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说说门券专题中文字的多与少

说说门券专题中文字的多与少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1-04-05 查看次数:822; 复制本文地址

  提起门券展览,无论是资深收藏家还是道行未深的新兵,都能凭借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参展、办展经验说出个子午卯酉来,尤其是走马观花似地看过某个展览,借助各自心中的那杆秤,进行比照,评判褒贬。道出品赏后的感悟,或受益后得到启发,或看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些善意应予以肯定。那么,究竟是什么构成整个展览的核心呢?不言而喻是展品中的专题。
  目前门券展览的形式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从形式上划分与分类,可分为相对永久性展览、临时性展览、相对流动的巡回展览。从时空上讲,有国展、省、市展,甚至有走进企业、社区、校园的展览。从举办规模上讲,有自筹自办的个展、有社团赞助的联展,从举办形式上讲,有立体的户内外展、也有平面的网络展。
  说起展品中的专题那就太宽泛了,茫茫券海任由驰骋,根据个人喜好,展开想象空间,挖掘门券故事。正像于丹教授说得:“我们无法掌握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控制他的宽度。”专题也是如此。展品作为载体直截了当的映射出作者综合素质,文化底蕴,我们常常会听到券友的善言,譬如:“这部专题文字太多”、“那部专题缺少精品门券”、“他的专题做得太散了”………等等诸如此类。
  回过头来,想详细聊聊“这部专题文字太多”的话题,我想从三个层面浅谈这方面的看法。我有部专题叫做《匾额虽小亦文化》,在朝花论坛举办的第四届网络门券展上贴出;张兴华有部《长城》专题,在河南省旅游门券首届交流会上展出,听到相同的声音,“选题不错,就是文字太多。”就此话题说开去,前面说过展览分为相对永久性、临时性、和相对流动性。那么,何谓相对永久性展?即展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我认为就叫相对永久性。例如,网络展览、展览刻录的光盘,这种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地坐下来细细欣赏,一次看不完可换个时间接着看,欣赏一遍不过瘾,只需轻轻移动鼠标或者掀动遥控器,再回放一遍,就能满足你的心理需求。这时制作的专题就需要有足够的文字叙述,翔实资料,趣味故事,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否则,一部立意新颖的专题,成了门券的堆砌,欣赏过之后只对几张珍罕门券记忆犹深,渴望补缺。但对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编排创意,文化内涵,都将随风淡淡而去。这是大众层面的需求。其二是门票收藏圈内或有兴趣者层面,比如:镇江的汤杰元办起中外门票博物馆;上海的郭效文办起门券收藏馆等等,都需要展出相对固定的专题展览,以吸引来宾,稍作讲解,就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途,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起到互动效果。若所展出专题仅仅贴上门券是不够的,需要配上相应的文字,才能相得益彰,增值益智。第三个层面是亲朋好友,这个圈相对小些,这里先讲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那是2000年,同事们大多知道我喜欢玩门票,送来战利品的同时提出看看我的成果,我美滋滋提供了几个专题,原想他们会如何如何夸奖一番,结果是一盆冷水,异口同声地说:“看不出什么意思,看着怪花,如果能写些文字就好了。”这件事同样证明文字是专题的生命、是灵魂。一部倾注大量心血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那几天或那几次的展出,拿奖即完成使命,便束之高阁了,未免有些降低玩票的品味。其实他的财富故事才刚刚开始,当闲暇时,约上三俩好友,神侃海内,品茗小酌,乘兴取出专题,递次欣赏后,这时你会发现他们的需求与评奖专家有一定的距离,差距就在于,参展是文化快餐,欣赏是细嚼慢咽。如何让他们无师自通读懂你那帧内心自白的书卷,让他们忘形地举手投足,那就是娓娓道来的门券故事,并能射出有穿透力的敬佩目光,那种惬意、那种浪漫情愫悄悄地在你的胆边油然而生,此时你已经拥有了飘飘然的资本。
  再说说流动性巡回展,展出地点大多是有充裕时间的学校、社区,展出时间长短据需要而定,参观者是学生和赋闲人员,他(她)们会俯下身来,问长问短,他们时不时地会发出这些地方我也去过,还有溢于言表的情绪,早已把他带到了曾经流连忘返山水之间。有时会对专题故事叙述简繁提出中肯建议,这个群体也需要文字描述,才能起到寓教于乐,增长知识的作用。
  总之,任何一部展品专题不能局限于给专家15分钟评判就了事了,而是要给自己、给亲友留下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2008年6月8日
  编后:我网的热心撰稿人、全国资深券友、河南省收藏协会票证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张遂喜先生因心脏病突然发作抢救无效,于2011年1月25日去世,享年52岁。张遂喜先生生前多次为我网撰写文章,还积极参加了我网“玉兔杯”诗词会友娱乐角活动(作品为第7号:<赏心悦目>),为丰富网站内容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表达我们的哀思,本网今天发表张遂喜先生生前撰写的这篇文章,在缅怀先生的同时,也希望这篇作品中阐述的观点对我们有所启迪。

