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第九届券藏研讨会征文(032)号:试析门券展品素材的品相

第九届券藏研讨会征文(032)号:试析门券展品素材的品相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1-12-29 查看次数:810; 复制本文地址
保定市:陈明新

    内容简介:文章从多角度阐述了门券素材品相。重点研究“全品”门券的定义范畴,并提出了“收藏全品”和“展览全品”的全新概念,有利于提高门券收藏、门券展集制作水平和大众普及收藏活动。

    新的概念应属于理论专业术语,不影响日常收藏活动中的习惯用语。

    关键词:门券展集  门券品相  收藏全品  展览全品        

    引言

   “第二届‘莲花奖’券集赛”是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门券网络展示。展览期间,网站公布了最新编制的《门券收藏研究网<竞赛类门券展集评审总规则(试行)>》(下称《总规则<试行>》),在券界首开门券分类展览和分类评审的先河。展览在成功举办的同时,也提出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券集作品的高标准,《总规则(试行)》第一次明确提出“高奖作品全品券应占全部券品的90%以上”(第三条第5款)的新规定。可见认定门券素材的品相,是确认门券展集整体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条款。那么,如何准确认定门券素材的品相及优劣,各种资料的说法不尽相同,至今券界还没有看到权威的解释说法。鉴于此况,网站做出的这一规定,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门券展集的制作,正确择取合格素材而提出的。

    一、对“全品券”定义的再认识

    品相是一个收藏专用语,是指收藏品的完好程度。门券的品相主要是看其外观形状、票面洁净、褶皱破损等方面的完好程度。也有朋友将门券的品相用“上品、中品、下品”,或用“珍品、稀品、精品、普品”,或用“十位数等级”…… 等多种方法来表示。各种表示方法和用词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大同小异。

    理论意义的全品券应该是:保持原始设计格式(有些门券原始设计就没有存根或副券),没有任何瑕疵的门券。凡是与原始设计有缺失的门券,原则讲都不能称之为“全品”,如打孔、剪角、破损、污迹、褶皱等。同样,目前券界习惯对那些已经划销、盖销(章)或打孔的门券,只要是票面洁净、完整、有副券(并不十分计较存根),一般也都视为“全品”的理念,严格意义讲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理论意义的全品与习惯认识的全品,这两种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笔者认为:从收藏和编组、评审门券展集的实际意义看,可以将理论意义的真正“全品”,明确为“收藏全品”,而将券界习惯认定的接近“全品”,明确为“展览全品”,如此界定门券素材的品相还是比较科学的,有利于规范门券收藏水平和门券展集制作要求,也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总规则(试行)》对素材的要求也是基于“展览全品”这一券界习惯认定而提出来的。

    二. 门券品相与珍稀度的关系

    根据门券外观保持的完好程度,以及收集的难度,我们可作如下认识:

    1. 从宏观理论认识看,门券的品相可以分为全品和非全品两种情况;从客观实际情况看,全品还应有“收藏全品”和“展览全品”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所谓“全品”,其实大多是近乎理论全品的“展览全品”。

    2. 从珍贵程度和收集难度看,门券可以分为珍稀(稀见,早期,收集难度大)和普通(常见,没有收集难度)两种情况。

    3. 许多珍稀券不一定是全品,可能是非全品券,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稀见的门券藏品,甚至具有文物价值;而随处可见的普通券,即便是全品,也不一定珍贵。

    4. 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通券”,它们的身份虽然“普通”,但在门券展集作品中,却可能会大显身手,尤其是专题类作品,红花绿叶都不能少。

    5. 至于券友们常说的所谓“大路券”、“垃圾券”“商品券”之类的言词,是属于交换过程中的一种口头术语,故无需深究它们的具体含义。

    三. “展览全品”的现实意义

    由于门券设计、制作和使用的随意性,理论意义的全品券在现实收藏中是不易得到的,在收藏过程中或多或少还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缺失(如划销、剪角、打孔、撕票、污迹、褶皱等)。尤其是随着各项制度的健全,那些规范景点和收费场所正在使用中的门券,需要由税务部门监制,存根都要存档对账,即便是花钱也不易买到带有存根的真正全品券。市场上花钱购买的全品,基本都是废弃的库存门券,还不排除一些真假难分和来路不明的门券(如印刷中的、伪造仿印的,等等)。

