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理论部2024年度论文征集(8)从美术馆艺术馆门票变迁看时代发展

理论部2024年度论文征集(8)从美术馆艺术馆门票变迁看时代发展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24-11-01 查看次数:359; 复制本文地址
王海伦

图片总大小:3.4MB;最小图片:65KB;最大图片:361KB;



 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基于地域优势和首都定位,各类美术馆、艺术馆林立。既有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国家级展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也有代表地方绘画流派的(如北京画院美术馆),知名院校附属的(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还有众多私营(如红砖美术馆)和个人的(如韩美林艺术馆)。身在京城,因为从小就有去美术馆的习惯,我有幸收藏了不同时期不同美术馆、艺术馆的门票,也借此见证了此类门票随时代发展的变迁。

 

 个人感觉中国美术馆的门票变化是最能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我收藏的早期门票无论票面图案是线描还是摄影版的美术馆大楼,都意在突出这座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楼宇本身的雄伟气势,彰显国家级美术馆的地位。但从发行时期不难看出,即使同是建筑图案,也经历了从单色背景的手绘简易线描图到摄影版门票的过渡。且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门票设计明显变得活泼起来,美术馆大楼图案由板正的正面照片变为更有构图艺术感的斜侧方角度,反而更能体现建筑的恢弘全貌。门票上由毛主席题写的“中国美术馆”馆额作为美术馆最能体现历史沿革的符号在各时期门票上都一目了然,但新门票上还同样醒目地标注了中国美术馆的英文简称NAMOC(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中英文标志以五彩画带分隔,既突出了美术的核心要素之一—色彩,又体现了中国美术馆在新时代国际化发展的路线。

image001.jpg

image003.jpg

 

 2011年3月2日,中国美术馆开启了全面免费时代,实行领取免费票的参观方法,门票设计也由主体建筑照片变为定期更新的馆藏作品(此后2018年4月停发纸质门票,改为持身份证入馆,美术馆门票正式成为历史)。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是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藏品涵盖的9大板块构成了中国美术发展序列。从2011年至2018年间这些由馆藏作品为主体的门票恰恰成为宣传美术馆丰富藏品的名片,立体地呈现了中国美术馆的藏品结构和体系,具有很高的收藏赏鉴价值。登上门票的作品既是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如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徐悲鸿的《奔马图》、毕加索的《带鸟的步兵》),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美术馆藏品类型的完整性,覆盖了中国画、油画、雕塑、书法、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国际美术等主要板块。

image005.jpg

image007.jpg

image009.jpg

 

 以代表性馆藏作品作为门票主体图案的另一个登峰造极者当为北京画院美术馆。作为目前拥有齐白石先生作品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机构,齐老的画作自然对北京画院美术馆有着名片式的意义,这也让齐老的印鉴书画登上门票成为一种必然。此套门票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兼具书签的形式和功能,且以套票的形式发放,提升了鉴赏和收藏价值。除了首枚门票先生画像背面是美术馆的介绍外,余下十枚门票背面都是对正面展示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的详细介绍,是比中国美术馆门票只标明作品名称、门类和作者的方式更进一步的体现。

 

image011.jpg

 

image013.jpg

 

 虽然近年来各大美术馆、艺术馆门票有以馆藏作品代替展馆建筑作为门票主体图案的趋势,但随着“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艺术场馆在设计之初就受到了艺术概念的启发,使建筑本身超越了遮风挡雨、存储陈列的基本功能,通过构造、空间、光影所形成的节奏、韵律,达到了建筑和馆藏艺术品高度融合统一的状态。而以这样艺术性的建筑理念打造的场馆出现在美术馆、艺术馆门票中,无疑是对展馆定位最直接的视觉化诠释。

 

