材的分值比例,甚至大大超过了邮展规定的素材分值比例(专题类25分,传统等类别30分),目的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雨 人:以您集邮专家的眼光,审视现在券界举办的各类门券展,有哪些不足和欠缺?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哪些?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陈明新: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十七届展的点评稿中已有涉及,这里再简单谈些个人看法。 门券收藏发展的历史,活动的组织都不能与集邮相比。尽管门券展览的形势大好,但问题不少。我参加了两届全国性和几次地方性的券展,感觉到关键问题是券展组织工作的随意性和评审制度的不规范性。各种名目的门券展览,都是谁承办谁就说了算,各行其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规范的组织方式。这可能与券界组织的现状有关系,大形势造成了短期内难以形成一套人人尊重的评审制度体系的。但是,这种局面长此下去,是不利于门券展览的健康发展的。 展览组织工作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评审方面,三十年来历经了17次全国性的门券展览,至今还没有看到一部大家都认可的评审规则,更没有象集邮那样形成自己规范的各种专用评审制度。仅从《中国门券收藏概览》中就可以看到好几部所谓的评审规则,原中券委理论研究部在2013年也制定了一部比较像样的评审规则,但这些条条框框几乎一公布就胎死腹中,无人理会。评审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建立规范的评审制度,首先要解决分类评审问题,其次要解决评审员的资格问题。建立分类评审制度是公平的前提,选聘合格评审员是公正的关键,前者属于认识问题,后者属于人情问题。前一个问题好解决一些,后一个问题可能需要有一个理解和适应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在券研网举办的第三届“莲花奖”展赛中都已得到解决,网站建立了完整的分类评审制度,评审委员会由五分之四具备专职评审员资格的同志组成,评审的全过程非常透明,评审的结果大家都是心服口服。 介于券界很难在短期之内解决实体组织的状况,我觉得自十八届展览开始,要在总结以往历届展览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一套供本届展览执行的比较科学完整的评审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作为一种范本,下一届展览或其他大型展览,都可以直接参考借鉴执行或修改一定的条款后执行。评审规则的名称可注名“第十八届全国门券展览评审规则”即可,这样就有可能实现评审制度的连续性,为今后各届展览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审制度体系,需要券界高层组织领导者的统一认识,更需要全国各级门券收藏组织的共同支持。我非常希望看到,新的评审制度在今年举办的十八届全国券展上得到体现。
雨 人:邮展的评审员是如何认定的?您觉得现在门券展的评审工作有哪些欠缺,该如何改进? 陈明新:集邮领域开展了几十年雷打不动的最佳邮票评选活动,每次大众评选结果和专家评审结果都不一样,可见不一般。集邮展览的专业评审制度是非常严密的。首先在省级就开始设立邮展征集员岗位,所有参展作品都需要由征集员负责把关上报,不符合展览要求的作品是不会送展的。邮展的评审员有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三种级别的资质。每一个级别的评审员都需要经过专业的级别资质培训和严格考试合格后,才能得到见习资格,再经过在相当级别的邮展上实习评审后,经过专家组批准通过,才能获取相关级别的评审员资质。国家级评审员的起码条件是本人邮集在国家级以上邮展中曾经获取过镀金奖以上的奖级。目前我国的国际评审员仅有十几名。 按说作为一个门类的收藏活动,评审员应由一定的权威部门批准任命才能产生效力并得到大众的认可,鉴于国内门券收藏组织的现状,这是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情。但是,门券活动要发展,门券展览要继续,高水平的券集作品不断涌现,而评审员制度的建设却跟不上形势,总是临时拼凑所谓的评审团,似乎也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科学的评审标准,加上来自四面八方评审员们的评审意识参差不齐,可想而知,评出的最后结果,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吗?本位分、人情分、面子分怎能避免?许多优秀作品被挤出奖项之外,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观众,都会心存芥蒂的。好在我们的大多数作者高风亮节,没有刻意去追究这些名誉罢了。这个问题尤其表现在金奖(一等级)级别以下,奖级越低,凸现的矛盾就越多,长此下去,有损于优秀券集作者的参展积极性。 所以,作为一名专业的券展评审员,要懂评审规则和要领,要有一定制作券集的经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坚持原则的立场和不讲情面的勇气。根据券界的现实情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具备这些条件。我们可以采取两步走的办法,在过度期间,首先要明确专职评审员和见习评审员的资格问题,这两种评审员的资格都是自然资格,无需任何组织确认。全国性展览的组委会可以根据需要,选聘具有专职评审员和见习评审员资格的同志组成评审团,逐步营造出一支公信力较强的评审队伍。另外,除了大型券展的组织者,还有各级门券组织都应努力适应、尊重和维护这种临时性措施,积极出谋划策,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做正式任命。 十七届展的评审员们 2013年券研网组织的第三届“莲花奖”券集展赛,对评审规则重新进行了修订,新的评审规则第一次明确了专职评审员和见习评审员的资质问题,并且根据这些条条框框,从全国各地选聘了十六位符合条件的朋友组成评审委员会。他们非常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很好地按部就班完成了评审工作,评审领导小组最后通过了评审结果,这个结果也是非常公平公正的,赢得了广大朋友们的好评。
