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昌,一名普通的退休工程师。爱好旅游的他,五十多年来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收藏了3万余张旅游门券。
假日休闲,老于总爱捧出一本本旅游门券,端详、品味,仿佛随着那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小纸券神游神州。
“坐地旅游三千里”,不亦乐乎!
休闲旅游 玩出收藏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于志昌就喜欢到周边的昆山、苏州、无锡等地旅游。别人用摄影、文字记载旅游时的感受,于志昌则爱保留小小的门票,回来后经常翻看,当时的所见所闻便又一次浮现眼前,回味无穷。外出旅游,收藏门票,就这样渐渐成了老于的习惯,成了他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收藏是一件细碎而平淡的事,偶尔才有趣事发生。有一年,老于到安徽马鞍山出差开会,主办方招待大家免费游览太白楼。游览完了,一群人上了汽车,正准备返回,老于却突然叫起来———“等一等!”只见他跳下汽车,跑回入口,掏钱买了一张门票,喜滋滋地小跑回来。这下,大伙“看不懂”了,纷纷说他傻,老于呵呵一笑:“我就有这个爱好。”
退休后,老于加入了旅游门券收藏者行列。几位志同道合者常常互通有无,或一起出门旅游,或上收藏市场寻觅。一年年过去了,老于收藏的门券自然从少到多,从多到精。
旅游门票花花绿绿,光是关起门来自己欣赏怎么行?老于便开始整理门券,编成主题券集。去年,一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旅游门券集放到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展览,没想到一下子来了5000多人,大伙异口同声:“真没想到,小纸片不光漂亮,还有这么多名堂!”现在,老于正忙着编一部以党史为主题的旅游门券集,这一次,出人意料,展览地点将放到青浦监狱。“旅游门票能丰富服刑人员的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老于的自豪溢于言表。
只要收藏,不要旅游?
这几年,于志昌把不少精力放在了收藏门券上,而门券也回报给他丰富的知识内涵和轻松、怡然的好心情。不过,多多少少还有些困惑缠绕着老于。
“现在门票越来越精致,可有些精致的不是图案设计,而是广告。”拿出一些门票,背面是毫无关联的广告,有的霸占了背面还不够,还“爬”到了正面,喧宾夺主。“旅游开发需要经济实力来支撑,可商业化过了头便让人头痛。”对这些“鸡肋门票”,老于常常犯难———不收吧,总是缺憾,收藏了,却没有欣赏价值,放在其他门票中,反而破坏了整体美感。
曾经,旅游门票大多3分、5分,渐渐8元、10元,而现在,80元、100元的不在少数。“上海有个水族馆,票价大人120元,小孩80元,我们老两口带孙子去玩一天,就要近400元钱,怎么玩得起?”过去,景点门口要撕票,老于便和工作人员商量能否不撕,商量不成就干脆掏钱买两张,一张用,一张留。“现在这办法可行不通了,一张门票50元,我哪买得起第二张?”
想要收藏那些面值大的新门票,老于便到交易市场里去买。少则几元,多则十几元。集是集到了,可这些不旅游就到手的门票,总比不上那些包含了自己的一段旅游经历的门票“有感情”。不过,每一次看到它们精致、漂亮的画面,倒能勾引出老于前往一游的兴趣。只可惜,眼光一转到下面的阿拉伯数字,才露头的心思又被打消了。
离旅游、离文化越来越远的“变味”,恐怕是旅游门券收藏爱好者都不愿看到的吧。
小门票见大世界
“旅游门券那瑰丽的画面、独特的构思、优美的书画、精美的装帧,有着历史的痕迹、社会的印证、时代的气息和生活的哲理。”
于志昌最欣赏的,就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的这句话,因为它点出了旅游门券的价值和意义。老于把宝贝门券展示给记者看,果然,琳琅满目,像是一本图文大书,翻阅起来,趣味十足,随便采撷一二,就能让人同生赞叹。
(题图:华山邮资门票)
上海博物馆新馆开馆参观券。分别是镇馆之宝———青铜器、绘画、书法、陶瓷精品。典雅别致,古色古香,让人爱不释手。
▲孔府中的圣府、孔庙中的杏坛、孔林中的墓碑,一一展示在眼前,格调统一,和谐美观。
▲蓝蓝的天,漂浮的云,高高的雪山,如此原始、古朴、幽静、神秘。这门票便是四姑娘山最美丽的名片。
杜甫草堂门票的图案,分别是杜甫诗歌《狂夫》、《田舍》的诗意画,艺术品位很高。
四川绵竹年画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一,门票为手工上色,欢乐吉庆,简直是一件艺术品。
▲可回收的塑料门券曾经风行一时。这套八达岭长城门票分“桃花逢春”、“长城之夏”、“漫山红叶”、“北国风光”四张,在塑料门券上印出色彩如此艳丽的画面,实属少见。
▲在公园门口买一个筹码,随后往小箱子里一扔———相信大家对这种最简单的门券记忆犹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小筹码才慢慢消失。
▲曾几何时,五分钱就能参观山西省博物馆。而门券的简陋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原载《解放日报》网站,记者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