    所谓随意性:(1)是发放单位(场所)的随意性,这些收费单位(场所)有国有的,集体的,合资的,股份的,个人的,合法的与不合法的;(2)是票面内容择取的随意性,一般门券原始设计应有存根和副券,但有的门券不设计存根或副券,还有的存根和副券都不设计;(3)是外观形状设计的随意性,长方形、圆形、菱形及各种不规则的异形;(4)是印制的随意性,有的油印,有的铅印,有的胶印,有的干脆手写加公章;(5)是票面图案的随意性,票面图案是图文比重不一,各取所需、千姿百态,且大多早期门券多为文字券;(6)是材质使用的随意性,有纸质券、塑料券、金属券,还有许多其他材质的券;(7)是表现形式的随意性,除了常见的纸质门券外,还有邮资(或无资)明信片门券、邮资(或无资)信封门券、磁卡券、光盘券、镶嵌券、标本券,等等;(8)是废弃使用功能的随意性,有的打孔,有的剪角,有的干脆撕副券,还有“没收”循环使用的;(9)是收集的随意性,有的需购买,有的是馈赠,有的是免费索取,还有从垃圾桶中捡的;(10)是近年开始,虽然规范场所的门券开始加印税章,但无税章的门券也是到处可见…… 总之门券的花样总是在不断翻新,永远不可穷尽。

    世界上的矛盾总是相伴而存,各种随意性往往会造成原本是快乐收藏中的许多不快乐。有时候,即便是打孔券也未必容易得到,因为许多收费景点至今仍然采取撕副券(或剪角)的检票手段,他们如此“粗暴”废弃门券使用功能的方式往往令券友们无比恼火,但也实在无奈。有些痴情券友为了得到一枚所谓的全品券,费劲口舌给检票人磨嘴皮子说好话,还有的券友自带打孔机以求不撕票,甚至有的券友“只买票不进门”,真是可怜天下集券人。

    对于追求更高收藏境界而专致收集真正“全品”门券的藏家,我们是无可厚非的。但笔者不提倡为了收藏全品新票,而采取“只买票不进门”的做法,如此投资门券收藏,也是得不偿失的,况且现在花钱买的门券大多也都不带存根。所以提出“展览全品”的概念,肯定它们的收藏地位,不但可以保证券集展示质量,而且可以减轻券集制作和收藏成本,应该是符合大众意愿的,符合“快乐收藏”的理念,这就是肯定“展览全品”概念的现实意义。

    四. 正确认识“全品券”

    根据本文观点,我们可以对全品门券的认识作最新描述:

    全品券是指外观基本保持原始设计格式,票面完整洁净的门券。全品券又分为“收藏全品”和“展览全品”。

    收藏全品是指外观完全保持原始设计格式,没有任何瑕疵的门券。

    展览全品是指经过划销、盖销(章)、打孔而失去使用功能,但外观基本保持原始设计格式(可以不带存根)的门券。

    根据票面保持的完好程度,它们各自还可以分为两个品级:

    A级 — 票面洁净;

    B级 — 票面有轻微污迹或褶皱的。

    同理,凡是票面出现严重污迹或褶皱的门券,无论存根与副券是否齐全,也都不能划进全品门券的范畴。

    总之,“收藏全品”、“展览全品”都是编组门券展集的合格素材,都涵盖在90%的范畴之内。当然,笔者提出的两个全品的概念,可以视为理论专业术语,在特定场合使用,不影响日常收藏活动中的习惯用语。

    本文在成稿过程中,得到王建池、都兴水、胡保平等朋友的积极指正,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资料:

    1. 《门券收藏研究网“竞赛类门券展集评审总规则(试行)”》(“门券收藏研究网”2011.7.4)

    2. 《中国旅游门券收藏概览》(全国第十五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执委会编著  2009.3)

 

 

【作品编辑:张景生;网页编辑:陈捷】

编辑:陈捷
目前,网友留言共1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刘瑞海; 时间:2011-12-29 00:50:41;  
专业化标准化是行业的准则。是健康发展的需要。两个全品概念,是否可以论证为非流通全品、流通全品。流通全品券记载着时间,承载过历史,穿越过人群见证着发展。从意义上讲,收藏流通券,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他更有收藏动力。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1-12-29 08:43:14;  
有的放矢的探讨,有现实意义!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1-12-29 15:16:59;  
给门卷品相定位,让门票爱好者确定了门卷品相的理念。上了一堂知识技术性的课,增长知识,受益匪浅。谢谢!
姓名:孙元利; 时间:2011-12-29 15:25:23;  
非常好的学习。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1-12-29 16:30:09;  
陈老师提出的门券“两个全品”概念,对门券收藏和编组门券展集都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1-12-29 19:03:27;  
陈先生这“两个全品”概念,很好!切实解决了收藏与展览中运用的实际问题。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1-12-29 22:52:34;  
观点明确,具有指导意义的好文章,读后很受启发。
姓名:张宝贵; 时间:2011-12-30 21:27:41;  
分析透彻,入木三分。全品概念,启发至深。
姓名:缪书峰; 时间:2012-01-02 10:50:46;  
大师之作!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2-01-04 16:10:39;  
赞同陈老师的观点!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5387381; 今日425; 昨日7541;
本页访问量:2690301; 今日315; 昨日235; 收录总数:7316833; 今日:250; 昨日:4918;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