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说景赏券〗: 一眼千年说汉中

一眼千年说汉中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23-08-06 查看次数:221; 复制本文地址
保定市:陶万春

图片总大小:1.7MB;最小图片:49KB;最大图片:141KB;


一眼千年说汉中

保定   陶万春

 六月中旬,参加安康全国21届券展后,乘火车朝着向往己久的目的地汉中市进发。

   汉中是陕南历史最悠久的地方。虽说盛唐的光芒不曾照耀这儿,但历史上最富传奇的时代却在这里熠熠生辉。汉中是刘邦西汉王朝的发祥地,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拜将台,以及张良辅佐刘邦之后隐居的紫柏山等,都有迹可循。到了三国时期,汉中更成为一个历史大舞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发生于此,黄忠计斩夏侯渊的定军山也在此,诸葛亮的墓在此,马超的墓也在此,三国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又有多少三国英雄在这个古战场上驰骋疆场,折戟沉沙。但好在青山不老,绿水常流,秀美的风景冲淡了游人的丝丝感伤。天台山的山景,南湖的水景,洋县朱鹮的美丽身影,让到此怀古的人们无比愉悦。


  


一、   褒斜道和摩崖石刻

 

      褒斜道是我国古代横跨秦岭凿石架木而建成的栈道,又叫阁道。起自今汉中以北的褒谷口到郿县西南的斜谷口,全长250多公里。褒谷口穿越七盘山有一段人工开凿的隧道,历史上称之为石门,石门有石刻百余方。自汉魏以来的历代书法,几乎都可见于石门石刻,书法造诣甚佳。1961年,国务院将“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后来,国家因利用石门所在地的峡谷修建水库,将石门石刻精选了十三方移至汉中市博物馆内,置为褒斜道史陈列馆、石门十三品陈列馆之中,当之无愧的成了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漫步在石门十三品陈列馆,仿佛在古代的书法长廊中穿越。从石刻内容上看,“石虎”“玉盆”“衮雪”等景物命名的石刻,除《宋晏袤冬堰碑》、《山河堰赋》等略具记事体裁外,余皆属欣赏山水的留诗、题名和题记;从石刻外形看,北魏以前的多接近于正方形,宋以后长宽差距较大。但有了明显的边子,较前细致。

      我们一行人在每尊石刻前驻足,认真学习古人的书法技艺,观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获得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二、古汉台的亭台楼阁

 

      古汉台,与汉中博物馆溶为一体。台高7米,面积4860平方米,四周有高耸的台垣,砌以砖石,上有女儿墙,雄伟而多姿。相传汉台是刘邦驻汉中的宫廷,后来此处相继成为宋、明、清诸代汉中知府的官署。据传。古时台上曾有冼心亭、枕航榭、竹林阁、望江楼等建筑。今天的望江楼仍屹立于汉中古城,洗心亭的明代碑刻被保存尚好,加之新建的亭台楼阁,伴以碧波绿水,竹木花卉,比之古时,更觉景色宜人,引人入胜。

      古汉台,做为汉中市的标志性建筑,留下了汉高祖刘邦的印迹,也曾是太平天国时太平军的驻扎地,更是陕南地下党的掩护地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红色堡垒。

      1958年,汉中县博物馆成立,以汉台为馆址,先后对台上的古旧建筑进行了多次修复,始成今日之壮观。上至顶层领导,下至普通民众纷至沓来。

 

     三、拜将台上访韩信

 

     拜将台,相传是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举行仪式的“坛”,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台”。拜将台位于汉中博物馆后身,由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各余丈。南台有近刻《韩信拜将坛》石碑,北台有新修亭阁。两台方圆百余步,面积7840平方米。

      韩信,秦末淮阴县人。早年家贫,出身寒微。公元前208年,项羽率起义军西渡淮河,袭击秦军,韩信“执仗从之”参加起义军。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王时,韩信“亡楚归汉”,因未受到重用,又离汉东归,行至“寒溪”(今留坝县马辺)被汉相萧何迫回。由于韩信通晓古代兵法,又积累了实战经验,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因而丞相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采讷了萧何的建议,“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嗣后,刘邦“遂听信计,部署诸将出兵占领三秦”,又挥兵东出涵谷关。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配合刘邦正面进攻,从左翼牵制楚军。先后平定魏、代、赵、燕、齐五个诸侯国,形成了对楚军的包围。最后垓下一战,一举消灭项军。汉朝建立后,韩信由齐王徏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诱杀韩信于长乐宫中,并“夷信三族”。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韩信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把“韩信破赵之战”列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充分肯定了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

