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文化,还是文化!

文化,还是文化!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0-08-22 查看次数:634; 复制本文地址
承德:杨帆

  听到“首届门票收藏发展论坛”即将在无锡举办的消息,有如炎夏吹来凉爽的清风,令人舒畅、欢欣!
   “首届”、“发展”两个词汇。正是券藏人们的神经兴奋点和期望的结合点,自然引起全国的关注。我更关心的是“论坛”一词。任何社会活动,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发展到一定时期,都需要物理性的回顾,精神性的反思,都需要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审视,提出有指导意义的航向指南。门票收藏发展到今天,有论坛出现,推动理论产生,说明江苏省门票收藏组织领导者的明智。一个理论可以改变一个群体范围的行动理念,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思维。尽管在对理论的研究上,暂时很肤浅,或者有失误,但如果有了开头,不断深入,我们会逐渐掌握理论的真谛,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绽放光辉。
   
笔者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引动全国券藏界对理论研究的重视,“文化”的春风吹进多数券藏人的心田。
   
用理论筑建门券收藏的文化高台,势在必行,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有卓著的研究文献。
   
但是,重物的积累,轻文化层次的解读仍然是目前券藏界的主流。无论是日常的个人收藏活动,还是协会开展的交流活动,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甚至有券友否认门券的文化意义,反对门券的文化认识,更毋庸谈什么理论研究。
  
“文化有什么用?”这句话是一位券友发在网上的留言。
   
咋见此话,我大吃一惊,原以为门券收藏者皆为同道中人,都说“集券”即为“集学集品集情集德”,看来打坐的并非都是参禅,烧香的并不都为礼佛。
   
其实券藏界很多人虽没有说出此类话,行事思维却多有雷同。
   
后来意识到,有的人虽然藏券的数量很可观,但是并没有理解收藏的真谛,所以一提“文化”,便觉得“很空”。本文想说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认识文化,文化与门券有何关系。
   
上过小学的人,就应该明白什么是文化。 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据说 牛顿的头被树上掉落的苹果砸到,悟出了地球有引力;如果一个苹果砸到你头上,你是不是只会破口大骂,四处找“是谁干的”呢?差别就在于文化!
   
门券收藏在中国,乃至世界收藏界,是仅有三四十年历史的新事物,但是在中国发展迅速,推动的力量是什么,不能不让我们去思考。
   
首先,我们还是要弄明白,文化是什么,文化有什么用?
   
文化是文明的裁体,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推断社会发展的动力。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对与一般的人来说,文化的理解,更应该把他看作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单位、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
   
文化还有思想、思维、认识、见识的内涵。当今社会,很多人以一纸文凭代替文化。其实有文凭不一定有文化。做文化事的人也不一定有文化。文凭不代表思想,不代表修养。
   
没有文化,社会将是一片黑暗,没有今天的一切文明!
   
没有文化,也没有文学,没有艺术,没有门券,没有收藏。你说文化有什么用?
   
门票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自然文化高度凝缩的文化结晶。景点门票设计,常因管理者、设计者的文化理念而决定文化含量多寡高低。文化含量越丰富,收藏价值越高。否定门券的文化外相与文化内涵,这样的收藏还会有意义吗?
   
人类行为科学把人的生命里各种欲望综合分析,归结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大类。生理需要居下,占金字塔的底下几层,越往上,需要的难度越大,需要的人越少。文化需要属于上部,领袖需要位于塔尖。
   
具体到门票,也不妨单独把它理解成一个金字塔。它的底边就是物质载体,它的上部则是文化高度。门票的设计,门票的使用,门票的收藏,门票的欣赏,门票的展示,无一不是文化的推动。如果我们收藏者只是停留在得到的门票有多少层面,那么也只能在底线徘徊,没有高度,自然与文化不搭界。
   
没有高度,就没有位置。我们不断地搞展览,搞比赛,办刊物,开设网站,目的就是攀登文化高峰。
   
正是文化把人与物连接到一起。文化的闪光才是很多人激发收藏门券的精神火花。正是文化,才把很多个这样的人联网,使这项收藏有了群体性活动,有了群体组合。
   
通过展览,为促进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精神文明有了作用,就是文化价值。这样的价值越重越有影响,它的文化意义越高。三十年来,许多券藏先行者在为此不懈的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民间收藏队伍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收藏爱好者已接近8000万人,门票收藏者队伍排名已经进入前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民间收藏已成为国家收藏的主要补充,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合谐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门票收藏日益繁荣历史形势下,确定券藏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将为弘扬中国文化艺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收藏的动力来自何方?开放时代需要开放的收藏观:最高境界是为守护人类文明物证推动文化而收藏,其次是审美境界,讲究个人娱乐和修身养性,第三也要充分肯定投资的动力,但唯有投资而无文化,必然也走不远、站不高。
 收藏家是人类文明物证的守护神,他们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为民族做贡献。收藏家张伯驹为了把第一本法书《平复帖》留在中国,当年花了4万块大洋,变卖夫人嫁妆、家中房产,解放以后捐给了国家。他的举动让人敬仰。上海博物馆90%的藏品是私人捐赠,这些捐赠者令人佩服。 这样的收藏大家,让门票收藏者高山仰止!
   
