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中国古代彩塑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就是甘肃省和山西省。甘肃省主要集中在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中,以北魏和隋唐时期的作品为主;山西省则分散在省内各个古代寺观之中,从唐代到明清都有,主要以唐之后的作品为多。
古文化深厚的三晋大地,各种寺、庙、祠、观等建筑内,现存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大小彩塑约一万三千余尊,其中国家级5915尊、省级6200余尊、县级1000余尊。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的宝库”、“彩塑精品的博物馆”。
唐代
唐代彩塑61尊,全部为国家级,主要保存于五台南禅寺、五台佛光寺、晋城青莲寺和太原天龙山。
1、南禅寺:位于五台县西南22公里的阳白乡李家庄西侧。寺内大佛殿为全寺的主体建筑,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大殿内佛坛上布满彩塑,共有17尊,为建殿时同期塑作。
2、佛光寺:坐落在五台县豆村东北的佛光山中。据唐著《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99年)。后来唐武宗灭法,殿宇遭到破坏。现存的东大殿重建于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殿内佛坛宽5间、深近5米,上置彩塑35尊,与大殿同期塑造。
3、青莲寺:位于晋城市东南17公里,始创于北齐,正殿内现存唐代彩塑6尊,全部塑于宽大的佛坛上。
4、天龙山:位于太原市区西南40公里处,距晋祠15.3公里,现存建筑,山门前檐两侧有两尊唐塑风格的金刚力士彩塑,骨骼粗犷有力,肌体强健雄壮,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五代
1.镇国寺:原名京城寺。地处山西省平遥县郝洞村,距县城12公里。寺内万佛大殿创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万佛殿内有国内仅存的11尊五代时期彩塑,这个时期虽然相当于北宋初年,但销售的风格却鲜有宋塑特点,而更近于唐塑。
宋代
宋代彩塑继承唐塑的优良传统,经历了由宗教神化向民族化和世俗化演变的过程,从对处于主导地位的佛的全力描写,发展到对从属地位的菩萨、弟子的注意,进而转化到对世俗人物的深入刻划,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很大进步,这也是宋代彩塑重要时代特点。
1.晋祠圣母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为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在晋祠彩塑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位含羞苦笑、美目传情的舞女,握绢的双手似在竭力压抑内心的哀伤,但见她低眉俯首,整个身姿形成一条极美的曲线,由于不满摧残青春的宫廷生活,从正面看正强作欢笑的脸,侧面看却分明含悲欲哭,令观者酸楚痛切而引发感情的共鸣。
山西宋代彩塑遗存于各地寺庙,主要有太原晋祠圣母殿侍女像,晋城二仙庙仙姑和侍女像,长子崇庆寺三大士和十八罗汉像,长子法兴寺十二圆觉像,晋城青莲寺佛、菩萨像,晋城玉皇庙玉帝殿侍女像,夏县司马光陵香火寺大佛和罗汉像等,完全可以称为中国宋代彩塑的代表作品。
辽代
山西辽代彩塑主要有大同华严寺内的佛、菩萨、弟子、天王像,大同善化寺金身如来像,、应县木塔内每层的彩塑。
此尊合掌露齿、面带微笑的胁侍菩萨像,高约2米,站立于莲花之上,上身薄袒,身微侧,颈稍斜,眼半睁,口小开,双手合十,举至胸前,微露皓齿,藏一丝笑意,若有所思,若有所言,恰像一位性情温柔、体态匀称的翩翩少女,飘然嵣样于水乡湖泊之上,显露出一种内在的喜悦,娇艳新奇,婉丽动人,达到了高度传神的境地,被人们誉为“东方维纳斯”,堪称神品。
金代
山西金代彩塑主要分布在朔州崇福寺、汾阳太符观、定襄洪福寺、五台佛光寺等寺庙中。最据代表性的崇福寺内的9尊。
元代
山西元代彩塑大多能超脱宗教造像程式化,人物造型更加接近生活。无论是塑像面部五官,还是肌肉骨骼,都可从寺庙所在地的乡民中找到原型,使人强烈感受到一种清醇的、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地方风情。许多塑作以群体排列方式置于寺观大殿,强调对比,突出动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氛围。主要保存在晋城玉皇庙、洪洞广胜寺、五台广济寺等地,其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像,是当之无愧的元代彩塑艺术代表之作。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17公里处霍泉发源地。寺院依傍霍山,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上寺建于霍山之颠,山门门厅两侧各塑一尊金刚像,怒目阔口,双臂张开,肌肉发达,体魄健硕。弥陀殿内佛坛上塑有“西方三圣”,正中弥陀佛为铜铸,左右两侧为彩塑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二菩萨分别站立于“朝天吼”与“麒麟”怪兽背上,手执莲花、如意,裙袖飘带自然下垂,头饰花冠,繁华富丽,面相端庄秀丽,双目微睁微闭,口含微笑,全身体态娴雅修长,塑工精美。水神庙位于下寺旁边,明应王殿是主体建筑,殿内外共塑有彩塑11尊,形态动作自然,表情传神,衣着华丽贴切,为元代彩塑中的精品。
