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
![]() | ![]()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券海拾贝〗: 湘籍军事家故事多(下) |
湘籍军事家故事多(下) 龙小平 萧劲光1931年12月,任由宁都起义部队改编的红5军团政治委员,针对该部官兵思想混乱、听信谣言、疑虑重重等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圆满完成了对这支旧军队的改造工作,使之经受了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等战役的考验,成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红军劲旅。 1950年8月,在海军建军会议上,萧劲光提出海军要“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后又提出海军建设要打好组织桩子、思想桩子、技术桩子。在他主持下,至1950年底,海军青岛基地、中南军区海军相继建立,加上1949年4月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基本确立了北、东、南三大海区的战略格局。与此同时,重视培养海军技术力量,强调建军先建校,在短短几年内即创办了10所正规海军院校和6所预备军校。注重海军装备建设和兵种建设,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先后组建了第一支快艇部队、第一个航空目录师、第一个潜水艇支队、第一个驱逐舰大队、第一个驱潜舰大队等。 许光达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任装甲兵司令员。他率装甲官兵自力更生,励精图治,定规划,颁条令,建学校,办工厂,任内政绩显著。中苏交恶后,仍先后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五九式坦克、轻型坦克、水陆坦克、装甲运输车等。将军极重视技术,曾提出“没有技术就没有坦克部队”、“为掌握坦克技术而斗争”,装甲部队官兵人人皆知,耳熟能详。将军身体力行,五十岁仍带头学习坦克技术和操作技能,治下排以上军官,无一不是合格的坦克驾驶员。 1955年秋,全军将实行军衔制。毛泽东提议,许光达应授大将衔。许光达闻知,夜不能寐,忐忑不安。9月10日,他向军委领导提交“降衔申请报告”,要求“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许光达将军夫人邹靖华回忆:将军获知将授大将衔消息当日,一夜未眠,翻来覆去。次日,授衔命令公布,将军于屋里转来转去,不言不语,似乎压力很大。邹靖华问之,将军言:“授得太高了”、“上面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强”、“好多人性命都丢了啊!”当时,中央军委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仍然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 据云,毛泽东阅“降衔申请报告”后,甚为感动,举报告与中央其他领导曰:“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段德昌是湘鄂西根据地最主要的战将和战役组织者,“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游击战“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来的。而在段德昌的军事生涯中,也有一个“十六字诀”,即:“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这是段德昌等洪湖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创造出来的。同处一个国情,同在一种环境,也就“英雄所见略同”了。 段德昌们从公安县起家,创建了洪湖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江陵、石首、监利三县红色政权。段德昌机智勇敢地带领游击队和红军在那河港交错、芦林茂密的洪湖与敌人作战,后来他从洪湖游击队队长成长为红6军政委、军长,打过许多胜仗,被称颂为“常胜将军”。 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称赞:“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坚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明。” “有贺不倒,无段不胜。”这是湘鄂西的一句民谚。贺龙是红二军团的一面旗帜,他能维系军心,鼓舞士气,只要他在军中,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面临何种艰难险境,部队都能败而不溃,屡挫屡奋。而段德昌是湘鄂西根据地最主要的战将和战役组织者,洪湖苏区所有的胜仗几乎都有他的功劳。 曾中生,原名曾钟圣, 1900年6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兴宁县(今资兴市)。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9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6月,参加了中共六大。1928年冬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1930年9月,曾中生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来到鄂豫皖苏区,在国民党军发动第一次“围剿”的危急时刻,他果断地组成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反“围剿”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31年2月,曾中生又指挥磨角楼、新集等战斗,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中共第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路线统治党中央。中央派张国焘等到鄂豫皖“改造”党和红军。1931年5月,曾中生被降任鄂豫皖分局委员兼军委副主席,后调任红四军政治委员。曾中生和军长徐向前一起,把红四军的情况和行动方向直接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明确表示反对张国焘的错误军事方针。张国焘以“反抗中央分局”等罪名,将他调离部队“考察”。曾中生撤职蒙冤之时仍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曾中生指挥部队奋起迎战,歼敌千余名,后又在永家河打垮数倍于红军之敌。 1932年12月,曾中生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红军挥师川北,开辟了川陕根据地。张国焘将他非法逮捕。在押期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与“剿赤军”作战要诀》这一著名的军事著作,详细地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10种“围剿”战法,总结了关于人民战争、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及持久战、速决战和运动战等有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后来,他的这本小册子和其它军事著述转送到延安,为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曾中生仍是被关押的身份,他拖着遭受严重摧残的身躯,拄着拐杖随军行动。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曾中生给党中央写信,表示愿意接受中央的审查。张国焘怕中央弄清事实真相,遂于8月中旬在四川卓克基将他秘密杀害。曾中生含冤早逝,时年35岁。 蔡申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醴陵黄沙乡汤家湾。15岁入醴陵县立中学读书,与左权、宋时伦等发起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投入爱国学生运动,抵制洋货,投身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民国13年(1924)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蔡申熙率部先后参加麻城磨角塘战役、河南光山战役和双桥战役。之后,蔡申熙任中共鄂豫皖分局委员、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鄂豫皖监察委员会主席、代理鄂豫皖军委主席、彭杨军政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副总指挥。1932年7月,蔡申熙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指挥部队粉碎敌军第四次“围剿”。10月8日,在湖北黄安县河口镇东北仙人洞战斗中,蔡申熙身负重伤,任指挥部队顽强拼杀。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徐向前元帅赞扬蔡申熙:“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和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有很高的威望。” 左权,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 黄公略:湖南省湘乡市桂花乡朝阳村人,早期中央苏区红军著名将领、军事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黄公略曾在黄埔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 7 月与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平江起义,然后开始创建湘鄂赣苏区,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反“围剿”战役中全歼敌十五师,活捉师长张辉瓒,屡建奇功。毛泽东曾三次在诗词中称其“飞将军”,赞曰“偏师借重黄公略,赣水那边红一角”。 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年仅 33 岁黄公略壮烈牺牲。毛主席痛叹:“堪恨大祸从天降”“狂飙为我从天落”。
文章内引用的内容、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 |
目前,网友留言共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 |
写下感言: |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
整站访问量:50152073;
今日9752;
昨日68255; 本页访问量:2769724; 今日6; 昨日155; 收录总数:11006115; 今日:3952; 昨日:17482; |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