      今天的古拜将台,经过多次修葺已旧貌换新颜。古朴庄严的韩信纪念馆,小桥流水下的锦鲤,假山石间的景亭,让我们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四、风土人情看老街

 

      到一处旅行,吃喝玩乐娱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我反其道而行之,争取在有效的时间里,一定去一趟博物馆,因为馆藏可见当地历史一斑。再就是去菜市场,这里最具人间烟火气,看看当地土著都吃些什么,物价水平几何。然后转转老街和小巷胡同,与当地市民近距离接触,瞧瞧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在汉中老城老街,几个大学生在历史文化风貌建筑的旧书店前拍照,我义务为他们辅导摆拍,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同是天涯观景人,相见何必曾相识。把路过的人和路过的景,都当做缘分,心情豁然开朗,就会得到一种幸福的回味。老街确实老了,也不知道是无钱改造和修缮,还是有意保留,这条老街距古汉台、拜将台和莲花池(饮马池)几处知名景观近在咫尺,当很好的修旧如旧,才不负陕南古城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称号。

       去了一趟陕南,印象颇深。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汉中市,虽说没有陕北的大漠孤烟,也没有长安城的皇家气派,更没有安塞腰鼓、陕北信天游、源上的秦腔、宝鸡的青铜器、华山的险径。但因具有秦巴山脉和嘉陵江、汉水和丹江,而呈现出北国江南气息。平坦之地的水稻,鄂渝川陕语音交织的杂七杂八方言,幽静处的汉和三国古迹,隐于秦岭山中的古镇,久远的茶马栈道,大熊猫金丝猴朱鹳羚牛,面皮浆水面粉皮子biang  biang面之美食,尽显陕西温润的一面。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天马不还”,古代大诗人韩愈的诗,让我几回回想起火车驰过秦岭时,展现在眼前的云山雾海。

      一眼千年。我在中华历史文化的隧道里往来穿梭,享受着心满意足的时光。



   ~2023.8.2写于保定古莲花池畔

 


编辑:张文革
目前,网友留言共21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张子玉; 时间:2023-08-06 06:29:42;  
汉中的历史记忆,太棒了!谢谢分享!
姓名:张占芝; 时间:2023-08-06 07:25:57;  
让读者身临其境,这样的游记我喜欢!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23-08-06 09:03:44;  
拜读了,谢谢分享!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23-08-06 09:21:08;  
汉中之旅,心旷神怡,一目千里,阅古揽今。谢谢陶老师美文分享!
姓名:杨建; 时间:2023-08-06 09:21:46;  
看游记说古论今,跟笔者一路随行。汉中行游两次,读游记印象更深。谢谢分享。
姓名:刘杏丽; 时间:2023-08-06 10:22:00;  
拜读此文,受益匪浅!谢谢陶老师分享!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23-08-06 10:31:48;  
汉中之旅,汉兴之地。满城的三国文化,学习欣赏,谢谢陶老师分享!
姓名:刁伯虎; 时间:2023-08-06 10:49:28;  
受益匪浅!谢谢陶老师分享美文!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23-08-06 10:58:44;  
汉中之旅,谢谢陶老师祥细介绍分享!
姓名:刘铭元; 时间:2023-08-06 12:07:08;  
《一眼千年说汉中》写史描景妙!妙!妙!享受!分享!!
姓名:熊斌; 时间:2023-08-06 13:47:47;  
斯人已逝,古迹却能诉说千年历史!
姓名:王述育; 时间:2023-08-06 14:06:16;  
谢谢陶老师分享!
姓名:钟杰; 时间:2023-08-06 14:23:53;  
汉中乐游,谢谢陶老师美文分享!
姓名:杨永军; 时间:2023-08-06 14:40:28;  
欣赏了。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23-08-06 15:44:42;  
拜读学习,增知增趣,谢谢陶老师分享!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23-08-06 19:20:23;  
欣赏了!谢谢陶老师的美文!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23-08-06 19:20:41;  
赏文知历史,隧道来回穿。汉中古文化,陶君述高言。谢谢!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23-08-06 20:09:10;  
游记写得好,图片拍的好,图文并茂,好上加好!谢谢陶老师分享!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23-08-06 21:33:56;  
美文说汉中,别有一番情趣。
姓名:陈捷; 时间:2023-08-06 22:17:25;  
欣赏美文,谢谢分享!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23-08-10 20:53:48;  
拜读,欣赏,点赞!!!……谢谢陶老师分享!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2644073; 今日6913; 昨日19528;
本页访问量:2636798; 今日76; 昨日356; 收录总数:6591175; 今日:777; 昨日:3582;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