明代
山西明代彩塑继承了唐、宋、辽、金、元历代彩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又能注意吸收绘画、戏剧、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的有益成分,融会贯通,在形式美感方面创造了新的风格。目前遗存数量浩大,多达9200多尊,分散保存于全省各地寺庙、宫观之中。其中值得重视的是明代悬塑及壁塑艺术,无论构图布局还是塑造技巧,均有新的创造,出现了不少精彩的作品,展示了彩塑艺术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更加广阔的表现领域。最据代表性的有:隰县小西天、平遥双林寺、五台殊像寺的悬塑。
观音殿现存彩塑500尊,不仅融儒、释、道三教神仙人物于一体,并在其中塑有大量的动物和三十余座古建筑亭、台、楼、阁等。被视为明代悬塑的珍品,上党文化的瑰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1993年12月25日晚,明代彩塑十八罗汉身首异处,被盗佛头流落海外。台商陈永泰先生不惜巨资从香港、日本、台湾等地购回,1999年3月29日,十八罗汉佛头安然回归故里,重附金身。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县城西1公里的凤凰山巅,创建于明思宗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寺分上、下两院,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无量殿、韦驮殿等建筑,以大雄宝殿内所存大型彩绘悬塑最为精彩,闻名遐迩。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在山西省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宋时,取佛经“双林入灭”之说,改名为双林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重要组成部分
双林寺占地面积11620平方米,座北向南,十座庙宇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寺内现存彩塑两千余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佛、菩萨、罗汉、金刚、侍女、供养人及动物山水等,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其雕塑手法有圆雕、高浅浮雕、壁塑、悬塑等艺术手法高超。寺内的“一八罗汉”性格显明、内心世界刻画准确,被称为彩塑精品,“神品”韦驮像更被公认为“中国韦驮之冠”。整个寺院布局严谨、庄重而朴素。寺内现存的彩塑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宗教画卷,被誉为“华夏明珠”、“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清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代清帝也是充分利用宗教势力加紧从思想上控制各族人们以维护其统治,建寺造像活动凭借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不断改进的工艺技术普遍活跃起来。朝廷、官府直接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促进了寺观造像活动的盛行与普及。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造像作品的千篇一律和缺乏生气,其中虽然不乏较有创造性的力作,但总的来说,宗教彩塑艺术随着宗教的没落,已成强弩之末而日渐衰微了。在山西清代彩塑遗存数量大约有120
余尊。
地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中游地带的山西,具有着适宜农业经济发展的水源和黄土地,黄土资源极其丰富,因此,以黄土和水为原材料的泥塑艺术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山西彩塑实际上就是一种泥土艺术,几千年来,人们长期在泥土中耕耘、播种、收获,对土地具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对黄土可塑性的特征也有着最深刻的了解,泥土可软可硬,可干可湿,可增可减,可雕可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济上无成本,操作上省力,创作上容易模仿,富于表现力,最能表现细腻入微的抒情风格,艺术家可以通过触觉的体验,将胸中构思的主体、情感融汇雕塑于作品之中。
【本文责编: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