 以2021年5月正式对外亮相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门票为例,主体图案选择了美术馆汲取中国古典建筑中轴对称设计理念、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一角。可见其最高几层向外挑出形成凌空造型,其创意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多宝格方匣,寓意着内部珍藏有国家级艺术瑰宝。而这张门票设计令人拍案叫绝的巧思之处在于,建筑主体图案上方背景饰以借鉴中国古典建筑花窗和象征多宝格的独特纹样,恰恰呼应了场馆外表面暖铜色幕墙上对传统图案抽象提炼后形成的极具工美特色的创新造型样式。再加上门票以传统中国红作为底色,可以说从图案到色彩高度统一地展现了中国工艺美术馆弘扬传统艺术之美的定位,我以为是近年来难得的门票设计佳作。

image015.jpg

 

 建筑有对传统的借鉴守正,自然就有现代的大胆创新,门票也是如此。2008年开放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门票图案就创新式地以仰视的视角选取了建筑极具构成感的部分,颇有后现代建筑的视觉冲击力。简洁醒目的美术馆英文名称“CAFA ART MUSEUM”大写字母又有高度的识别度,图案和文字互相加成的优化组合传递了强烈的现代感。另一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门票则把重点放在意向化体现建筑的流线型外观上,寥寥数笔就流畅地勾画出场馆立体外形为幕墙,和屋顶曲线过渡形成壳体的建筑造型。整张门票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既和学院整体建筑色调一致,又体现了艺术院校的艺术气息,而且文字还保持了美术馆名称中“中央美术学院”的毛主席题字,可谓低调又大气。

 

image017.jpg

 

 另一个能以门票设计充分体现美术馆建筑特点和定位的例子就是北京红砖美术馆。红砖美术馆是一座私人艺术空间,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担纲设计,以白居易“随形制器”为教诲,将文人造园因借自然的方式带入建筑过程,堪称将当代艺术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艺术典范。我收藏的一枚红砖美术馆特展票就以仰视美术馆门厅圆形下沉广场上方方形天窗的视角,展现了场馆建筑的基本元素――红色砖块是如何被灵活运用,以堆砌成建筑师所传达的中国意象言简意繁的设计哲学的。同时门票的设计构图从视觉上也给人中国传统建筑“天圆地方”意向之感,再次暗合了美术馆融合现代艺术和传统园林的特点。

image019.jpg

 

 “OIOIO”是红砖美术馆内随处可见的标志,其中O代表传统园林中的月洞门,I则代表长方形的洞窗。这个由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抽象而来的标志也被运用到门票设计中,门票背面几乎唯一的视觉元素就是放大的美术馆标志,圆形和长方形的几何图形组合可谓“言简意赅”,既让人一目了然这是红砖美术馆的名片式识别符号,又高度浓缩了美术馆建筑设计融合传统中国建筑风格和现代艺术元素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美术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也登上了门票,给参观者又开辟了一个了解美术馆信息的渠道。

image021.jpg

 

   和红砖美术馆名片式的“OIOIO”馆标一样,北京韩美林艺术馆的馆标和韩美林亲自题写的“韩美林艺术馆”具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品牌效应,在各个时期的门票上都处于视觉中心。韩美林的书法特点鲜明,将汉简和隶体的书法美感融入篆体的骨架之中,将装饰的语言带入书写之中。“艺”字的转折架构尤为流畅柔润,曲线的舒展深受传统彩陶和战国云纹和玉器纹样的影响,可以说门票上的题字大大增强了整张门票的美感。而后期门票除了保留题字这一核心要素外,还以左下角和右上角不对称马赛克的形式,尽可能多的展示韩美林所涉猎的多种艺术形态。他把东方的图腾文化进行艺术的夸张和变形,赋于各种动物形象新的表达方式;而玫瑰红、黄、蓝这些原色、对比色的大面积运用又形成了他独特的色彩体系。马赛克的巧妙设计让人可以从一张门票就管中窥豹一览韩美林从造型到色彩由繁到简,简约强烈的艺术风格,相比老票从视觉上提供了更多有效信息。

image023.jpg

 