雨 人:门券和邮票的收藏根基、历史都不同。最后,请您谈谈如何正确认识门券收藏,如何将门券展览办出自己的特色来? 陈明新:邮展和券展的收藏根基和历史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宣传各自的收藏文化,同时也都是普及与提高的需要。所谓门券展览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是相对于集邮展览而言的。所以,我们对门券收藏的实际意义要有个理性的认识。 无论是收集门券,还是制作券集,首先要有一颗正常人的心态。门券自身的价值是很难与集邮品相比的,它实则就是一个交费和入门的凭据,完成入门使命后就是废纸一张。门券也不属于存档资料,没有听说有哪一个发售门券的场所,能完整地拿出自己单位自开张以来使用过的全部门券样片,可见它在常人心中的地位了。只是当它进入收藏领域后,在集券人的手中,才有机会“重见天日”风光一把,才有了自身的收藏价值和交换价值,甚至还是身价不菲的价格。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在门券的收藏价值上抱更大的期望值。 所以,无论大家如何丰富自己的藏品,要将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和宣传享受它的文化属性,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增长多门类知识,广泛结识朋友。关系搞清楚了,就要多做实事。而宣传门券收藏文化属性的重要工作就是多多创作券集和举办门券收藏展览。如果大家都不去做券集,也不搞展览,大谈普及和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所谓办出自己特色的门券展览,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全国性的大型展览,首先应能体现出当今券界收藏的最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竞赛性券集作品是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能代表当地最高水平的作品;二是非竞赛性作品可以看到当今券界收藏大家的那些极少公开露面的“宝贝”。说到底,展览就是对当今门券收藏水平的大检阅。同理,区域性的展览也要能代表那个地区的收藏水平。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各级基层组织都要认识全国性展览的重要性,要千方百计推荐和选送本地区的优秀券集作品参展,而不是随意指定几部作品来应付差事。为此,作为展览的组织者在分配参展名额时,不要搞平均分配,应充分从全局考虑,对于制作水平较高地区,要适当增加参展名额。不要生拉硬拽,拼凑名额,要保证展览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优秀券集作者集中的地区,也要积极推荐自己的选手,争取到更多的参展名额。 另外,门券收藏展览的水平要提高,更需要门券大藏家的参与。券界有影响的收藏大家要踊跃拿出自己手中的特色藏品,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那些百不一遇的珍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当然,展览组织者也要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动员那些门券收藏大家积极参与展览,选送自己手中“宝贝”。 借此机会,我们也呼吁收藏水平高的朋友,如果精力欠缺,组集不便,也完全可以制作一些非竞赛性作品参展助阵,目的就是“晒宝”,既可提升展览的档次,也可以凸显个人收藏的价值,这是两全其美的大好事。 总之,门券收藏的门坎很低,文化气息却很高,现在关键是许多人依然缺乏对门券收藏的认识。办好展览的一个最重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平民百姓认识门券,收藏门券,扩大门券的收藏队伍。或许有一天,门券收藏也会像集邮那样拥有数百万人的收藏大军,这个盼望可能奢侈了一点,但只要券界全体同仁团结一致求同存异,无私奉献共同努力,我觉得完全是有可能实现的。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 雨 人:通过陈老师细致全面的分析和解读,让我们认清了券展存在的诸多不足和今后的改进方向。最后再次感谢陈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专访! 陈明新:不客气!最后还要声明一下,今天所谈凡是涉及券集创作方面的话,多是针对竞赛性展览作品而言,而对于那些非竞赛性的作品完全可以不拘一格,自由发挥。对于涉及到门券展览方面的理论探讨,我的许多看法,也不一定正确,说错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文章内引用的内容、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编辑:陈捷 |
目前,网友留言共46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4-06-16 23:15:06;
