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全国门券展览主线初探

全国门券展览主线初探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08-12-22 查看次数:1127; 复制本文地址
宜宾:刘向东

摘要

当前,全国旅游门券收藏展览(简称“届展”)追求“多而全”的理念攀升,门券物交流的思想倾向开始演变为一种趋势,造成届展文化坐标移位,与通向上层文化领域的办展目标相去渐远,券界应当警醒,慎重审度,就此刹车。

文化是全国门券展览的命脉。文化品位和展示性的特质,构成了全国届展的主线,昭示着全国届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由这条主线牵头的展示、研究和交流,历来是届展不可或缺的主题。

只有认清“文化是魂”的道理,才能明白坚持届展主线的重大意义,才能沿着门券收藏文化的正确方向,毫不动摇地走下去。

关键词:届展主线  文化坐标  主题活动  门券展示

引言

全国届展的门券交流活动,历来受到集券人的欢迎。黄石展后,有一篇颇具权威性的文章这样总结说:“门券交易是本次届展的重头戏”[1]这或许在暗示券界集友渴望的并不是门券展示的文化,而是门券本体的物交流。然而,门券交流从来就有两面性:一面是券识藏德的融通;另一面可能有物欲的异化。“我们要交流什么?是物质的收获,还是精神的洗礼?”[2]届展的上述走势,引起了不少集者藏家的关注与沉思。

全国届展何去何从?是坚持展览主线,坚定文化坐标呢,还是拐向“多而全”办展与“券交易”的误区?对门券收藏界来说,这是当前必须回答的大问题。

作者为了探索全国届展的根基和走向,特抒已见,就正方家。

一、对届展追求“多而全”的思考

重庆届展以来,“代表会”、“工作会”、“恳谈会”给券展注入别样元素,“拍卖会”也以“奇葩”之誉香艳展场,全国届展一度呈现少有的热闹。或许是人们至今仍陶醉在“九大主题活动”[3]的余热之中,竟然没有意识到主题项目太多,容易造成届展主线移位,与券界办展的至高目标相去渐远。

“多而全”办展有不少负面影响,比如说费用和人力消耗增大,往往是“手长衣袖短,作揖不方圆”;又比如说三天“红线时间”项目拥挤,主题容易模糊,常常留下顾此失彼的遗憾。黄石届展被迫“简化”(严格的说是放弃)已经告示天下的“理论研讨会”,这实在可以成为届展不宜追求“多而全”的一个生动例证。

既然“多而全”的副作用大,为什么有的主办者还是乐此不疲呢?这里有贪多求全、登峰造极的理念驱动,也还有认识届展文化坐标的视差和模糊。

我们暂且放下对办展理念的解析,先把探讨的视线投向办展的目标。有位资深藏家认为,举办届展“是对全国券界一段时间以来收藏研究成果的检阅”,作者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无视文化坐标,专注收藏层面的观点,这种短线定位,往往会放缓远瞩践行的步伐。“志不强者智不达”[4],券界的办展目标,从根本上说是高扬门券展示的先进旗帜,跻身于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舞台,在上层文化领域寻求一席之地。这是届展的文化坐标,也是举办届展的方向指南。

从届展目标俯瞰办展策划,不难发现文化把关这个关键点。陕西二位资深藏家在展示趣味门券时说得对:“一个地方最能打动外地人的是文化;一个地方与外地人交流的最好资本还是文化。”[5]以文化展示为已任的届展组委会,更应该把文化含量作为确定列项内容的主要标准,淡化一些没有文化意义的项目或者将其拒之门外。出于同样的文化态度,作者以《八十一位共产党员》、《一脉相承》、《诗词国里李清照》[6]等为代表的门券展示和届展中的拍卖会以及地摊式的交流会作过相应比较,于是得出了正文开头的基本判断。

二、届展的物交流趋势值得注意

门券交流活动固然是届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近届出现的“扬交易、抑券展”的思想倾向,正在演变为一种趋势,令人堪忧,值得注意。

