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访谈〗: 雨人访谈(集券九问)——李克定专访(上)

雨人访谈(集券九问)——李克定专访(上)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2-08-12 查看次数:919; 复制本文地址

图片总大小:177KB;最小图片:5KB;最大图片:55KB;


嘉宾简历

    李克定,男,中共党员。1931年4月出生在南京六合龙袍镇,毕业于南京市立师范(解放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大学(解放后)。194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底进军西南到四川自贡市,军管结束转入地方工作。先后在老五区、大安区、自流井区(县级区)担任工作员、股长、秘书、宣传部长、工交部长、办公室主任、区革委副主任。1974年调市知办(正县级单位)任主任。1983年在自贡市劳动局退休。现居自贡市汇东路西段兴大三号楼4—4—1,邮编:643000,电话:0813—8263922。

    1982年开始收藏门券,兼集简介、导游图、地图、请柬、贺卡、年历片、明信片等。1995年至2002年创办《夕阳红》券刊和组织“中国夕阳红门券收藏研究会”。经30年的努力,门券收藏达5万枚,撰写论文200余篇,有9篇刊登在《收藏》杂志。先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市门券展,共荣获20余项奖励,其中参加重庆14届券展的专题和论文均获金奖。先后编写《门券收藏散论》、《见景生情》、《风雨五十秋》、《书散集》专著。近年来重新编组并完成50余部门券专题。《四川日报》、《自贡日报》和自贡电视台曾多次报道和介绍收藏事迹。

 

    雨  人:李老师您好,您的收藏事迹令我敬佩和感动,非常荣幸您能接受我的专访。

    李克定:感谢您的信任和抬爱,我很高兴也乐意交谈。

 

    雨  人:谢谢!众所周知,收藏项目五花八门,您是怎样与门券收藏结缘的?

    李克定:如果单纯讲收藏,我从少年时就有收藏爱好。而门券收藏是从1982年开始的,我第一次旅游江南各省,就有记日记的习惯,也有摄影爱好。收藏门券是由爱好旅游兴起的。这叫“旅游—门券—收藏”的连锁反应。我从1982年开始至今,先后约20余次出游祖国各地,10下江南、4上北国,足迹踏遍祖国三分之二省市。当时订了《中国旅游报》,看到诸张林的“寻友启事”后就开始联络通讯。最多时同全国200多位券友通讯交流,高潮期日均来信达一、二十封。

 

    雨  人:您收藏的5万多枚门券,非一般玩家所能企及。能否给大家展示下,您最来之不易的是哪枚(套)门券?最珍贵的是哪枚(套)门券?

    李克定:说的很有道理,量多不是最难的,而最难的是珍稀券。据我所知,早期集券的同行中不少人都拥有珍稀券,不同点仅仅是拥有的量与质多少、高低不同而已。如清代优惠券好些人都有(是已故段武先生送的),我手中仅仅有几十枚改革开放前的门券。这里不谈门券划代的问题,只谈一点是券界共识的,就是改革开放前的门券属于珍稀品。

    我展示的这6枚券中,除一枚外,都是我亲自参与留下的。大佛那枚券是70年代早期,其余4枚券上都标有时间。1958年上海各界青年联欢会门券是购买的,当时看到小刊上有售券信息,只花了20元。自贡的三枚券基本上可以说是孤品了。那时的门券虽然单调,但我仍然珍惜。

 

    雨  人:请跟我们分享下您在门券收藏道路上的一些难忘经历?

    李克定:说实在的,旅游、集券都得花钱,再多的困难和艰辛对我这个经受千磨万难的共产党员来说都不在话下,可钱这一关是最大的“关”。我经历的以下几件事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件事是我同老伴到江南旅游,走到桂林时已身无分文,这时心急如焚。好在旅馆老板通情达理,主动为我们给家里发电报,可家里无人接应。等到第三天才收到回电,可我们已两天没吃东西了,我已想到要流浪街头的情况。

    第二件事是购买共和国50周年大庆的请柬和晚会票,当时一套400元,可我当时的工资才200多元,就算把办刊的钱(每期400元)全部先用上,可期刊还得办,那我就得两个月不吃饭,想来想去只好忍痛把心爱的、集藏多年的文革像章600多枚,以一元一枚的低价全部售出,挽救了按时出刊。可我损失巨大,按现价总值一万多元。

