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
![]() | ![]()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风采〗: 永不沉没的小舟 |
从宜宾到自贡,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然而笔者走了三年多时间。2011年5月17日,我终于走向自贡,第三次造访自号“半百老人”的李克定先生。 八旬老人 记忆刚从“三台寺路17号”切换到汇东李氏新居,一扇似曾见过的防盗门眼前半开。李夫人热情的招呼声裹夹着一阵墨香扑面而来。客厅三面悬挂的书轴依然如故,抢人眼目,不同的是书法作者已戴上助听器,不用夫人耳语传话,便可与我无障碍地对话交流。 刚见面,李老便拿出两张尺许彩照,说是回南京老家过八十生日的“全家福”,并逐一给我介绍哪个是弟、妹,哪个是子、女,同时说起他在老家过生日如何如何快活……。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外貌威严的他,骨子里藏着的童趣和温情。
撰文心得 我俩在书房入座,一边品茶,一边聊天。谈到门券收藏研究,他说:“要把理论研究搞上去,很不容易!需要资金投入,需要‘中券委’特别是整个券界的重视,还要一批有德性的理论研究者,牺牲自我,默默无闻地投入!”说罢他感叹不已:“我办<夕阳红>,感触太多太深,难以坚持,最后只得撒手!” 说到写文章,他指出“券界总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作者要注意阅读对象,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文章太长,没有人看,是一种浪费”。他瞅我一眼,又说:“十堰的李某某到我家来过,他的文章可读,就是太长……” 听到这里,我差点笑出声来,心想这个老学究还是这么精怪,帮助人不直说,爱搞“声东击西”,他哪里是说李某?分明是在点化我。 券坛论道 说到“旅游门券”的定位,李老滔滔不绝:“我一直在考虑,门券收藏比较活跃,品味亦高,但就是不能和其它藏项相比,门券的品牌总是打不出去!怎么去把它的位置改换一下?有些人也在考虑,不搞门券收藏,搞 ‘旅游文化’。这样定位,范围就宽了,牌子很大,实际搞的又窄。即便把旅游纪念品、导游图、简介、书报等等都包揽进去,说是‘旅游文化’还是不够。真正的旅游文化要在深层次上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牌子才能立起来。不然旅游界不当成一回事。我理解,打旅游牌子是想靠旅游行业摆脱门券收藏的尴尬局面,但总的是难。要找到旅游切入点并非易事,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就丢了!” 他说这番话,语气委婉客观,不象写文章那样措辞激烈。或许他认为我是个“旅游门券”论者,又出于待客的礼节?我们无从辩论,倒不是因为亦师亦友的情份。因为在“门券”与“门票”的争论上我们都赞同“两论并存”,在门票大于旅游门票的内涵概念上没有分歧;在寻求门券收藏的推动力上有着互通的出发点。 如果硬要找出不同的话,或许是我仍然定格在“旅游”与“文化”这个切入点上,轻淡了“收藏”,并坚持在切入点上努力寻求突破的机会。我至今认为,券界上下从旅游切入的成功案例不少,值得我们去梳理和总结。券界太需要广纳贤才,今后,只要有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进入券界,我们都要千方百计留住!一旦机遇来临,券界就有可能重视全国第十届展时的辉煌! 往事留痕 提到届展评审,我们追忆重庆往事。他认为江西那部红色展集落选,主要是评委年轻,资深者又跑马观花,马虎了事。由此看出评奖有不公正的因素,很难说公平,今后应当引以为戒。李老似乎想举例说明,刚说到“我欣赏那部石头集”时,突然象一休哥那样拍叩脑门:“唉,忘了题名……” 我说:“叫《石韵》”。 他点点头,仍然拍着头顶:“想不起作者了!” 我又接上一句:“丁鸣” 这时李老对《石韵》赞不绝口:“这个选题颇费心机,很多根本不相连的东西,都联上了。他把石头钻透了!这部展集无政治价值,但艺术造诣很深!可惜没得到最佳奖。” 激情依旧 我们的话题沿着集券主线驰骋跳跃,自然地落到四川省第三届展览上。他直率地讲:“我只谈两点重要,选好展览场地,观众多,效果好。再是宣传工作,报纸、电视台、广播站都要上,声势舆论很重要!” 说到展品征集,他顺手拿出一部题为《红色》的三框券集,说是参展作品。我哪里肯放过?便逐页细看,感到标题简洁,时代感强,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他看罢我的《券友赋》展集设计小样,表示赞许:思路新,表现形式独特,连说“很多人都想不到”! 