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理论部征文(12)思政有路 育人有径

理论部征文(12)思政有路 育人有径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红色门票选修课构建“学科思政”的实践探
显示日期:2021-07-08 查看次数:296; 复制本文地址
杭州市:张维超王伟超

图片总大小:75KB;最小图片:7KB;最大图片:13KB;



【摘要】 运用红色门票蕴含丰富的革命传统文化与深厚的艺术资源,鼓励和引导中职学生立足当下世情、国情,透视历史、现实和未来,探索创新型、高效型中职选修课程思政模式,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

【关键词】 红色门票 学科思政

正文

有人说:人生需要读三部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学校学习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怎样鼓励和引导中职学生立足当下世情、国情,透视历史、现实和未来,利用课堂主阵地,怎样更好的对实施操作性强、具有实效性的选修课程思政模式,对学生实施“四史”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内容上下功夫,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一、实践背景

从2013年以来,我校结合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实际,结合学校开设旅游服务、电子商务、工艺美术等专业实际,结合外语、思政等基础学科,融合旅游文化、图片处理与平面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开发门票文化系列选修课程,探索创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尝试。

(一)社会育人战略的需要:目前,多数课堂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对教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三观流于形式,没能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来消除理想信念缺失,进而导致“软骨病”的严重后果上有所突破。在“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上缺乏适合学生的有效载体,学科思政实施还举步维艰。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依据校本课程的构建思维,需要转变课程思政观念,需要实现由静态的课程观走向动态的课程观,需要实现由教室内的学习走向情景学习的内容观,需要实现由接受为主的学习走向建构为主的学习创新课程实施,需要实现由分数为重的评价走向表现为重的评价观,需要实现以学校为本的校园文化重构课程观。

(三)转变学习方式的需要:进入新媒体时代,学生在阅读、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教学环境里灌输式的话语体系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学环境话语亟待创新。需要充分开拓各类形式的学生活动,创新积累学科思政内容,使学科思政教育达到“思政有声”到“育人有痕”的效果。

(四)三全育人教育的需要:学校需要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深入挖掘和提炼各自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彻底扭转思政教育由思政课“单兵作战”的僵化、贴瓷砖式的冷局面。

二、实践理论依据

(一)德育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实质是要求教学内容都应关注受教育者德行的发展。优秀的门票设计作品,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艺术化的表达,更能感染和带动教育对象。

(二)课程思政:要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大思政”格局,必须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实践路径与方法

红色门票选修课依据门票素材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通过开设《票说长征》《红色门票设计》《票说我的国》等课程,在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优化“红色门票”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使门票孕育的红色文化内涵内化为学生红色基因,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一)品味门票,见小寓大,拓宽思政教育内容:

红色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念票、简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中国精神之中的革命精神、创业精神、改革精神、奋斗精神贯穿我党的发展历程。最是“微”处动人心,每张小门票的画面都有许多的小而具体、生动传神的细节呈现,字体、介绍、图片的选取与设计处理,包含着多视角审美的要素,每张小门票的背后都有感染人、教育人的好故事,在教学中加以发掘并拓展赏析,就起到“透一叶而知深秋”的动人心弦的育人效应。

例如,在《票说廉洁—毛泽东》课堂上,结合毛泽东遗物展览门票、毛泽东家史展门票,选取了毛泽东住在中南海,每个月要交水费、电费,到人民大会堂开会,主动交茶水费;等。这些“小情境”不但彰显了毛泽东廉洁为公“大精神”,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师生,这就是“好家风”。学生在总结伟人们的成功共性的基础上,获得了成长的思想启迪,汲取了成功的动力源泉。

(二)设计门票,由言及行,丰富思政教育素材:

思政教育要达到入脑入心的目的,前提需要杜绝素材的“远高大”,摆脱刻板枯燥的说教、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唯有让学生感到可亲可近、可感可触的思政素材,学生才能从被动到主动,变让我学到我愿学,乐于参与、乐于受教。

在《红色门票设计》课教学,先让学生寻找历史背景资料,采取分别对色彩、图片处理、文字艺术、布局等进行细致的操作训练,使其在门票设计中能留给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思考空间,更给教学提供了注入思政活水的良好契机。

