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券海拾贝〗: 游刘家峡水库景区

游刘家峡水库景区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21-08-13 查看次数:613; 复制本文地址
周永强

图片总大小:874KB;最小图片:44KB;最大图片:93KB;


游刘家峡水库景区

---炳灵石林、炳灵寺石窟小记

周永强

在《从“白鹤亮翅”说起……》一文中,我曾参观了刘家峡水电站,而今天的这篇游记,也与刘家峡水库有关。

刘家峡水库码头_调整大小.jpg

刘家峡水库码头

刘家峡水库位于兰州市西南的永靖县内的黄河干流上,距兰州市约75千米,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千米。从刘家峡水库码头乘快艇出发,湖水的颜色逐渐由蓝变黄,泾渭分明。快艇逆流而上,水面上激起浪花朵朵,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经过近一个小时飞驰电掣,快艇到达炳灵寺码头。

IMG_20200726_102618_调整大小.jpg

靠岸、下艇、登上码头。我走到河堤的护栏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眼前的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激流在不远处形成旋涡,发出咆哮怒吼之声。只见对岸的山峰,林林总总,连绵起伏,有的如驼峰,有的如刀尖,有的如石柱…形状各异,千奇百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黄河石林吧?第一次见到丹霞美景奇观,我情不由已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也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黄河石林-1_20200726_110546_调整大小.jpg

门票_调整大小.jpg

微信图片_20210803211331_调整大小.jpg

沿着河堤向前而行,道路由宽变窄,这是一条群峰环绕下的沟壑地带,狭长空旷;依山而修的栈道,曲折通幽。在阳光照射下,整个群山给人以似黄非黄,又似红非红得感觉。栈道旁是紧邻峭壁开凿的洞窟,而山峰的岩体,是被雨水冲刷和岁月风化而成,如同一张张古籍书页,似乎在向人诉说着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

IMG_20200726_105238_调整大小.jpg

炳灵寺河堤道路_20200726_102807_调整大小.jpg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上,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有“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保存得相当完整地。

炳灵寺石窟标志_20200726_102716_BURST002_调整大小.jpg

沿着栈道往前,一座大佛赫然出现在眼前。只见依山雕凿高达27米的石胎泥塑弥勒大佛,正襟危坐。而在大佛上方有一距地面约40米洞窟,木质栈道和悬梯呈“之”字形连通,抬头仰望,让人生畏。据考证,这尊唐代弥勒大佛,始建于公元731年,距今近1300年,是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

IMG_20200726_111412_调整大小.jpg

本想登上栈道,前往大佛上方的洞窟。不巧赶上维修,游人只能止步于此。走过连接两岸的一座桥梁,是一处院落,走进院中大堂,有一尊长8.6米、脚穿木屐的卧佛。据院内所立石碑记录,此为炳灵寺第16窟,建造于北魏年代。1967年修建窟前防护堤坝时候露出原窟,在搬迁清理过程中发现造像有唐代、明代两次重修层,2001年迁至此处陈列展出。该泥塑睡佛建成于公元512515年的北魏延昌时期,是我国目前现存的北魏时期的惟一一尊卧佛,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洞窟佛像壁画-1_20200726_105053_调整大小.jpg

壁画

从百度查索,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从明代嘉靖之后这里渐渐不闻于世。到了清代乾隆至同治年间,河州地区动乱不迭,炳灵寺的窟檐、楼阁、栈道被付之一炬,连藏在后山的康熙版大藏经106卷也仅存66卷。直到1951年,知名学者、前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冯国瑞到临夏县参加土改工作,听说交通不便的黄河岸边有个“佛爷沟”(炳灵寺),在实地考察后撰写了有关炳灵寺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及相关文物杂志发表后,炳灵寺才重新回到学界视野。1961年,炳灵寺石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因为要建设刘家峡水库,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当地文物部门在修筑起石窟防水大堤的基础上,针对石窟危石掉落、山体渗水、石雕造像风化、壁画脱落等问题,相继实施了石窟岩体加固与渗水治理、北魏卧佛搬迁归位等文物修缮工程,除了四个洞窟,大都幸免于淹没和异地搬迁。自此,炳灵寺石窟成为刘家峡水库边的一座石窟。

洞窟佛像壁画-2_20200726_105206_调整大小.jpg

壁画

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216个,仅下寺就有185个,大部分开凿于大寺沟西岸南北长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自西秦始,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类造像776尊,壁画约912平方米,石刻题记62处。其中第169窟中保存的“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墨书题记,是迄今中国佛教石窟中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成为中国早期石窟分期断代的标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洞窟佛像壁画-3_调整大小.jpg

壁画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佛教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保存有最早期、中期和最晚期的壁画和石雕,见证了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全过程,以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艺术形式的更替繁荣,被誉为中国“石窟百科全书”。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炳灵寺石窟由下寺、上寺和洞沟三部分组成。由于客观原因,我此次未能全程游览,不免有些遗憾。

刘家峡水库不仅建有黄河上的首座电站,其景区所辖的炳灵石林、炳灵寺石窟等黄河奇观也十分引人入胜。此次游览的时间定格在2020726日。

刘家峡水库景区,这里风景独好!

 

  

编辑:王建
目前,网友留言共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50152201; 今日9880; 昨日68255;
本页访问量:2769724; 今日6; 昨日155; 收录总数:11006151; 今日:3988; 昨日:17482;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