一位乐于奉献、锐意开拓的藏家。多年相伴、受益良多。
姓名:杨帆; 时间:2014-06-17 00:15:35;
我非常尊敬的学者型收藏家,难得的人才!好访谈,学不尽。
姓名:未登记; 时间:2014-06-17 05:13:03;
文章拜读!虽然未曾谋面,但陈老师的大名如雷贯耳 。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14-06-17 05:25:14;
陈老师是一位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大家!您的辛勤付出大家有目共睹,永记心里。祝陈老师身体安康!天天开心!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14-06-17 06:13:12;
门券背后的故事如此精彩!听制券专家和组券高手论道,总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阳光总在风雨后,把业余爱好做到极致,是我们毎个券人的不懈追求。若干年后再重读此文,您定会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4-06-17 06:18:18;
陈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永远难忘!其敬业、豁达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14-06-17 06:24:50;
陈明新语录:“一次交往,终身朋友”;“凡是肯动脑筋有追求的人,一定长寿”;“无论是收藏门劵,还是制作券集,首先要有一种正常人的心态”;“门券收藏的门坎很低,文化气息却很高,现在关健是许多人仍然缺乏对门券收藏的认识”。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4-06-17 06:37:41;
虽未谋面,但老师之学识、为德、敬业、开拓却值得我辈学习,堪称楷模。
姓名:张宝贵; 时间:2014-06-17 07:42:27;
一位令人尊敬的藏家。陈老师通过集邮和集券两方面的论述,给我们很多启迪。陈老师善于钻研,勤奋好学,为人平和,境界非常高。我的电脑制作券集都是跟陈老师学的,而且通过交往,已成为知心朋友。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4-06-17 08:29:34;
一个多学钻研认真的藏者。在秦皇岛陈老师手把手地教我电脑制作规程,直至深夜,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受感动。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4-06-17 08:47:36;
陈老师是我用电脑制作券集的启蒙老师,在此谢谢了,访谈中的一些高见希望券界领导能引起重视!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4-06-17 09:08:36;
一篇很有分量的访谈录,是经验之谈,许多观点和意见很有前瞻性、指导性。记得我是2010年5月在石家庄交流会上认识的陈老师,“一次交往,终身朋友”。我非常敬佩陈老师的学识和为人,他那种严谨、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4-06-17 09:21:00;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4-06-17 09:46:12;
陈老师,券研网有您更精彩!!!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4-06-17 10:10:35;
潜心专研,热心奉献,锐意进取,注重实践,致力推动门券电子展集的发展勇往直前!
姓名:周晓萍; 时间:2014-06-17 12:28:15;
认真拜读,理解,学习了!陈老师各方面都很优秀,是券界的骄傲!也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到门券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陈老师!,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14-06-17 12:59:29;
真知灼见!值得券界认真思考与落实!
姓名:沈剑勇; 时间:2014-06-17 13:50:05;
拜读雨人访谈,终身收益。陈明新老师用集邮之玉,攻门券之石。访谈的深刻灼见,为广大门券爱好者打开通往门券制作的金钥匙。认识陈明新老师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缘分。
姓名:任文奎; 时间:2014-06-17 14:18:47;
券研网举办的‘莲花奖’券集赛,陈老师多次为我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地修改门券专题和合理建议,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非常感动。陈老师为人低调、高风亮节、乐于奉献,是我学习的榜样!
姓名:孙元利; 时间:2014-06-17 14:57:02;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4-06-17 16:11:13;
专题展示,网站园丁。辛苦备至,勤于奉献。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4-06-17 17:32:25;
在学习制作门券电子展集中,得到陈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受益匪浅。向陈老师致敬!