 美术馆、艺术馆门票是对展馆进行宣传的重要形式,既包含对场馆本身和馆藏作品的展示,也有对当前展览的介绍。正因为各类临展、特展的层出不穷,美术馆、艺术馆门票相比其他种类门票有了更多设计的可能,可以说这正是这些展览拓宽了门票风格的多样性。而从这些门票设计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小见大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以我收藏的两枚中国美术馆特展门票为例,1993年的“法国罗丹艺术大展”门票视觉上从左至右被有些突兀地切割为三个部分,版式略显呆板,门票正中主体图案雕塑《思想者》还把展览标题一分为二。另一枚1994年的“中国邮票设计家作品展”门票色彩低调淡雅,由上至下从暖色调逐渐以渐变形式过渡到冷色调。展览名称采取了当时常用的烫金样式,可以说是一张颇有时代气息的门票。但这张门票的过人之处在于巧妙地以把门票设计成小型张的形式体现了该展览邮票设计的主题,哪怕今时今日看也是不落俗套的构思。

 

image025.jpg

image027.jpg

 

 和中国美术馆九十年代特展票相比,当代各类美术馆、艺术馆特展票明显在门票布局上更为活泼大胆,色彩运用上更为自由奔放,摒弃了过去门票以横竖线把票面生硬分隔为几个功能和视觉区域的传统,使得门票的艺术性和审美品味不断上升:

l   今日美术馆的“雅艺之美-梵克雅宝典藏臻品回顾展”门票以传世珠宝菊花胸针为主体图案但又像绘画作品一样大面积留白,使门票整体呈现出舒适美感,展览中英文名称用色更是巧妙呼应胸针的色彩;

l   时代美术馆的“星河角落:步天歌科学艺术展”门票以超过门票3/4面积深沉的蓝色描绘辽远的天空和神秘的宇宙,一人抬头仰望星空的背影寓意人类向外探索宇宙的追求,门票本身就是一件引人遐想的艺术品;

l   时代美术馆的“请勿见外”展门票上高饱和度的明快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俏皮又充满活力的卡通形象使整张门票都充满幽默、乐观、夸张的情绪感染力;

l   松美术馆的“节奏与迭奏”展门票则把设计点用在了字体上,颇有韵律感的艺术变体字结合背景的波纹,彷佛门票上有流动的旋律一般,既体现了节奏和迭奏与音乐的渊源,又巧妙隐喻了展览主题,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在混沌和秩序状态中流动的反复。

image029.jpg  image031.jpg

 

image033.jpg

image035.jpg

 

 美术馆、艺术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而门票既是场馆本身发展的缩影,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岁月的见证。从本文展示的北京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美术馆、艺术馆的门票不难看出,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提高,门票从早期的模式化设计发展到现在以追求艺术性和美感为要务,离不开对传统的“取其精华”,对美术馆、艺术馆定位的一贯延续,更离不开从图案设计到信息全面化的全方位创新。通过小小的一张门票,我们以小见大地看到了美术馆、艺术馆的变化,更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作者通信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龙跃苑一区 13-1-202 王彦勇转

 13910688345   

 

 


