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踏入券坛不久,藏龄短,藏品少,没有过参展获奖的荣耀。与有二十几年资历的大师们相比,自惭形秽,本不敢乱言。但是经历了由白丁到小学一年级的过程,毕竟已经有了一点进步,学习中也曾有过类似的迷惑。看了胡先生的文章,好似再现了我曾经走过的路,亲切感油然而生。而且胡先生睿智聪慧,言论给人一种“源头活水来“的新鲜感。所以我愿意附庸风雅,说上几句券藏认识。
门券设计是一种艺术,门券收藏是文化活动。我试着用文学艺术理论阐述我的观点。
关于心态
我收藏门券,在于审美、在于品味,从来不追求高大全,从不执著于某个专题,更不偏执于某一点上。佛教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那是心的感悟。 庄子追求”逍遥“”自然“,那是精神的放松。我喜欢在门券的艺术领域自由倘佯,“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惬意,多么快活。何必过分执著,何必为追求某一枚券而费尽心机、寝食不安!
关于券展
以专题参展,脱胎于邮展。门券收藏借鉴于集邮,基本沿循了集邮展览的模式。集邮始于1852年,邮展的形式积中外二百余年经验,自有其规律可循,券展吸取其精华无有不可。中国的邮展受国际集邮联合会的条例约束,条条框框不能打破。门券协会是中国独有的特产,券展完全可以自创形式、方式,不必设置清规戒律。率真率性,自由自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岂不更逍遥,更美妙!
宋姜夔反对步人后尘,主张独辟蹊径。他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创作要有创造性,妙用在心,不落窠臼,。宋陆游诗“诗家三味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券展能否有突破呢?
关于专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待真正领悟了三味,在创作上才能达到左右逢源的境界。初学便钻进某个专题的牛角,不利于厚积薄发,更难以做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所以专不如博,“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如果把无法计数的门券比喻为汪大海,每个专题就是一条江河或者一个港湾。一个景点是一个湖泊或者一个池塘。周恩来有句名言“浮舟沧海,立马昆仑”,青年革命者的理想志向跃然纸上。在大海上乘风破浪与池塘戏水,选择哪个,我一定会奔向大海,而不滞留于一个小水塘。心中装着大海,才知天下。水塘难行大船,驶向海洋才能成为弄潮儿。
古人云:“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文不百代,不可以知变”。不读千卷书,则不懂融会贯通;不读百代文也就不会变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登高而望远。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壑,不知地之厚也。对一个初学者,前辈的责任是引导他“浮舟沧海”,而不要一下扎在浅水塘。。
关于品相
门券收藏是文化的熏陶,而不仅是物的占有。是积累知识,不是积累财富(虽然有人成为券商,但是依靠买卖门券致富,那是痴人说梦)。初学重在补遗,不在新旧。当然品相很重要,但是有比没有强,有时旧比新更有意义。“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只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不论春花秋月,夏荫冬雪均可产生激情。
关于初学
清袁枚说“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券藏不同于其他学问,不用担心走弯路。别人的话可信也可不信。既要向别人学习,又不机械模仿。贵有创新,有自己的个性。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袁枚《咏岳飞》诗“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我论文章公论战,千秋一样斗心兵。” 生机勃勃的事物布满眼前,不断变化、发展,不必拾人余唾,步人后尘。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有人指导可以走捷径,但是无人指导可以不受束缚,各有益处。文学艺术创作要讲究灵活变化,画家石涛说“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目前,交流会、券展、券刊几乎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券界要发展,要前进,需要“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需要有标新立异的呼声和探索者。需要有像胡先生这样的探索精神和革新精神。
文艺理论是所有文学艺术的指导思想,如果承认券藏属于文化系列,那么这些理论应该成为支柱。对于不承认门券收藏是文化活动的人,这些话当然无效。
心有神灯,独照独知。
杨帆 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