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门券溯源

门券溯源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2-09-13 查看次数:410; 复制本文地址
江苏:黄均达

图片总大小:371KB;最小图片:54KB;最大图片:140KB;


门 券 溯 源

黄均达

    核心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地官司徒》 篇中记载:“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门关用符节”。据此有人认为那个时期使用的符节(符信、腰牌、虎符之类),它们具有过关、入门的功能,因此可将它们称为门券的“老祖宗”。当然这个“门”的外延较广,城门、宫门、国门都在其列。这些“门券”———符节,都是国君颁发的信物,是君主权力的象征,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它除了入“门”的功能外,更有传递懿旨、验明正身的功能,远远超过了今天门券的功能。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门券,顾名思义为入门的凭证,据此溯本求源,则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地官司徒》 篇中记载:“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门关用符节”。据此有人认为那个时期使用的符节(符信、腰牌、虎符之类),它们具有过关、入门的功能,因此可将它们称为门券的“老祖宗”。当然这个“门”的外延较广,城门、宫门、国门都在其列。这些“门券”———符节,都是国君颁发的信物,是君主权力的象征,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它除了入“门”的功能外,更有传递懿旨、验明正身的功能,远远超过了今天门券的功能。

    明代张岱著《陶庵梦忆》卷二中记载:“已巳(1629年),致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这儿的“买门”倒可以理解为“买门票”,但不知当时花了钱给不给凭证,如果给了,则这凭证真就是明朝时参观孔庙的门券了。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成书的《虞社新志》中孙加淦“南游记”里有记载:“途中矫首欲望东岳……次早朝,土人曰:‘不可’,山顶有娘娘庙,领官票而后得入,票银二钱,曰:‘香税’。”这儿花二钱银子购买的“官票”,可以说就是当时进庙买的门券了。至于收的银子曰“香税”,这倒与现在进庙时购买的门券上面也有写作“香花券”的有些相似(图3、图4)。

    国外也有记载,在十七世纪,维也纳皇家艺术陈列馆允许一般民众参观,但需付费,这付费进门的凭据则就是外国的早期参观门券了。

    我国公共游览场所向公众发售门券的明确记载,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北京的三贝子花园(今北京动物园)正式对公众开放并发售门券,可惜这枚珍贵的门券我们今天已无法找到了。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原清皇朝的一些宫殿园林陆续向民众开放,各地并相继建造了一些博物馆、公园,游人可购票入内参观游览(图1)。从此,门券逐步开始大量应用(如图2所示就是一张早期参观颐和园的入园凭证)。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文博、园艺、娱乐事业蓬勃发展。一大批历史古迹、人文景观得到修缮和恢复,一个个新的景点和旅游项目得到开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各类旅游观览景点上万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数千个,这些地方大部分都需购票入内,而且各个景点也十分注重门券的设计与开发,并定期更换,使得门券更加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为门券收藏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在观光、游览、娱乐等活动已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质量,近年,我国已实施博物馆、纪念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很多公园与景区也逐步取消门券,也许有一天门券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成为真正的“收藏文物”。

      [责任编辑:小薇]

  原载2012年05月11日  苏州新闻网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
目前,网友留言共8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2-09-13 08:24:22;  
学习了!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2-09-13 08:43:30;  
学习了!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2-09-13 09:34:50;  
学习知识,欣赏佳券,谢谢!
姓名:彭氺珍; 时间:2012-09-13 10:58:36;  
学习了,谢谢!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2-09-13 11:09:54;  
门票历史源远流长,学习与欣赏了。
姓名:罗恩福; 时间:2012-09-13 16:21:09;  
学习了,谢谢!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2-09-13 19:57:21;  
学习、欣赏。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2-09-13 20:26:01;  
学习了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3895610; 今日11141; 昨日12377;
本页访问量:2659324; 今日260; 昨日310; 收录总数:6936323; 今日:4979; 昨日:5664;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