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谈我的集券工程

谈我的集券工程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3-09-13 查看次数:390; 复制本文地址
四川省:李克定

 我是从1982年开始集券的。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走了江南和北京等地,旅游参观了一些名胜古迹。这时多数地方没有门券,北京景点比皆是,而江南各地也是屈指可数。故直到1985年同诸张林通信时,手中只有120枚门券。在我看来,这120枚门券得来谈何容易,不仅走了祖国众多名胜古迹,还包括1982年前我存留的参观演出、体育比赛、纪念券、节日活动等门券。用现在的眼光看,120枚券无足轻重,参加一次交流活动获券也不止此数;可历史地看,这120枚券是我手中的“老井岗”,也是我的骄傲!

(一)

20多年的集券之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来的。是改革大潮边缘的一滴水,蹦蹦跳跳地淌过20多个春秋,在人的一生中不算长也不算短,如果活到80岁,它占去了四分之一。这四分之一时光流程中,没有变成蒸汽蒸发上天,没有被泥土吞进去作营养,已属难能可贵。我依然是一滴水,我的本事是紧紧依附着大潮,一步也不能离开大潮,这是20年来我最深刻的体会。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拐了三个塆子,走了三大步,有三点体会。现在先说“三个塆子”。

第一个塆子——1982-1992年,这个时期我还在工作,靠业余时间搞点交流,交流面不大,速度也不快,数量也不大,可称为初始缓慢期。这个时期,先后同我交流的只有四、五十人,集券总量8000枚。我发现,初期同我交流的数十人中,到目前除一两人保持交往外,其余都先后半途中止,而且都是对方主动中止的。其原因是我的地利条件不如人,一个偏僻,封闭的老工业中等城市,能有多少“油水”,中止同我交往交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不是走出了自己的路。初始阶段,我十年在摸索中能集券8000枚,已自感满意了。

第二个塆子——1992-1996年,这四年是我集券的大发展时期。我在为自贡市劳动局编撰劳动志的任务完成后,就全身心投入集券方面来。这时我发现我前十年集券是远远落后于早期起步的同行了。我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的情况下,对自身情况作了详尽分析,制定详尽对策和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化被动为主动。经过1992-1993年一年的调整,1994年我收藏达到历史最高峰,这一年集券达到4000枚,1994年再接再励,集券量仍保持3000枚左右,到1996年仅四年时间集券总量又完成一个8000枚,相当于前十年的总和。这个时期,我在精力、时间和经济上作了最大投入,虽苦一点,开销大一点,但收藏是满意的、值得的。

第三个塆子——1996年以来,这是我集券史上的稳步发展期。这七年以来,集券速度显然放慢了,已不再像高峰期那时的玩命冲刺了,仅仅保持年增1200-1500枚之间的速度发展。把主要精力逐步移到办好《夕阳红》门券民刊和理论研究上来,这是我最重要的转折。应该说,我转折得比较及时,从1994年着手写论文,但真正花大力气是从1996年以后。这种研究,在券界产生了良好的反映,我是尽到努力了。

(二)

再说三大步所留下的三个“脚印”。

第一,集券总量达到2.7万枚,平均年集券量1350枚。这个水平在全国券界是第一集团军靠后。像我这样的地利条件,没有出奇地创造和努力(人力和财力)达到现有集券数量是很难很难的。由于诸多因素(如前十年的时间因素、经济因素和地利因素),我的集券量未到券界第一集团军靠前成就,留下了我终身遗憾,但无悔恨,因为我已经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了。这里要郑重说明的是,我集券是属于全集型,标准是“入门凭证”,凡能“入门”的券来者不误。

这是我的弱点(在单纯质量方面),也是我的强点(在专题类门券沉淀下来,我估计在我手中流进流出的总券量是十万枚左右。

第二,分类整理和专题创作有显效。

我搞分类是按国家文物法分类原则进行的,三大目(人文、自然、人文和自然)、40多个子目。1992年以前,我手中沉淀下来8000枚券,就按此分类法进行检索,整理(贴在标准片上)、装订成40册,自制的精装册(牛皮纸硬壳),这套册子以后就再也没有动过。