姓名:未登记; 时间:2014-06-17 17:54:46;
陈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令人难忘,认识陈老师,得到陈老师的指导让我永远铭记。
姓名:宋振清; 时间:2014-06-17 18:31:55;
陈老师是位乐于助人的好老师,得到陈老师的多方面指导,向陈老师致敬!
姓名:王学增; 时间:2014-06-17 18:42:55;
陈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佩服,得到陈老师指导和帮助衷心感谢!
姓名:张文革; 时间:2014-06-17 20:46:45;
我心目中的充满智慧的长者,自从与陈老师相识,耳濡目染,受益颇多。经典的“访谈九问”,可谓券界指针!一定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姓名:陈祥明; 时间:2014-06-17 21:18:06;
看了访谈,深受启发。陈老师在集邮和集券的研究有深度,有普遍指导意义。在摄影和电脑知识方面也很钻研。我多次得到陈老师的帮助,在此再一次表示谢意。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4-06-17 21:46:18;
感谢朋友们的厚爱!再次感谢!!!
姓名:于国琪; 时间:2014-06-17 21:50:24;
一篇有分量的访谈!宜宾交谈,历历在目。
姓名:胥昌同; 时间:2014-06-17 21:55:43;
陈捷先生辛苦啦!文章挺长的,读完了。谢谢!陈明新老师讲解的《用电脑制作展集》专题,我还一直收藏起来的哦,打算过二年退休后好好学习、学习。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4-06-17 21:59:20;
真真正正的券界老师,水平高超,诲人不倦,谦虚谨慎,为人低调。最佩服的人之一。
姓名:胥昌同; 时间:2014-06-17 22:00:41;
按说作为一个门类的收藏活动,评审员应由一定的权威部门批准任命才能产生效力并得到大众的认可,鉴于国内门券收藏组织的现状,这是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情。但是,门券活动要发展,门券展览要继续,高水平的券集作品不断涌现,而评审员制度的建设却跟不上形势,总是临时拼凑所谓的评审团,似乎也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科学的评审标准,加上来自四面八方评审员们的评审意识参差不齐,可想而知,评出的最后结果,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吗?本位分、人情分、面子分怎能避免?许多优秀作品被挤出奖项之外,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观众,都会心存芥蒂的。好在我们的大多数作者高风亮节,没有刻意去追究这些名誉罢了。这个问题尤其表现在金奖(一等级)级别以下,奖级越低,凸现的矛盾就越多,长此下去,有损于优秀券集作者的参展积极性。 【很到位的一段话】
姓名:刘铭元; 时间:2014-06-17 22:11:30;
陈明新是我最敬佩的老师!!
姓名:王斌坤; 时间:2014-06-17 22:19:25;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姓名:高兴武; 时间:2014-06-17 23:41:27;
券是全品好,陈老师人也是全品。
姓名:尹淑敏; 时间:2014-06-18 13:21:28;
文章拜读!深受启发。陈兄在集邮和集券的研究有深度,有普遍指导意义,很值得我学习,找机会一定前去拜访陈兄的。
姓名:杨如渊; 时间:2014-06-18 15:47:11;
非常敬佩陈明新老师!!!
姓名:赵廷文; 时间:2014-06-18 20:16:35;
良师益友!!!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4-06-18 22:05:28;
再次感谢各位朋友们!!!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4-06-18 22:22:02;
乐于奉献,勇于实踐,慧及券畀,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感谢您多次电脑制做券集对我的帮助!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4-06-18 22:34:20;
慧及券界!
姓名:崔艳红; 时间:2014-06-18 22:55:49;
陈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非常值得尊敬.
姓名:张国栋; 时间:2014-06-18 23:47:40;
这篇访谈录,使我受益匪浅。我非常敬佩陈老师的学知和为人,他那种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向陈老师致敬!
姓名:王忠雄; 时间:2014-06-19 13:25:57;
陈老师的意见很有指导意义!感谢!
姓名:常金海; 时间:2014-06-25 11:45:32;
陈老师多才多艺,系券界精英,是我尊敬的一位良师益友。
姓名:张占芝; 时间:2018-09-06 19:40:43;
非常敬佩陈明新老师!
|
写下感言: |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
整站访问量:37685887;
今日8861;
昨日8947; 本页访问量:2718172; 今日127; 昨日192; 收录总数:7873489; 今日:2277; 昨日:2413; |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