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券坛史料】-〖网站活动〗: 【孙中山逝世100周年】(5)走过深中通道 探访中山故居

【孙中山逝世100周年】(5)走过深中通道 探访中山故居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25-03-12 查看次数:188; 复制本文地址
襄阳市:王斌坤

图片总大小:7.7MB;最小图片:247KB;最大图片:664KB;


 我是武汉人,从小对孙中山有一些认识。比如,我们常去玩的中山公园,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的。汉口有民生路、民族路、民权路,还有联通三条路的三民路,都是为了纪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三民路还立有孙中山铜像,武汉人俗称“铜人像”。大一些以后就知道武昌是孙中山领导推翻清帝的辛亥革命的发源地,那里还有首义路、彭刘杨路、起义门、红场、辛亥革命纪念馆,所以对孙中山很敬佩。心想有机会一定要到他家乡去看一看,但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个愿望。

 今年春节,到深圳看望孙女。2025.1.12儿子儿媳提议带我们去看看通车不久的深中通道,并到孙中山故居参观,我们欣然同意。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以后,在珠江口伶仃洋上建造的又一世界级的跨海超级工程奇迹,如一条巨龙横卧碧波。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攻克了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等世界级难题。凝聚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彰显了中国基建的雄厚实力,见证了中国迈向交通强国的坚定步伐。车行走在桥上和隧道里,令人油然产生一种自豪的感觉。

图片1.png

高耸深中通道大桥部分

图片2.png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入口

图片3.png

深中通道水下隧道景观

  孙中山故居纪位于中山市翠亨村,距城区20公里,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穿过繁华都市,车窗外渐渐呈现出岭南乡村的景致。白墙黛瓦的民居,郁郁葱葱的榕树,还有那蜿蜒的乡间小路,仿佛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故事。当“翠亨村”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时,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

 在翠亨村村口,有一牌坊,上书“翠亨村”。旁边的照壁上有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天下为公”。这些都是代表性的景点,我们拍照打卡纪念。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原来的门票上就是以天下为公照壁为主景的。现在这里没有门票,也没有简介资料。这里展示的是我原来收集的门票。

图片7.png 

 走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红色小楼。这座由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两层小楼,既有岭南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特色,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开放包容的胸怀。以下几张是原来门票上的孙中山故居。

图片8.png

图片9.png

门票上显示故居的墙上有宋庆龄题字的铭牌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我们在故居前留影

 进入故居,轻轻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客厅里,一张八仙桌,几把木椅,简朴而庄重。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与家人的照片,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孙中山目光炯炯,眉宇间透着坚毅。

图片12.png

故居的厅堂

 二楼的书房,是孙中山先生少年时代读书学习的地方。书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书架上陈列着各种书籍。我仿佛看到,少年孙中山在这里挑灯夜读,思考着国家的未来。窗外,一棵百年古榕树依旧枝繁叶茂,仿佛在守护着这段历史。

 不巧,孙中山纪念馆闭馆维修,未能参观,留下遗憾!拍照留念。

图片13.png

 在孙中山故居与孙中山纪念馆的交汇线的中心点上,坐落有中山鼎。中山鼎口径1866mm(代表孙中山先生1866年出生),高1925mm(代表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铭文高590mm(代表孙中山先生享寿59岁),基座宽度1912mm(代表孙中山先生1912年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图片14.png

中山鼎 

 警世钟位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场地。这是一座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景点,旨在警醒国民,不忘国耻,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而奋斗。警世钟由铜铸成,直径1.2米、高2米、重1.5吨上面铭刻了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关于中华民族要觉醒的著名演讲词及其“共进大同”的亲笔手迹,这座钟不仅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努力唤醒中华民族、振兴祖国的一生,更是为了提醒每一个国民要时刻保持警醒,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15.png

警世钟

 漫步在翠亨村的石板路上。村中的老屋、古井、祠堂,无不诉说着这个岭南村落的悠久历史。我看到了更多关于这位伟人的生平事迹。从翠亨村走向世界,从医人到救国,孙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翠亨村。回望这片土地,我深深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就像那棵百年古榕,根深叶茂,荫庇后人。他的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这次孙中山故居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的追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深刻体会到,伟人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图片16.png

 

 

编辑:吕凌
目前,网友留言共23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王胜明; 时间:2025-03-12 06:24:26;  
多么熟悉的场景,我也去过,谢谢王老师的分享!
姓名:陈捷; 时间:2025-03-12 08:33:15;  
欣赏美文,谢谢分享!
姓名:张占芝; 时间:2025-03-12 08:58:06;  
这样的游记别开生面,王老师的佳作让我学到很多,谢谢分享!
姓名:秦勇; 时间:2025-03-12 09:13:50;  
欣赏学习,谢谢分享。
姓名:寻波; 时间:2025-03-12 09:22:40;  
欣赏了,学习了,谢谢分享!
姓名:李金燕; 时间:2025-03-12 09:29:42;  
这征文有血有肉有温度,我喜欢!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25-03-12 09:37:40;  
谢谢王老师分享。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25-03-12 10:13:22;  
佳文记述,图文并茂,精彩介绍。谢谢分享!
姓名:张子玉; 时间:2025-03-12 11:01:39;  
拜读了,谢谢分享!
姓名:刘洪利; 时间:2025-03-12 11:03:05;  
拜读了王老师的佳作,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原来旅游过的地方,拍好照片找好门票查好资料,加上优秀的文笔,就能写出上乘的佳作。感谢王老师!感谢券研网这个学府!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25-03-12 11:27:56;  
图文并茂,欣赏学习,谢谢分享!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25-03-12 12:03:54;  
两次参观的场景,图片上又展现了出来。谢谢王老师的佳作,很好的征文
姓名:张新国; 时间:2025-03-12 13:07:08;  
三民主义,共进大同!
姓名:于国琪; 时间:2025-03-12 13:14:57;  
王老师文章朴实无华,围绕中山先生故居娓娓道来祥尽周全,谢谢你。
姓名:钟杰; 时间:2025-03-12 13:29:21;  
拜读佳文,谢谢王老师!
姓名:刁伯虎; 时间:2025-03-12 16:55:21;  
图文并茂,谢谢分享!
姓名:彭俊模; 时间:2025-03-12 16:58:27;  
拜读·王老师的佳作!谢谢。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25-03-12 18:07:33;  
欣赏了!谢谢王老师的分享!
姓名:杨永军; 时间:2025-03-12 19:07:39;  
欣赏学习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25-03-12 20:01:19;  
读王老师的佳作,引起了35年前游览孙中山故居的回忆,门票至今保存在册。谢谢王老师介绍分享!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25-03-12 21:15:39;  
谢谢分享。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25-03-12 22:19:34;  
参观留念,撰文铭记。谢谢!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25-03-12 23:21:15;  
拜读,欣赏了……谢谢王老师分享!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42382363; 今日38953; 昨日65678;
本页访问量:2743969; 今日118; 昨日211; 收录总数:8929297; 今日:12018; 昨日:10529;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