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券文写作漫谈

券文写作漫谈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1-07-28 查看次数:868; 复制本文地址
陕西:张景生

 编者按:张景生部长撰写的“券说”类文章以“品券细腻、见解独到、感受真实、文笔流畅”深受券友们的喜爱。在网站“券说中秋”主题征文启动之际,我们再次拜读张老师的这篇体会文章,相信会对我们参与“券说中秋”征文乃至今后文章的创作大有裨益。

  门券收藏研究网为庆祝开通五周年,为更好地服务券友,进行了全面改版,可喜可贺!建池先生嘱我为新设的《券文写作》栏目写篇稿件,谈谈自己写作体会。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素来不喜欢向别人谈自己的所谓“经验”之类的东西,我以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特别是券界同好,藏龙卧虎,各有所好,只要个性得以张扬,无需别人指指点点,况且自己的东西不见得别人有用。然而建池先生嘱之殷殷,我只好勉而为之了。
    从最简单的去着手。券文种类很多,我认为论文类最难写,没有丰富的藏识是写不好的,所以我不大写此类东西。我比较喜欢的是门票欣赏类文章。得到一枚自己喜欢的门票,自然要细细地把玩,看票图,查资料,了解门票背后的故事,想想自己为何喜欢它,这时就有了积累,就有了写作的素材,就可以提笔行文了。自己喜欢的门票很多,拣最易处为宜,可先选取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景点练笔。我前几年曾为一家券刊写题为《丝路风采》系列文章,从长安写起,写咸阳,写宝鸡,龙飞凤舞;出了陕西,甘肃一些地方去过,还勉强凑合;到了新疆,自己从无缘去游,虽有漂亮的新疆门票一堆,但“江郎才尽”,实在编不出来了,只好草草收场。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以后我大多写的是陕西的乃至我们宝鸡的门票欣赏,如《陕券上的炎帝形象》《秋风秋雨五丈原》《褒姒的不笑与笑》《陕券上的两则爱情故事》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老陕货色,海谈神侃,十七不会离八,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位券友对我说,他也感到门票欣赏类券文好写,甚至十分轻松。他的办法是拿出一枚门票,把这个景点的名字在搜狐上一搜,复制一段,附上票图,即可成功。对这位老兄的方法我委实不敢苟同。我觉得这样出笼的东西,不是券文,而是景点介绍。景点介绍许多门票背面就有,无需我们劳神。写券文当然要介绍景点,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要摆出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受,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才会有人看,对读者有启示。褒姒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褒姒故里门票就比较少,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从介绍门票入手,一边讲故事,一边谈自己对这则故事的看法,立意相对较新。又如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看到一些退二线的领导干部,仍然喜好对单位的事情说三道四,以老领导自居,甚至与新任领导闹矛盾。我很不以为然,遂想起了汉代初期的两位名臣——张良和韩信,正好我们陕西票中有张良庙和拜将台,相互一联系,就写出了《张良与韩信》。这些券文都是有感而发,是与景点介绍有很大区别的。
    细观察,勤积累。最近看到《门券博览》副主编刘伟章先生《一枚全面介绍秦俑生产全过程的参观券》一文,是在一枚名不见经传的所谓“垃圾券”上发现了在门票上很少有反映的秦俑生产过程图案,为编组秦俑专题找到了难得的好素材,受到了券友们的好评。那枚票我也有,夹在票册里也有些年头了,但熟视而无睹。这里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仔细观察。一枚门票到手后,不要只满足于占有欲,还要细细把玩一番,翻里翻面的看几遍,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从而使一篇对大家都能有启发的券文脱稿。另外就是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因为许多景点都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掌故。平时多积累,用时就会自然而出。我们希望,券友们在收集门票的同时,也注意文化之积累,提倡看一些历史书籍,我自己则是重点看孙辈们的初中历史课本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受益不少。
    总之,写券文人人可以上手,它不是命题作文要受限制,它也不是公文新闻要循规蹈矩。它是我们自由玩乐的一种形式,我以我手写我爱,随心所欲即可,何难而有?只要您想写,就可以成章,不信?那就来试一试吧!我将是您作品的忠实读者。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
目前,网友留言共8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张宝贵; 时间:2011-07-28 07:16:45;  
知识的积累,丰富的阅历,张老师的文章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向您学习致敬!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1-07-28 08:52:24;  
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才能动人!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1-07-28 15:39:46;  
张老师的文章总是那么吸引人,这源于知识的积累、观察的细腻,学习了。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11-07-28 16:41:46;  
张老师流畅的文笔令人羡慕,好文章还源于勤奋的耕耘!向张老师学习!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1-07-28 21:01:13;  
细观察,勤积累,好方章源于生活之中。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1-07-29 08:50:16;  
拜读了,受益匪浅!
姓名:孙元利; 时间:2011-07-29 17:15:38;  
什么事“家”、“大家”、专家,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家
姓名:杨帆; 时间:2011-08-06 07:26:25;  

很好的学习,
致谢!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43115996; 今日7826; 昨日21469;
本页访问量:2748065; 今日55; 昨日209; 收录总数:9181529; 今日:2165; 昨日:6099;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