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新文共赏】(2)对旅游门券收藏的再认识

【新文共赏】(2)对旅游门券收藏的再认识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25-02-11 查看次数:179; 复制本文地址
北京:李俊

图片总大小:1.7MB;最小图片:138KB;最大图片:527KB;


 对旅游门券收藏的“再认识”,需要跳出简单的“实物保存”视角,从文化、技术、社会心理等多维度重新审视其意义。

 门券收藏这种行为既是个人记忆的载体,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更是会在数字化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从“物”到“媒介”

 1、门券的功能演变

 传统视角:门票是旅行经历的物理证明,通过票面时间、地点,图案固化瞬间。

图片2.png

   

 再认识:门票成为“时空折叠器”——一张故宫门票可能关联《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看记忆、朋友圈打卡的社交互动,甚至触发对明清历史的兴趣延伸。

 2、文化传

 传统视角:票面设计反映景点文化符号(如敦煌飞天、苏州园林)。

图片8.png

再认识:门票是文旅融合的“微型广告”,例如故宫通过联名门票(如《千里江山图》主题票)将文物图片转化为大众消费符号,推动文化破圈。

3、技术试验场

传统视角:门票材质(纸质→磁卡→电子码)体现技术迭代。  

再认识:新质门票正在重构“收藏”定义——技术赋予门票可交互性(扫描)、唯一性(电子扫描),使其从“纪念品”升级为“数字资产”。

图片3.png 

收藏行为的心理与社会解读

1、怀旧经济的具象化

收集老门票是对工业化时代“确定性”的怀念——纸质门票的触感、油墨味与“计划式旅游”(提前购票、固定行程)绑定,在快节奏社会中提供安全感。

2、新世代的“轻收藏”逻辑

年轻群体更倾向电子票截屏、云相册归类等。这种“去实体化”收藏反映出对瞬时体验的重视,以及“数字原住民”对虚拟产权的认同。

3、社会群体认同的构建

门票收藏圈通过线下交换会、线上兴趣小组形成文化共同体。收藏行为成为身份标签,就像是用“暗号”区分和结识同好。

图片6.png 

门券收藏的当今价值重构

 1.微观价值:应用个人叙事的新语法、记忆拼图、门票与照片、游记组合,即所谓“旅游文化”,构成个性化“人生地图”(如用门票标注和记录旅行过程)或“情感疗愈”,即是可以用疫情期间未能使用的票(如取消的音乐会门票)以及疫情期间使用的票证成为“遗憾美学”载体,记录特殊时代的集体创伤。

 2.中观价值:地方文旅的活化工具,成为地方文化的解码器:通过分析某地历年门票的设计变迁(如黄山门票从写实风景到抽象水墨),可追溯地方文旅形象的塑造策略。  

3.宏观价值:数字文明的参与式存档、进入综合大数据,普通人的门票收藏构成“非官方历史档案”,补充宏大叙事记录(如90年代景点门票价格反映市场经济转型)。  

挑战与未来方向

 1、实体收藏的存续危机:

 电子票普及导致实物门票稀缺,需通过“纪念票复刻计划”(如黄山景区定期发行经典门票复刻版)维系传统藏家生态。

 2、数字权益的规范缺失

 电子门票的截图收藏存在版权争议,电子门票在传统展览中的位置也有待解决,需要建立游戏标准(需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数字藏品确权规则)。

图片7.png 

 3.收藏意义的代际冲突

 老一辈藏家重视“实物拥有”,年轻群体热衷“体验共享”,可通过“混合展览”(实体票+电子文件)实现价值对话。

超越收藏的收藏

 门券收藏的本质,是人们对“存在过”的执着确认。在技术颠覆传统的今天,其意义已超越物质本身,演变为一种文化实践: 对个人,它是抵抗遗忘的时光胶囊; 对时代,它是解码文明的密匙;对未来,它可能成为连接虚实世界的文化锚点。

重新认识门券收藏,实则是在追问:我们如何以微小之物,对抗时间的消逝与记忆的虚无?