我从1991年起才着手专题创作的。12年来,共完成专题130部,其中有独到创意的也只有30%许,40部左右,如《三个代表》、《血与火——红》《地方名片》《震撼世界》《门券流派》《成语门券》《门券制作史》《门券赏析》《别调》《彩云》《朦胧美》《岁寒三友》《别样》《共和风云》《世外桃源》《江山多娇》(10部)《祖国颂》(三部曲)《红旗颂》(三部曲)等。专题有命题(标题)、前言,少数有简介、后语,如展出还加作者简介、生活照才是完整的。我的专题可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图片型”,即门券加标题、前言,中间无文字;二种是“注释型”,即门券喑穿插有标语、口号式的简洁文字;三种“文图型”,即以文字为主轴,引出门券。我的专题,立意创新,在命题、前言和组合内涵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人有我无,人无我有”。如“百基”“四十佳”等我就不搞。在用券上,尽可能地让“时券”大显身手,因为券界多数人对时券不屑一顾;而我反其道而行,别有情趣。

第三,理论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在理论研究上,有人视为禁区,大声疾呼,你们不是专家学者,不要妄加评论。可我这个人素有自不量力的陋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十余年来,撰写微论200余篇,有八篇见《收藏》、《商报》、《收藏论坛》等书刊发表,较有影响。2001年初内部出版了《门券收藏散论》,“续集”已有眉目,限于经济原因,无力出版,但最终是要出版的。在我有生之年,在门券收藏理论研究方面,不敢说开创,也不敢说成功,只求有所突破,有所贡献。我研究门券收藏理论的特点是:关注热点,突破冷点,独立见解,面面俱到。

(三)

取得任何成就都要付出代价,这是不言而喻的。付出——成就——经验,这是认识论。20年的集券实践,如果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话,使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投入或付出是第一位的,根本性的基点。所谓投入或付出,即精力、时间和金钱。我有一句名言:小投小成,中投中成,大投大成,不投不成。这些年来,我是苦心研究,把一切能挤出的时间都用上,把一切能节俭下来的钱都投入到集券上来,可以说全身心地艰苦劳动、苦心经营才换得了我所说的阶段性成果。不说办刊、购券、邮资这些小支出,就四下江南、两上北国、五游巴蜀所作的花费也是数以万计。我虽是一名离休中层干部,但工资收入并不高,用南方某一位集友的话说,我的全部收入只够他吃早点。可我靠勤节约来的资金投入集券,对于没有忍受艰苦朴素能耐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我却习以为常。我追求的原则,精神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水平。是不是仅有金钱投入就大成呢?否!我说的投入,是精力、时间和金钱缺一不可,三者是辨证的统一。

   (2)真诚的交友交流是成功的桥梁。十几年来(从1985年通讯开始)同我有交往的集友,可以断言是数以百计。这数以百计的集友中,有的通讯两次,我就敬鬼而远之(为“五不来”发明家、至极限的工程师);有的通讯一段时间,看我无“油水”而主动同我断交,有的因来稿(纯旅游稿或过于平庸者)未被采用而呕气不交往者,可以说新老更替不断,但最终仍保持有数十人的交往。这交往过的人中,我分成三种情形,我称之为集友、朋友和挚友(社会称挚友为好友)。所谓挚友是知已、知心、知音。我在同挚友的交往交流中获益匪浅,不是有些人那样的斤斤计较,耍小聪明,而是推心置腹,无私支援。我对好几位挚友一直慷慨赠券赠刊,未得对方任何回报也从来没有计较;相反的,一些好友对我的慷慨支援也是同样的。我们之间视这种友谊比集券本身更为珍贵。“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虽好,需绿叶扶持”,这种帮扶紧紧维系着情感、精神、使双方、多方都深深感受“支持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实际上是共铸一条集券的高速通道。

3)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本点是勤奋学习。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日之富强,还是学来的。现在很多省、市、地区都提倡学习型。应该说,任何事情都如此,门券收藏也不例外。有惰性的人应该学习,老年和学历高的人也应该学习。向书报学习,向民刊学习,向集友学习,学习多学科知识,学习集券知识。只有知识型、学习型、研究型,才能真正的成熟。医学上认为,勤动脑的人,可以延缓老年痴症,就像锻练身体有利健康是一个道理。我们置身于门券收藏界,都希望此项收藏提高档次,搞出水平,作出奉献。既然如此,那靠什么?一靠勤奋学习、二靠勤奋学习,三还是靠勤奋学习。只有靠人,靠自己,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我们的活动才能上台阶、出水平、升档次。不学习,思想不解放,因袭守相,哪来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民族腾飞的新时代,我们无所作为,研究出新东西来,社会理所当然对我们不屑一顾。我自己虽已年逾古稀,但我学习上一直是勤奋刻苦的。我离休后除以优异成绩读完三所函授大不外,还自学多门学科知识,如新闻学、美学、摄影学、哲学、逻辑学、历史、地理、绘画、文艺等等。走路都在看书,在自贡老一辈领导人中都熟知我这种习惯。我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一种大大的乐趣,岂止是乐趣,是一种营养、提升,书能把人变成金。当然,我很想做学问家,但职业不允许,也想做藏书家,但工资微薄,但夹在两者缝隙里,还是沾了一点气息。

