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门券展集档次高低不在券品珍罕

门券展集档次高低不在券品珍罕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08-12-26 查看次数:641; 复制本文地址
陕西:林延军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门券爱好者,在参观完一部券集后谈论自己的观感时,往往头一句话是:没有珍罕券!好似一部券集的成功与否是用使用了多少珍罕券来衡量的。这种观点是肤浅的,也是对展集编组体会不深的的表现,更是没有领悟“集券编组”乐趣的显现。我的观点是:门券展集档次的高低一看有无创意,二看券品运用程度。
    门券展集的创意关系到券集的成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开创性的制作出了一个以前没有人做过的券集。例如全国十五届展上的作品《进京赶考》讲述的是党中央从西柏坡进入北京,发展至今的历程。在用门券表现历史题材方面,表现建国后的很少,但券品许多人拥有,可不知如何表现,《进京赶考》无疑在这方面是一个突破,是一个成功范例;二是对已有专题或热门题材,通过新的视角,新的表现手法来制作。例如陵墓类一直是热点,一直有券友制作,十几年前的题目往往是《古代陵墓》、《名人墓葬》之类大而泛的题目,现在则是《古代丧葬文化》、《三秦陵墓》这种赋予文化气息或小而精的题目;古代建筑类也是一个热点,以往以《古代建筑》、《园林》等题目来制作,笔者则抓住古代建筑的一个方面“门”,即是开创性优势新视角,成功制作了《五花八门》专题。这种实际上是同样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方法,结果给人耳目一新的展集。
    券品的运用程度,体现了作者日常对门券的理解深度、对“券识”的积累水平。普普通通的小小门券,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观察、研究、积累,门券所体现和承载的历史、美学、文化等等各种信息自然会真正的吸引我们,“券识”自然不会再局限的停留在所谓的几枚“珍罕”券上,“券识”正是我们编组展集的基础知识。在一部券集中,而门券的“珍罕”是通过“是否还有比这枚券更能表现主题的券品”来体现的,如果这枚券最能表现主题,再加上所谓的“珍罕”因素,这枚券在这部券集中才是真正的珍罕;如果这枚券先是所谓的“珍罕”再勉强的用在这,不是最能表现主题,那么这枚券在这部专题中就不是真正的珍罕,是为了“珍罕”而珍罕,就是“拉郎配”。例如笔者制作《五花八门》时,在表现“寺庙山门”一节,本欲用“北京白云观”立体券,也算和珍罕挂个边,但观察时发现如果是参观者观看就要变换角度,而不能直观的利用券面体现,一句话:看着费劲。于是选用了一枚普通的能一目了然说明主题的券。再如深圳周代先生前几年制作的《流失与修复》环保门券展集,使用的都是一些没人要的展览垃圾券,可看过之后没有不说专题做的好的,更有甚者颜异明先生将周代拉到一边说:你的专题和别人的不同,一看就知道不在一个层次上,高!!这就是一部典型的“垃圾变成宝”的范例,靠的是什么?不是“珍罕”券,是平时对券识的积累。
    从许许多多的成功展集可以看出它们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没有被所谓“珍罕券”所束缚住,没有为了表现“珍罕”而制作;二是都是以优秀的创意取胜;三是都是对券品运用“合适”的范例,都是“券识”不断积累下的质变结果。盲目强调展集中是否有“珍罕券”会将集券方向引入误区,失去收集门券的真正乐趣,并有可能掉进心术不正的券商们设下的陷阱。所以门券展集的档次高低,不在券品的“珍罕”,而在展集有无创意和券品运用是否合适。
    为了将展集做的更生动、更有意思、更有档次,欲做门券展集的爱好者一定辨清“孰重孰轻”,一定要树立“创意”和“运用合适”的制作指南。
                           
编辑:
目前,网友留言共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2867556; 今日53945; 昨日38264;
本页访问量:2642775; 今日302; 昨日440; 收录总数:6669834; 今日:6730; 昨日:19297;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