    第三件事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我接受了原单位聘我编撰《劳动志》,原始材料是几百万字的文件和资料,靠我一支笔,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每月得到70元补贴。我是身兼数职:做家务、搞收藏、读上海中医学院函授、兼离休干部自管委秘书长、还要写《劳动志》,我是日以继夜的工作,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工作,而且还节衣缩食,这样就把自己身体也拖垮了。几年下来,我体重由原146斤(身高1.74米),后来降到118斤,走路都偏偏倒倒的,我知道是辛苦和缺乏营养造成的,但我一直隐瞒着家人,直到实在撑持不住了,才住进了医院。胃窦炎、胃炎、肠炎,吃也痛,不吃也痛,医生怀疑我有癌症,什么仪器和手段都使用了,差点把我折磨死了,最后医生确诊我无癌症,关照我要饮食治疗,这才知道是我节衣缩食过度的后果。但是我不后悔,我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这个时期正是我集券的高峰期,90年代早、中期最高峰月入券数千枚。大约在10年中,别人寄我的信有一公尺厚,我都好好保存着,而我给别人的信至少有两公尺厚,以字论是千万字。

    一句话,我集券精神是玩命,也可以说是舍命,文明的话叫执着。

 

    雨  人:许多人都说门券收藏是“草根收藏”,门槛较低,但是它真的没有难度吗?

    李克定:对“草根收藏”的说法,我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就是说既有对的一面,也不完全对。肯定的是它确有“草根”的存在,比如许多不爱集券的人,他们手中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门券,因为毕竟许多人爱旅游、爱看文艺、体育、展览等。“副产物”他们留下当作纪念,这叫顺手拈来,没什么难度,这就是“草根”的一面。

    可是称之为“集券”(收藏界对集券的通常称谓)这道门槛并非拥有门券就是“集券”了,而是有一种目标、有一种追求。如果以登山比喻,就有入山、攀登、登峰这三部曲。而集券亦然,即拥有(数量和质量要有一定的分量)、研究、成才。拥有就是踏入门槛了,研究是一个过程,就是步步攀登的过程,最后成才(就是研究门券的专门人才)。事事有学问,行行出状元。从这个角度看,集券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我已撑了30年,虽有硕果,但如果以“家”要求,我持否定的态度。正如有的同志所批评的那样,说我不学无术、只钻牛角尖,最后以搞点赏析文当缩头乌龟。我接受了批评,不是我自悲,而是我已老了,不服输是不行的,登峰只能让给年轻人了。如果简单地以“草根文化”歧视门券收藏,那就太简单、太草率了。

 

    雨  人:影响门券收藏价值的因素是什么?当今热衷门券收藏的藏家,更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真正把握门券的价值所在?

    李克定:门券收藏价值这个问题可能属于公理婆理的问题。对它爱就觉得有收藏价值,反之,就是用来擦屁股都没人要,当然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了。归根结底是属于认知的问题。把握时代潮流,从时空角度观察,纵深研究历史意义,自然就有意义,就有价值。

    对门券的赏析最可贵的,就像文艺评论家剖析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一样,这种赏析非常非常之重要,不是有些认为的“自以为是”的问题。因为门券包涵着历史、社会、观念、艺术等内涵,只有研究才有价值。泛泛展示可以鼓舞人、启发人,但还是模糊的。只有解剖麻雀才能更深的教育人。如果以为数量多了就是收藏家,这是幼稚的。

 

    雨  人:从事门券收藏,最怕的是什么?能不能教下广大藏友,通过什么方法的努力,能克服这个“怕”字?

    李克定:这是一个难以捉摸、因人而异的难题。投资、执着、勤奋、素质、志趣等都可能成为某人的节点,当成为你的关节点时,也就是最怕的问题。我说的因人而异就我自己而言,投资我已尽最大的努力、勤奋我自幼具备、素质尚可、志趣广泛,关节点就看我是否执着。那么对我来讲,最怕就是在困难面前退缩。然而,我却知难而进,集券30年,从文化、精神、素质全面得到升华。这是渐进的,短时间看不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回顾过去,焕然醒悟。

    所以,收藏门券不简单是玩玩而已,而是在文化熔炉中陶冶自己,要使更多的同行都能在文化熔炉中知难而进,唯有靠传、帮、带,靠集群力量的影响。

 

    雨  人:门券收藏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您能够坚持那么长时间的动力是什么?

