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
![]() | ![]()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券海拾贝〗: 敦煌之行 |
敦煌之行 周永强 敦煌,一直是我梦想的地方。 2020年7月,当我来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恰巧这里在举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其中敦煌第257窟《鹿王本生图》摹本深深吸引了我,壁画中一条鹿的图案似曾相识。作为一个70后,美术片《九色鹿》是我们这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2021年1月央视《国家宝藏》第三季敦煌莫高窟的播出,让我了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的《九色鹿》,就取材于这幅《鹿王本生图》。《国家宝藏》中关于敦煌的故事讲解,也更坚定了我前往敦煌旅行的决心。 2021年7月9日下午,我乘坐从兰州开往敦煌的K9667列车,经过一晚行程,于第二天7点多到达终点敦煌。走出车站即刻登上了站前广场的绿皮小巴,不到十多分钟就到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沿着指示标牌,先取票,后安检,再存包,随着游客排队上车。窗外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我的心早已飞向期待已久的千佛洞。 预约的是九点场,不到九点大巴车已经停到了敦煌莫高窟。 虽然此次参观的只有四个洞窟,但莫高窟庄严的佛像,灵动的飞天,它无不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尤其是参观的第96窟,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从远处观看,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经导游耐心细致的讲解,深深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纷纷留影。 将近10点半左右,天空下起了雨,没带雨具的我与一些游客来到小亭阁避雨。据在身旁的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一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敦煌莫高窟虽经历千年,但地处沙漠干旱气候区,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千倍,尤其建在远离人口密集的沙漠腹地,自然和人为的损毁条件少了许多。这也使得历经千年的敦煌石窟得以保存至今。敦煌石窟艺术是产生和积存在敦煌的多门类的艺术综合体,它包括了敦煌建筑、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石窟,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秦,后来又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兴建,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瑰宝,它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的民族艺术珍宝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明珠。 雨过天晴,我走进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管。这里有张大千、常书鸿等人留下的历史足迹,正是有一代代敦煌工作人员的坚守、保护、传承,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才有了如今在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当游客来敦煌石窟参观,我们不应该忘记“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窟人。 离开莫高窟,差十分中午12点,我已乘车来到此次敦煌旅行的最后一站。离景区大门不远处就看见一块巨石竖立在路边,石上刻有国务院于1994年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 走入景区,目光所致,一行驼队从我眼前通过,远处沙丘上也有驼队的身影,但并未传来驼铃声。而身披红色、白色盛装的女子们正在沙丘上,留住精彩的瞬间。 我没有租鞋套,也没有骑骆驼,更没乘坐摆渡车,我决定沿着景区的道路徒步前行。穿过一片片芦苇荡,走进木亭阁。亭内上方长绳上悬挂的是游客用一根根红线栓寄的串串木牌。上面写有对家人的祝福,对亲人的思念,还有恋爱中男女的温馨祝福。一阵阵微风吹来,一个个木牌互相碰撞,发出清脆的阵阵声响……. 即将入伏,而今天敦煌天气有些阴,温度不高,十分凉爽。已至中午,景区内游人并不算很多,我想也许是担心下雨的缘故吧。 前面就是月牙泉了。为了目睹月牙泉全景,我先沿着沙山铺设的木梯顺势向沙顶爬去,不时有直升机在头顶上空盘旋,环望四周金字塔形的沙丘格外引人注目,还能看到远处沙丘上矮矮的植被。 躺在绵柔细软鸣沙山上,耳畔传来沙鸣声。我仰望天空,放松身心,陶醉其中。“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当第一次听到《月牙泉》这首歌,尤其每每从电视中看到这座世界级地质公园,山泉辉映,水静印月的画面,这里就成为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站在沙山顶,从高处俯视,深藏在沙山深谷中的月牙泉酷似一弯新月,又如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当我走近这座东西长242米,茫茫沙漠中的绿洲,泉水周围布满片片芦苇,有几位游客正在泉边的一棵粗壮挺拔的旱柳下照相。旱柳是西北特有的树种。据记载,晚清重臣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栽植道柳,留下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佳话。为纪念这位引进树种的大臣,人们把生长在西北地区的旱柳,称为左公柳,沿用至今。 拾级而上,月牙阁一共三层,而游客只能止步于第二层。站在阁楼上,眼前的泉水与周边的沙丘融为一体,我想月牙泉不愧为天下沙漠第一泉,此处别有天地!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这座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一个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商贸重镇,留下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级遗产。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倡导下,敦煌文化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天的敦煌之行,虽然短暂,却留给我难忘的印象! 敦煌,我还会再来!
文章内引用的内容、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 |
目前,网友留言共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 |
写下感言: |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
整站访问量:50147351;
今日5034;
昨日68255; 本页访问量:2769722; 今日4; 昨日155; 收录总数:11004360; 今日:2197; 昨日:17482; |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