门券收藏还没有进入国家级博物馆。攀登门券文化高峰的人也比较少,大部分刊物的文化含金量很少,大部分文章的文化分量不重。门券文化的研究要有过程、有耐心、有积累、有提高。当社会普遍的承认门券文化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应该占有一个席位的时候;普遍认识到它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部分,对经济基础有促进作用的时候,门券才具有了文化的绿卡。提高门券文化的影响作用,还需要时日,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长久的工作。
   
所有的收藏都有商业行为,经济价值决定收藏价值。当藏品进入文化层面的审视后,它必然价值倍增。世界上很多收藏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人们收藏它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研究。门券收藏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它的商品价值很低,用买的办法充实收藏,无可非议。然而依靠它发财,是幼稚的想法。
   
真正的门券收藏家,收藏门券,是为了收藏文化。有文化的厚度,才有文化的形象。我对目前门券收藏界的过早的、过度商品化倾向有些担忧,几乎所有的交流会、展览会的关注点是“买”与”“卖”,高潮是拍卖会。人们在”“获得”欲望的驱使下,“金钱万能”的潜意识战胜了“友情互换”。拍卖会进一步证明“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市场特点,一用即灵。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比含蓄的友情互换更简易,更快捷,所以成为交流的主河道。安于、乐于乡镇小集市,永远不会考虑建立现代化的大超市。所谓的“交流会”,其实是“门券大集”。这种客观事实带来的弊端,就是使高雅的文化形态被遮蔽,使门券收藏难登大雅之堂(尽管各地有些展览是在相当不错的场合举办)。
   
个人利益——个人物欲在开幕式前的买卖活动中基本得到满足,拍卖会再略作补充,此行目的已经达到。开幕式就等于是闭幕式,这是门券界的滑稽。文化?让别人去考虑吧,我要打道回府了——一些个别人的想法!
   
这就是中国目前门券交流会、展览会的实景实情。
   
江苏省券藏联谊会主办,无锡专委会承办的“首届门票收藏发展论坛”意义重大,“开创性”、“里程碑”等词汇尽可应用于评价。但是,我觉得组织者思想不够解放,担心“发展论坛”依然没有摆脱其它交流会的窠臼。“论坛”本来是纯理论性的,何必画蛇添足,设立拍卖会呢。说明组织者依然希望靠“赶大集”的心理,来吸引各地券友。
   
这样做的结果,必定冲击论坛的高度和质量。
   
论坛系列活动共有四项,1、2、4项无可非议。如果把第3项改为“无锡券友专场汇报会”或者“江苏券藏二十年专场回顾”,对宣传江苏,浓化论坛的文化氛围,提升江苏券界的整体形像,岂不更好!
   
哲学上有一种观点,“存在就有意义”。当前的券界态势,不好立即扭转。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离开或者适当控制市场商业行为对门券文化的塑造,对门券收藏活动的未来发展会更为有利。“文化”,还是“文化”,是今后引导券藏方向的主旨。各地各级券协组织从现在起应该行动起来!
   
笔者以上的话,不希望人们立刻肯定或者否定。既能说明过去又能解释现实并具备推论未来发展的才应该称为正确理论。“门券文化”理论需要逻辑上的论证,需要与历史和现实以及未来的发展事实相吻合。让我们用事实来检验。

  (后赘:1、文中,“门券”、“门票”两词都有使用,意思相同。2、受篇幅限制,本文没有对如何建设门券文化深入探究,留待续篇)

 

                                                                                            2010.8.15完稿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
目前,网友留言共12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雪域羊; 时间:2010-08-22 08:02:22;  
拜读了!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0-08-22 09:52:06;  
赞赏杨帆会长关于弘扬门券文化的观点!
愿更多的有识之士在门券收藏中加强门券文化的探讨与研究。
姓名:红华; 时间:2010-08-22 10:04:43;  
好文章,极具现实意义。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0-08-22 16:43:02;  
完全赞赏杨忛先生观点!
但也为目前那些门券买卖之风而忧。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10-08-22 17:03:35;  
赞赏杨老师的观点!好文章,拜读了!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0-08-22 20:02:21;  
赞同杨老师的观点,门票收藏不仅仅是买与卖。
姓名:于国琪; 时间:2010-08-22 20:19:10;  
“收藏家是人类文明物证的守护神”,这是感悟的归纳,站在相当高度上的概括,足见券藏的意义是不平凡的。杨先生文章大气磅礴,恨不能当面就教。
姓名:高兴武; 时间:2010-08-22 21:06:42;  
作者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我国门券收藏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0-08-22 22:41:20;  
杨校长的大作,对门票文化理论研究造诣高深,富有实践的全面概括,确切的分析了当前券界的态势。
拜读后茅塞顿开。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0-08-23 09:32:06;  
门券的收藏、门券的欣赏、门券的展示、门券的研究、门券的理论、门券收藏的繁荣,都离不开文化的指引!好文章!
姓名:田子; 时间:2010-08-26 12:21:35;  
拜读了!
姓名:王胜明; 时间:2010-08-29 18:36:36;  
扬帆老师;您好!
我是秦皇岛的券友,多次拜读您的文章,受益匪浅。特别是看了您在 “中国旅游门券”(第八期),发表的文章(为了祖国)看后非常感动,因为我也是知青,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谢谢您!
我有一事相求您,不知可否?我想求您帮我找几张知青门票,纪念券等,买也行,用秦皇岛票换也行,您看行
吗?给你添麻烦了。 我衷心希望您有空来秦皇岛玩一玩,我来照顾您。
秦皇岛券友,王胜明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2942149; 今日69836; 昨日58628;
本页访问量:2643142; 今日326; 昨日343; 收录总数:6675110; 今日:4830; 昨日:7172;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