    李克定:首先,我要说的是门券收藏是不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从整体来讲既肯定又否定。从个体来讲,或肯定或否定。就是说,集券者还在门槛边上游离时,顺手拈来,玩玩而已,走的拢,站的开,不存在什么艰苦。而一旦入门,有了某种追求时,就会感到并不轻松了。当朝着纵深发展,研究探索,想学到一点东西,挖掘一些“宝藏”出来,这时才是非常艰苦的。

    就我个人而言,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对美、知识的追求。我从来不把门券当成物质财富看待,而是当成精神食粮。因为门券包涵的知识可以说是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就以“赏析”来讲,把你一辈子精力投入进去,也只能解决凤毛麟角。可是只要能稍稍钻进去一点点,它的“添加剂”、“润滑剂”作用就发挥出来了。爱美是人的天性,知识是美、艺术是美、人际交流也是美、世界也是美的。一枚小小的门券,剖析开来就是一篇大文章。美啊!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追求这种美,享受这种美,在美的世界中升华、前进、生活、愉快!

 

    雨  人:现在门券价格提升较快,门券拍卖价格高居不下,这当中也不乏券友间的幕后炒作。请您分析下,炒作利于门券收藏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吗?

    李克定:我觉得分成两个问题来说,一是价格客观存在;二是我们集券者如何对待。门券价格提升较快应该说是提升很快,这是同经济发展同步的。从国家经济战略眼光看,物价必须稳步上升,这是正常现象和规律。门券拍卖同门券价格总体还是同步的。总之,门券价、藏品价的升幅是正常的。

    问题在于集券者不必集景点全新券,完全可以集已使用券。求“全品相”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全品相”到了收藏者手中也不能保质、保价,同邮票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不求全品相(我们不是景点门券的推销员),那么它的价再高,与我们关系也不大。

    至于拍卖炒作更是不必计较,“炒”是全球性的,也是商业商品经济的必然,是属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你不是黄盖,你可以站得远远的。我从来不“炒”,但一样能得到我想要的珍稀品,那就是靠友谊和以心换心。如果搞一辈子没几位真心实意的知己、知心、知音的朋友,那是很可悲的。还要说一句,任它市场炒作,均属正常现象。

 

    雨  人:1995年,您创办了《夕阳红》刊物,深受券友好评,谈谈您创刊的初衷吧?券刊对门券收藏发展起到哪些作用?近年来,一些券刊相继停办令人惋惜,请您分析办刊的不利因素,谈谈如何让券刊更健康的发展?

    李克定:未经政府批准,没有刊号,不公开发行的称“民刊”是比较确切的。《夕阳红》刊物八开版,共办了61期。办刊的目的同行都清楚:宣传宗旨、扩大联系、增进友谊、发展集券。我集券之所以猛进,券刊起了桥梁作用。我先后同420人通信,主要是信件交往,当时信里夹券交流是常规。

    停刊实属迫不得已,单位聘我两次写志,家中老伴中风偏瘫,经济上十分拮据。我办的是八开版,对外多数是奉送。前面我说了这个问题,这里不再重复。主要原因还是确实抽不出时间,停掉刊物我很惋惜,也很惭愧。

    券刊的作用不能低估和浅视。我打个比方,集券如香炉,一炉三只脚:券协、展览、民刊。可见它是券界少不了的,少了就要倒下来。券刊相继停办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难说确切,但有一点就是集券走势低靡的表现。应该这样说,各个省只要有券协的地方都应办刊,其中陕西做得最好。要把券刊办好,关键是办刊人要认真,只要办刊人真正认真办刊,他们是会有办法办好的。

《夕阳红》创刊号

温馨提示:8月22日,网站将继续邀请李克定先生做客访谈栏目,畅谈券研。敬请关注!

 

 

编辑:陈捷
目前,网友留言共1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张占芝; 时间:2018-09-07 11:34:50;  
向李老学习!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3828797; 今日14730; 昨日15449;
本页访问量:2658030; 今日299; 昨日321; 收录总数:6913615; 今日:3617; 昨日:3464;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