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
目前,网友留言共12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1-04-05 07:30:35;  
适逢清明节,深切悼念遂喜先生!先生的高论很有启发意义,作为自己藏品的保留性专集,没有文字或文字很少就如同饭菜没有调料一样,就没有味道了。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1-04-05 07:59:35;  

清明时节祭先生,
遂喜生前小有名。
大业望成身先逝,
寄托哀思券友情。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1-04-05 09:26:30;  
赞同张遂喜先生的观点,深切悼念张先生!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1-04-05 09:26:32;  
赞同张遂喜先生的观点,深切悼念张先生!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1-04-05 10:45:52;  
门券专题的文字说明原则上讲亦少不亦多,既然是门券专题,那主体就是门券,专题就应以门券上的图和文字等为主展示,而文字说明就是起到辅助作用;若是门券方面的文章,配以门券,则各自作用与前比正好相反。所以,门券专题中的文字说明要尽量少,尤其是在国家一级类的展出中。但相对而言,若在基层面对广大观众宣传和普及时,则适当增加一些文字说明是很有必要的。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1-04-05 14:54:10;  
沉痛悼念张遂喜先生!
说到券集文字的多少,我看,还是得把握“因券制宜”、“因集而定”、“因事而说(表达的主题)”的原则,
主要还是要“精”,即:文字简炼,生动(有时还得有趣!)甚至有些“幽默”,有些“感叹”,这样,让人读后,如同含蜜。
我觉得,券集没有文字不行,太少了表达不了意思也不行,但多了象写小说、说故事那更不成!这就说明得有个“度”。
许多获过金、银奖的邮集、展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因此,我完全赞同赵义方先生见解,主张文字还是应该要适当少些,如果文字冗长,那不成了图片展览了么?
我的许多专题,首页文字有的只几十个字,页面文字也不多,在我办的个人展览中或在网上展示中,观赏者们都能看懂、读懂。
管窥之见,当作闲聊。
姓名:张吉安; 时间:2011-04-05 15:22:07;  
清明时节贵网以这种方式悼念 张遂喜先生,表达了很多券友的共同哀思。这篇文章以前读过,重温一遍张先生音容笑貌尤在眼前。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1-04-05 15:52:22;  
深切悼念张先生!
姓名:刘伟章; 时间:2011-04-05 17:05:45;  
1994年4月与遂喜兄开始交往,至今正好17年了,兄长般的关怀至今难忘!1995年带领兄长一起参加陕西券协的活动,共同在大雪中游览西安的名胜,斯人已去,音容犹在!深切悼念遂喜兄长!
姓名:杨帆; 时间:2011-04-06 02:03:46;  

赞同此文观点。
不仅仅是为了获奖,不仅仅是为了美目,也要考虑为历史留下资料。
时过境迁后,文字的功用就显现出来了。
清明时节悼念逝去的券友,很有意义。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1-04-06 11:03:32;  
特殊的悼念方式。虽不认识,通过介绍也知道了这位券友。方中所述有其道理,因集而宜吧。
姓名:王斌坤; 时间:2011-04-07 21:27:31;  
张遂喜先生一路走好!遗作所论观点很有意义,文字说明可多可少,但总需因题置宜。我们常说,门券中有广泛的内容,有深刻的内涵,不经说明怎么体现?景点的历史背景,文物价值,学术地位等,不经说明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例如应县木塔门券上,一般人只看到木塔高大,壮观,如果加上说明,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塔,采用我国特有的榫卯工艺,全塔未用一根铁钉,你立即会肃然起敬。有的名人墓筑多高,多少级台阶,都是与他的生平有联系的,说明后人对他的敬仰和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不经说明,光看券面,有几人能全部领会?如果搞中国十大名花专题,把有名花画面的门券配上花名展示,人们知道了十大名花。如果配上名花的习性,人们赋予它的精神,名人赞赏名花的诗词,那么这些花不就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了吗?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3770613; 今日7517; 昨日27364;
本页访问量:2656741; 今日64; 昨日371; 收录总数:6901058; 今日:1547; 昨日:4871;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