概括起来说,这20多年来,我在门券收藏方面,转了三个塆子,走了三大步,有三点体会。愿以此奉献给大家,奉献给后来者。水平有限,同行教正。

——选自李克定《门券收藏散论》(续集)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
目前,网友留言共27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3-09-13 05:33:11;  
李老师在券届也是德高望重,著作颇丰。我和李老师也保有十几年的通信时间,在我妻子生病后,我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基本上和票友断了通信联系,现在想来,对李老师也有一种愧疚之感。老师的文章写的很好,拜读了!谢谢!!
姓名:杨永军; 时间:2013-09-13 05:38:13;  
学习,交流,欣赏,为我所用。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3-09-13 06:55:14;  
收藏有总结,教益后来人。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3-09-13 09:00:26;  
耄耋之年,仍坚持笔耕不辍,实在是吾辈学习的榜样!!!
姓名:龙小平; 时间:2013-09-13 09:08:17;  
有收获学习了。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3-09-13 09:22:30;  
二十年来的集券经验,值得我学习,向您致敬!
姓名:万钢; 时间:2013-09-13 09:31:37;  
学习了!!!!!!
姓名:王斌坤; 时间:2013-09-13 10:02:48;  
看君一网页,胜读十年书。敬仰!佩服!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3-09-13 10:28:10;  
很赞同先生关于投入的论述!学习了。
姓名:于国琪; 时间:2013-09-13 10:55:56;  
我以为,李老在第一军团的前列,尤其在理论研究及时事评论方面,向李老学习。
姓名:曲克彬; 时间:2013-09-13 17:59:08;  
好文!学习了!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3-09-13 20:18:01;  
二十多年的集券经验之谈,很受启发,是我学习的榜样。
姓名:杨如渊; 时间:2013-09-13 20:28:14;  
拜读后非常敬佩李克定老师的执着精神!希望能够订购一本《门券收藏散论》(续集)。
姓名:寇瑞敏; 时间:2013-09-13 21:31:20;  
敬佩李克定老师,二十年来的集券经验,敬佩!
姓名:章云; 时间:2013-09-13 22:16:44;  
李老师的执着、认真、好学、善于总结等经验值得大家学习。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3-09-13 22:35:47;  
学习!学习!!再学习!!!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3-09-14 05:56:23;  
回杨如渊老师,李克定老师的《门券收藏散论》(续集)尚未出版。我求学的是他的原稿,在网上与券友们分享。
姓名:王敬芬; 时间:2013-09-14 07:55:35;  
二十年来的集券经验,对我而言非常值得学习,向您致敬!
姓名:杨如渊; 时间:2013-09-14 10:09:02;  
明白,很感谢王站长为我作为小兵提供了这个学习名人新作品的机会!虽然我的水平太低,能有机会阅读一些名著,也是人生的最大乐趣!
姓名:熊斌; 时间:2013-09-14 15:48:10;  
真不简单!山呼万岁!向您学习!
姓名:马聚海; 时间:2013-09-14 21:31:24;  
向老前辈致敬!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13-09-15 19:49:21;  
谢谢分享!学习永无止境!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3-09-16 08:45:49;  
向老前辈致敬!
姓名:未登记; 时间:2013-09-16 11:51:03;  
很多方面我们应该向这位前辈学习才行啊!不错,获益匪浅。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3-09-16 16:35:51;  
李克定老先生是门券收藏界理论探索的杰出人物,他的执着精神和创新气魄值得我辈认真学习!
姓名:杨新渝; 时间:2013-09-17 10:27:24;  
李先生精神值得我努力学习。
姓名:王胜明; 时间:2013-09-17 15:35:16;  
看了李老前辈的文章,非常受感动。与您相比,我只是个新兵。很好的一本集券人的教科书,看了很受教育,谢谢您!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3913491; 今日14048; 昨日14960;
本页访问量:2659606; 今日207; 昨日335; 收录总数:6943530; 今日:5367; 昨日:6819;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