                             

                                            2025年2月9日

 


编辑:吕凌
目前,网友留言共3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25-02-11 05:41:54;  
一篇好论文!谢谢李老师!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25-02-11 06:30:47;  
姜还是老的辣。一篇有真灼实见的文章。谢谢李老师分享!
姓名:张有发; 时间:2025-02-11 07:28:06;  
门券收藏的本质,是人们对“存在过”的执着确认。重新认识门券收藏,实则是在追问:我们如何以微小之物,对抗时间的消逝与记忆的虚无?精彩!为李老师点赞!多谢分享!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25-02-11 07:32:59;  
新视角、新思维解读门票收藏!
姓名:乔军; 时间:2025-02-11 07:45:16;  
李老师的文章写的太好了,新视角、新思维解读门票收藏及未来发展。
姓名:王敬芬; 时间:2025-02-11 07:45:54;  
欣赏李老师的文章,拓展门票收藏的新观点。
姓名:熊斌; 时间:2025-02-11 08:42:19;  
这个世界变化太大了: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旧思维与新观念不断冲突碰撞,门票收藏需要与时俱进。感谢李俊老师精彩分享!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25-02-11 08:52:16;  
谢谢李老师分享!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25-02-11 09:43:48;  
借助新工具,拓展新思路!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25-02-11 10:14:38;  
李老师的文章从门票收藏的继承、发展、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新观念。值得我认真学习!
姓名:刁伯虎; 时间:2025-02-11 11:29:35;  
谢谢李老师分享!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25-02-11 11:59:31;  
新视角、新思维解读门票收藏,拓展新思路。谢谢李俊老师精彩分享!
姓名:杨杨; 时间:2025-02-11 12:35:02;  
如今,各种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我仍然坚信“门票才是最好的文创”,试想,世间能有什么比“我来过,我见过,我记录过”这段美好更有意义呢?一张拥有独一无二编码的门券,一张当下邮递出去的明信片,一份手写的祝福心意,仿佛留住一次难忘的参观,一场盛大的演出,一段不可复制的旅行!
旅行结束后,我会把每张门券配以当时的图片、当下的情感文字,做成美丽又有意义的手帐,若干年后,闲暇时翻来,再细细回味,时间的意义此刻真的具像化!
姓名:张子玉; 时间:2025-02-11 12:36:30;  
拜读李老师的佳作,图文并茂讲述门券收藏的发展及变化,谢谢分享!
姓名:张新国; 时间:2025-02-11 12:53:4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姓名:于国琪; 时间:2025-02-11 13:05:12;  
万事皆有规律,作者以超前的视角发见了门票收藏的规律和一般意想不到的内含,以独到之见解前瞻性地揭示了收藏的意义,对门票收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谢谢李老师。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25-02-11 14:15:35;  
拜读,学习,点赞!……谢谢李老师分享!……一篇高水平的准门券理论文章!更多的探讨学习,将促使我们不断提升对门券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的享受收藏门券带给我们的乐趣!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25-02-11 14:59:26;  
李老师对门券收藏多角度的审视,令人耳目一新。学习分享了,谢谢!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25-02-11 14:59:45;  
认真学习了,谢谢李老师。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25-02-11 15:00:18;  
好文章,新视角、新思维解读,欣赏学习!
姓名:钟杰; 时间:2025-02-11 15:57:12;  
学习了,谢谢李老师!
姓名:寻波; 时间:2025-02-11 16:39:11;  
欣赏了,谢谢分享!
姓名:李荣; 时间:2025-02-11 17:23:48;  
多角度解读门票收藏的涵义,客观深刻,可读性强,谢谢李俊老师惠引!
姓名:陈捷; 时间:2025-02-11 17:29:21;  
欣赏美文,谢谢分享!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25-02-11 17:53:59;  
欣赏了!谢谢李老师的分享!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25-02-11 18:37:12;  
新旧的交替,时代在发展。谢谢!
姓名:杨永军; 时间:2025-02-11 18:42:14;  
收藏研究点赞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25-02-11 20:16:10;  
观点新颖,有指导意义的一篇文章。谢谢李老师分享!
姓名:张占芝; 时间:2025-02-11 22:27:51;  
欣赏学习受益匪浅,谢谢李老师分享!
姓名:张岩; 时间:2025-02-13 17:28:03;  
深度好文,道出了券友对渐行渐远的传统门票的怀念和对未来电子化时代门票收藏的迷茫!谢谢李老师分享!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42397262; 今日53817; 昨日65678;
本页访问量:2744062; 今日211; 昨日211; 收录总数:8933462; 今日:16172; 昨日:10529;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