黄石展上有人说门券交易可与展览“平分秋色”,其后又有人认为门券交易是届展的“重头戏”,其实,这些看法并不科学,也不新鲜。早在2005年石家庄全国门券交流会上,作者就听到过一位“协调组”成员的议论:“举办全国券展费钱费力,不如今后少办展览,多开交流会。”三年时间过去,幸而这个设想没有兑现,不过“扬交易”的理论怪圈却在悄然膨胀,近年来几乎嬗变为届展上堂而皇之的关键词。

过去的22年光阴,门券交易究竟沉淀下什么呢?连接武汉至黄石届展的15个时间坐标,我们看见一条意味深长的曲线,全国届展积攒20多年的门券交易总额,竟然仍在6位数上徘徊(还购不上一帧稍有名气的国画藏品)!好在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数字,擦亮了券界的眼睛,帮助我们看清了在届展上热衷于门券物交流的价值偏差,从而端正了券界对待文化的态度。

全国券展是展示性而非经营性的本质,一直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于是才有中国“旅交会”内亮相的标高,才有中国艺术节里列项的华彩,才有北京、杭州、太原、南京、西安、黄石届展的辉煌。试想,假如把门券展览的实质和形式置换为纯交易的“交流会”或“拍卖会”,将全国券展的高雅之堂下移到地摊式的“赶摆”集会,那时,真不知道还能以什么象样的理由去申请列项!也不知道当代文明社会对券界又将作何评价!

由此可见,门券交易不应被导演为届展的“重头戏”,也不可以在全国届展上领先而行;门券展示不应被作为一种点缀,它是全国届展平台的支点,应该放在届展最突出的位置上——否则,全国届展将从此拐入一条死胡同。

三、解读全国届展主线

当我们对届展内涵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全国届展主线便清楚的突显出来。

“全国旅游门券收藏展览”,这个掷地有声的标名,本身就昭示着以展示为纲的主线。这条主线鲜明而含蓄,柔韧而坚强,深刻而长远。用形象的方式来理解,它象中枢神经,主宰全国大展的整体全局;又如动脉血液,滋养届展的健康繁荣。于是,展览成为题中大义,铸定为届展的生命之线。

届展主线的领衔地位,取决于它内核的文化。正如杨帆先生所说:“没有文化,不会有门券。门券收藏偏离了文化,必定失去了生命力。”[7]全国届展不仅是门券收藏活动的标杆展示,更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文化现象。届展的文化之魂,一直牵拽着集券者的脚步,过去,先行者们在门券文化展示之路上探索,朱孟昭告别自己的第80回券展,蔡步强放下手中的动物专题展集,不再回归,离开时仍魂系展场……如今,象陈欣那样年轻的后来者再度云集黄石,他们也把生命之光慷慨地投向这种充满人性的文化展示。年复一年,届复一届,集券人舍命求索门券文化的如此执着和全国届展薪尽火传的文化现象,正是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写照,也是本文强调坚持届展主线的根本理由。

届展主线的领衔地位,也取决于它的社会效益。走下券界论坛的台阶,去巡视大江南北的基层活动,我们看见很多人用生活费和养老金置办门券展览,走进社区和学校,迈向景区和军营;我们还看见东方与西部的残疾集友用心血编制展框[8],盛满大爱和感动……走上全国届展的平台,我们从一组组专题券集的文化底蕴里吸吮营养,体验文明;我们还从一届届大展的文化思考与研讨氛围中加爱祖国,共融和谐,思索人生……

届展主线的领衔地位,还取决于它的展示性和公益性。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公益性展览和文化元素一样,不可缺少,不能放弃,这是因其承载着中国特色的时代秉赋。正是这种“中国化”的时代烙印,最大限度的拒绝功利和异化,排除经营性的诱惑,全国届展才有可能贴近上层文化领域,去搏取当代文明大众的青睐。