提到券界二年展,我说今年是疑云密布,或许期待来年了。他接过话头:“明年如果举办全国展,我参展的专题名称都想好了——《上下五千年》” 听了此话,我脱口而出:“天津的孟昭怀也有部《上下五千年》,据说贴片过千张!” 李老笑了:“我不搞那么细,划粗线条。”随后又加上一句:“碰车也无妨!各搞各的,可以比一比!” 我不禁抬起头来,仔细地欣赏他那张三分威仪七分认真的脸,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好个半百老人!这只‘老虎’终于要出山了!” 情洒券界 或许是多灾多难的磨砺,让这个八旬老人养成从不午眠的习惯,在6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他毫无倦意,对门券收藏一往情深。他非常热情地说:“现在条件成熟了,请‘中券委’发号召,组织一个编撰班子,出一部《门券收藏词典》”接着又露出很遗憾的表情:“我曾经启动过,没有成功。有刘永禄、冯达材参与,”他想了想又说:“还有哈尔滨那个王(庆堂)……郑州那个……记不清了。”他又拍着自己的头顶——第一次看见这个“老一休”的动作,我真的心里发笑,但是再次听见这个长者拍叩脑门的声响,我的心灵却被强烈地震憾了! 克定老矣,血液依然滚烫! 他正在归纳藏展见识,准备第二册《散论》式文集付梓。 他还在选门券、上贴片、编“专题”,准备在自贡办一次高品味的门券收藏展览,希望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给后人留下一处鸟语花香。 临别,李老在近作《书散集》扉页为我题赠,当我掀动快门的瞬间,突然想一声呼喊:“永不沉没的小舟”!
【编辑:王建池】 文章内引用的内容、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 |
目前,网友留言共12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 ![]()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1-05-28 07:42:48;
钦佩!仰慕!!感叹!!!深受教益,谢谢向东先生。
![]()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1-05-28 10:11:17;
壮怀依旧,宝刀不老!
![]()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1-05-28 10:48:07;
感人!谢谢向东老师!
![]()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1-05-28 11:16:34;
非常感人的访记!有理、有力、有情!感谢刘老师!
![]()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1-05-28 11:59:23;
好文章,刘老师好文采!
李老是券界前辈,久闻大名。八旬老人对门券如此执着,让人敬佩、学习! ![]() 姓名:陈捷; 时间:2011-05-28 16:14:22;
敬佩啊!!!!!!!!!!!
![]()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1-05-28 16:55:09;
向东先生此文,不仅介绍李老,满篇情结, 同时,也是一种规划,一种号召,多种设想,多种鼓励。
![]()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1-05-28 20:03:47;
刘老师的文章记人、叙事、论道,真精彩!
![]() 姓名:张武鸣; 时间:2011-05-29 21:34:07;
八旬老人关心门券收藏事业,令人钦佩.
![]()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1-05-30 09:13:48;
为李老的精神感动!向李老致敬!
![]() 姓名:谢家树; 时间:2011-05-31 16:46:23;
感人的精神、感人的券情、感人的文章。看后心情愉悦,谢谢刘老师送给我们的精神大餐!
![]() 姓名:董宁平; 时间:2011-06-02 14:19:40;
多年未见,我这个小同乡祝李老身体康健!再著新篇!
|
写下感言: |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
整站访问量:43130289;
今日22101;
昨日21469; 本页访问量:2748145; 今日135; 昨日209; 收录总数:9187677; 今日:8313; 昨日:6099; |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