编辑:陈捷
目前,网友留言共31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24-11-01 06:12:17;  
京城文化底蕴深厚,做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博士作者的论文果然出手不凡,谢谢分享!
姓名:乔军; 时间:2024-11-01 07:32:13;  
谢谢王老师的分享,小小门票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24-11-01 08:52:30;  
通读这篇大作,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和现代文明的明快感。作品以门券为依托,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深入地分析研究、诠释了京城主要美术馆门票的今昔变迁,给人以美的享受。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24-11-01 08:52:40;  
谢谢王老师分享!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24-11-01 09:05:21;  
非常专业的解读,受益,谢谢作者分享!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24-11-01 09:27:16;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追踪艺术场馆门券发展的脉络,用门券设计的变化,诠释追求艺术性和时代感的发展趋势,本文立意新颖、见解深刻、选券精到、论述充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味。为理论部新秀王海伦的论文首秀点赞加油!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24-11-01 10:00:19;  
用美术馆、艺术馆门票来讲述京城的历史文化,欣赏学习!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24-11-01 10:43:28;  
非常专业的解读,门票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谢谢作者分享!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24-11-01 11:08:09;  
用门券作论证,独树一帜。谢谢分享!
姓名:张占芝; 时间:2024-11-01 11:15:40;  
谢谢王老师分享!
姓名:杨建; 时间:2024-11-01 12:48:20;  
门票的内心函丰富,论文也能选用。谢谢分享。
姓名:夏惠生; 时间:2024-11-01 13:10:18;  
好文章,图文并茂。为王老师点赞!
姓名:刘瑞海; 时间:2024-11-01 13:11:51;  
论点清晰,解析透彻,不经意的美术馆,在小小门票的见证里,是那么伟岸与惊艳!
姓名:钟杰; 时间:2024-11-01 13:14:41;  
票藏,欣赏,研究,阐述,好文,学习了,谢谢王老师!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24-11-01 13:16:05;  
券坛理论收藏研究的一缕清风!占位高远,深入浅出,理论引领,藏品佐证。必须点赞!期待王老师有更多的佳作分享!
姓名:王海伦; 时间:2024-11-01 13:19:16;  
感谢大家点评 并再次感谢夏惠生老师提供的门票图!
姓名:李金燕; 时间:2024-11-01 13:59:55;  
学习了,感谢分享!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24-11-01 14:06:28;  
祝贺王海伦券友首篇论文登上券硏网!
姓名:陈捷; 时间:2024-11-01 14:33:50;  
欣赏美文,谢谢分享!
姓名:崔艳红; 时间:2024-11-01 14:43:12;  
祝贺王海伦券友首篇论文登上券硏网!
姓名:刁伯虎; 时间:2024-11-01 14:44:26;  
门票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谢谢王老师分享!
姓名:杨永军; 时间:2024-11-01 18:45:31;  
拜读学习。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24-11-01 20:27:23;  
通过解析美术馆艺术馆的门票设计,论述了门票随时代发展的变迁。有深度的一篇论文。谢谢王老师分享!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24-11-01 20:28:07;  
学习了,谢谢。
姓名:楊帆; 时间:2024-11-01 21:30:30;  
太好了!
這是有門票收藏幾十年來最佳鑑賞和評析文章!
反復地讀,不忍釋手。我喜歡美術,沒退休時,歸北京鐵路局管,每次到北京開會 都到美術館看畫展,可惜那時沒有門票收藏。自2006年以後,喜歡收藏,也退休了,失去了每月看畫展的條件。近些年,崔艷紅經常寄中美術館的門票。非常感謝!我對研究建築也感興趣 寫過這方面文章。很膚淺。




如有機會 願意當面請教,
問候王老師。。


姓名:杨新渝; 时间:2024-11-01 22:01:25;  
专业解读美术馆、艺术馆设计变迁,门票中艺术性及其图案的含义描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24-11-01 22:43:16;  
欣赏了!谢谢王老师的分享!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24-11-02 04:59:23;  
特喜欢这样的论文!仅仅收藏中国美术馆的几枚门票,没有深入研究。
姓名:熊斌; 时间:2024-11-02 06:56:01;  
一篇美术专业性特强的深度美文!解惑常人看不太懂美术类门票,很受教育和启迪。
姓名:夏惠生; 时间:2024-11-03 07:01:55;  
我只提供了一张时代美术馆的《请勿见外》门票,崔艳红老师提供了中国美术馆和北京画院的门票。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24-11-05 03:15:13;  
拜读,欣赏了……谢谢王老师分享!……受教、学习、长知识……
写下感言:
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内容: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9144296; 今日6874; 昨日19775;
本页访问量:2727752; 今日20; 昨日160; 收录总数:8287982; 今日:3110; 昨日:7909;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