20多年来,券界对届展主线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清晰和成熟的过程。如果说杭州届展奏响券界研究文化的序曲,那么黄石届展则是文化对券界无声的警示。今天,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文化是届展的命脉,“文化是魂”贯穿于策划筹备、主题内容和展示目的之中,融铸为届展的恒久坐标。

四、主题活动主线牵

全国届展经过多年积淀和提炼,被实践定格为“门券展示”、“门券研究”和“门券交流”三大主题。届展主题是届展主线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届展主题由主线牵头引导,两者一纵一横,彼此渗透,不可分割,其内涵及形态都折射出同一的门券文化色彩。

门券展示领头,乃题中之义。它具有先进、浓厚、鲜明的文化特色,历来处于届展界面上最为突出的位置,成为领军旗帜。为此,办展的经费、人力、时间和场地的投放,都要向展览倾斜,旨在集中一切力量,确保一路绿灯,从而透彻地演释这出以文化为坐标的重头戏。

门券研究的学术成果需要届展平台进行发布推广,全国届展亦需要理论层面的指导和支持。事实证明,展示与研究的良性互补,可以推动届展整体水平上移。检视杭州届展的历史作用,主要在于它的文化高度,在于它把“理论研讨会”[9]列为届展主题的示范,为其后届展如芝蔴开花般的升华,奠定了标志性的基础。

把门券交流列为主题项目,主要着眼在它的精神方面。我们提倡与会者之间的观展访谈和券趣切磋,这些朴实的文化交流,可以浓郁研讨氛围,凝聚届展人气。同时,我们也承认券交流是展品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参展作品的珍稀性和完整性,具有辅助届展的积极意义。

当然,选定届展主题活动还须从主办地的列项优势和实际情况出发,推出其它无悖于文化坐标又怡然受众的亚主题活动。不过上述“三大主题”一个都不能少,券界发展史告诉我们,这三者的文化交融和良性互动,可以孕育券界高端展示的文化品味,实在是通向上层文化领域的鲜明路标。券界要维护和深化“三大主题”,建立和践行相应的钢化措施,尽快在长效性的制度化建设中完成届展主题的结构定型。

结论

文化是全国门券展览的命脉。届展的文化坐标不可随意移动,只有认清“文化是魂”的道理,才能明白坚持届展主线的重大意义。

毫不动摇地沿着主线走,不仅不会迷失通向上层文化领域的方向,同时还可以为民间的其它平面收藏活动,提供一个崭新的崛起模式。
办展应从券界实际出发,力戒贪多求全,弱化逐届攀比;办展要拒绝功利和异化,坚持门券收藏文化的正确方向。

致谢

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券界藏家学者的相关成果,听取了李克定、戴从武、张健为、王建池、彭水珍的有益意见,谨此致谢。特别感谢届展组织者不同的办展思维,帮助作者从多角度解析届展,思辨问题,判断届展的价值取向,于是才有眼前的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
[1] 王运明《记全国第十五届旅游门券展览》,载《门券博览》2007年冬季号第4页。
[2] 杨帆《我们交流什么》,载《门券博览》2008年春季刊第13页。
[3] 引自《中国旅游门券》第10期头版。
[4] 墨子格言。引自《论据大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页。
[5] 李毅民  石杰《趣味门券》,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61页。
[6] 此三部专题展品分获第13、14、15届全国券展一等奖、最佳奖、金奖。
[7] 同[2]
[8] 参阅易平《特殊的收藏爱好者》,载《川券寻踪》2008年4月刊;朱金富《门券收藏界的当代“保尔”》,载《江苏神游》2008年5月刊第3版。
[9] 全国首届“门券理论研讨会”于1992年10月在杭州市与第7届全国门券展联袂举行。

编辑:
目前,网友留言共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写下感言:
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内容: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8288768; 今日872; 昨日67857;
本页访问量:2721553; 今日9; 昨日229; 收录总数:8061839; 今日:36; 昨日:9008;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