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说景赏券〗: 丝路见证

丝路见证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22-01-17 查看次数:556; 复制本文地址
茅子芳

图片总大小:5.4MB;最小图片:63KB;最大图片:879KB;


 

丝路见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缫丝,纺织丝绸的国家。相传,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元妃嫘祖就"教民养蚕"。从战国青铜器纹样和汉画像石[砖]中都有采桑养蚕的画面。

 图片1.png

图片2.png


   从考古发掘上也证实了这一点。1958年在浙江省湖州市良渚文化钱漾山遗址中就出土了距今4700年前的丝织品残片和丝带。这块丝织品残片,平纹组织,密度为每吋120根丝线,出土时保存在一个压扁的竹筐中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另外在杭州卞家山良渚文化遗址中还发掘出了陶纺轮。

 图片6.png 

    <<诗经>>中也有关于种桑养蚕,织帛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豳风.七月>>记载的最详细。

 图片7.png 

    到了西汉时期,我国的丝绸产量已经很大了,除了在国内销售之外,还通过现在的新疆和中亚到西边更远的波斯,大食,罗马等地去销售,来往走出的这条道路,就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陆路]。

    这条路由汉代起一直到唐代,是陆路通往欧洲的交通要道,经历了十三,四个世纪。唐朝以后随着政治中心东移和海路交通的发展,这条陆路交通逐渐退出历史。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路,更重要的是它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如今人们想了解当年的"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只能通过文字资料,但要想看形象的东西,那只能看出土文物了,如唐三彩,陶俑等。通过这些形象的实物,我们可以看到驮着货物的骆驼队和坐在上面的"胡人"等。

图片8.png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河南和陕西等地参观学习时,发现了除了唐三三彩之外,还有一些"胡人"俑,也形象地记录了丝绸之路上的情况。这些陶俑表现的都是活动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见证。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上看有西域少数民族人,也有欧洲人。

图片9.png 

    有的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厚帽子却用手松带解这说明丝路沙漠上的气温昼夜变化之大。

 图片10.png

   有的拿着伊斯兰风味的水壶站在那里,这说明走在干旱的沙漠里,必须自带水。有的在牵着骆驼或骑在骆驼上。

图片11.png

    还有的女俑穿着打扮也不是中原地区的宽袍大袖和传统的发饰,而是窄袖衣裳挎着小包,现在看来都特别时尚......

图片12.png

 

    我这件刻瓷作品中表现的人物,从衣着打扮上看,头戴尖顶毡帽,身背大包,左手拿着一个"胡瓶"在行,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深目,高鼻,大胡子的波斯商人,来大唐做买卖。

 图片13.png

这是根据我在洛阳博物馆画的一个陶俑创作的,我们古代的艺术匠师,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下现实生活中最生动的一瞬间。

一千多年后,为了形象地再现古丝绸之路的情景,我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对它近一步再加工。我把它刻成在烈日下行走,顺着刷的不匀的瓷釉留下的痕迹,淡淡的刻出沙丘的边缘作为背景,以表现丝绸之路上的艰辛和往来商人谋生的不易。

微信图片_20220115172947.jpg 

    时光已流逝千年,"丝绸之路"已经大变模样了,但这些出土文物还是能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每刻一次历史文物题材的作品,都会让我增添一份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图片14.png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编辑:崔艳红
目前,网友留言共24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22-01-17 06:27:48;  
欣赏了,丝路,文明之路,发展之路,谢谢茅老师分享!
姓名:陈捷; 时间:2022-01-17 07:38:04;  
欣赏了,谢谢分享!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22-01-17 08:46:08;  
欣赏了,谢谢。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22-01-17 09:11:20;  
谢谢茅老师分享!
姓名:刘洪利; 时间:2022-01-17 09:22:27;  
学历史长知识,谢谢茅老师的分享!
姓名:李巍; 时间:2022-01-17 09:29:31;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22-01-17 09:51:05;  
有生活,有见识,有积累,有创作。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22-01-17 10:02:32;  
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姓名:夏惠生; 时间:2022-01-17 10:13:47;  
茅老是工艺美术大师!
姓名:朱龙淮; 时间:2022-01-17 10:17:21;  
拜读了,为茅老师的佳作点赞!
姓名:王述育; 时间:2022-01-17 11:21:21;  
学习欣赏!谢谢茅老师!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22-01-17 12:55:36;  
丝路上的文化,谢谢茅老师分享!
姓名:刁伯虎; 时间:2022-01-17 14:16:18;  
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谢谢茅老师分享!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22-01-17 14:48:40;  
谢谢茅老师分享!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22-01-17 14:51:38;  
拜读学习了,谢谢分享!
姓名:茅子芳; 时间:2022-01-17 16:37:53;  
感谢各位朋友关注鼓励,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搞好创作!谢谢。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22-01-17 17:37:12;  
拜读学习了,谢谢茅老师撰文分享!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22-01-17 19:52:10;  
茅老师不仅是工艺美术大师,写文章,谈历史也是高水平!谢谢分享!
姓名:刘振林; 时间:2022-01-17 20:13:04;  
拜读了!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谢谢茅老师分享!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22-01-17 20:13:19;  
茅老师作品中的丝路人物神情兼备,不愧是大师之作。正因为你对丝绸之路的认知如此深刻,才能创作出这么传神的工艺品。谢谢分享!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22-01-17 20:30:10;  
为茅老师的佳作点赞!精湛的工艺美术作品,祥细的文化历史文章。谢谢分享!
姓名:茅子芳; 时间:2022-01-17 21:26:14;  
感谢各位的鼓励,艺海无边,学无止境,我还需努力学习,谢谢!谢谢!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22-01-17 21:28:00;  
点点滴滴丝绸路,谢谢展示介绍!
姓名:钟杰; 时间:2022-01-18 11:40:01;  
拜读学习佳作,谢谢茅老师介绍!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50114151; 今日40384; 昨日97115;
本页访问量:2769658; 今日95; 昨日157; 收录总数:10994881; 今日:10219; 昨日:31134;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