D:\知旅5萧山二职 门票文化 学生课业集材料\2020.11.26门票设计\19电商中高一体徐洪静(南湖革命纪念馆)\徐洪静-南湖革命纪念馆.jpg

F:\门票博物馆\各类实际门票设计\2020.1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19电商4柳梦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jpg

图三 选修课学生设计作品

我们在技能文化宣传周活动中,开展每年一个主题门票设计大赛活动,这既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大平台。

  在这方面,红色门票设计就好像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政素材“活着的百科全书”。例如,设计《南湖革命纪念馆》纪念票,可让学生聚焦浙江红色文化;又如设计《西湖》、《湘湖》、《第19届亚运会足球比赛》门票,让学生感悟家乡美,激发爱乡情……

(三)展示门票,化远为近,凸显思政教育实效: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培养具有慎独、自我约束的反思能力。实践中,我们校内每年举行四次门票专题展,分别是:五月技能文化节,六月迎接七一建党活动展,十月庆祝国庆活动展,十二月选修课课业展。

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图片、语言文字的人文教育功能,突出专业课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形成浓浓的门票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熏染中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实效。

例如: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四史”,依据历史背景设计红色主题作品。举办“迎亚运、讲廉洁、庆建国70周年”、“抗疫情、迎建党百年”的爱家乡的系列主题门票作品展。我们还与区域学校、社区等进行教学研究成果展。通过小小门票,宣传普及党史、建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历史文化。

F:\门票博物馆\外出参展\2018.10.18萧山葛云飞小学\2018.10.18萧山葛云飞小学\一品社活动\2018.10.18门票专题-热血丰碑--到萧山区葛云飞小学展览.jpg

F:\门票博物馆\外出参展\2020.11.29杭州市中小学综艺大舞台\IMG_20201129_143902.jpg

图四 选修课门票研究成果展

(四)与时俱进,融合发展,思政教育持续奋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利用杭州作为历史悠久、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城市,利用其丰富的得天独厚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乘坐公交、地铁等便利交通,参观杭州市内的名人故居、博物馆等红色思政教育基地,展馆实物展品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汲取鲜活的“思政营养”,有效实施思政教育。

我们建设校级红色门票研究工作室,融合不同学科热心探索学科思政的老师,我们把红色门票元素与美术教学、与旅游文化教学、与电商平面设计教学的融合,开设与基础课、

专业课有关的系列选修课,使得学生学习有知识基础、有技能基础,学习真正成为了爱学、乐学。

F:\一品社团\社团活动记载\2021.3.31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mmexport1617236390426.jpg

I:\媒体报道门票文化\2020.4各大媒体报道\小门票 大德育--集体的力量  2020.4.23杭州日报第七版 1.jpg

图五 社会实践与媒体报道

四、实践创新成果

(一)建构了特色选修课“大思政”课程理论模型:

创造性提出“用门票文化引领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小门票、大思政”课程模式。阐明了思政系统性、学生主体性、专业融合性、课堂开放性与学习选择性的课程思政特征;明确了知识融合、能力复合、素养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清晰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的基本关系,强化立德树人导向。

(二)创新了特色选修课“大思政”课程实践载体:

以“小门票”系统建构起“大思政”课程实践载体,形成一馆(门票博物馆)、一社(学生社团“一品社”)、一课程群(门票+选修课程)、一课业(涵盖三大专业的课业集)、一廊(廉洁门票长廊)、一号(门票文化微信公众号)、一赛(门票设计大赛)、一条(今日头条票说我的国栏目)的格局,教育载体丰富。

(三)创设了门票+ “大思政”课程群模型:

建构“基于教育性、强调专业性、突出融合性”的“门票+大思政课程群——“门票+德育”的《票说我的国》、《票说廉洁》选修课;“门票+文化”的《票说茶文化》、《美妙绝伦—青花瓷》选修课;“门票+技能”的《红色门票设计》、《票说世界遗产》选修课;“门票+班会”的《中国精神》、《开天辟地》系列班会课体系。打破思政课、班会课、文化课、专业课的边界,由“群课程”转向“课程群”,打通“选择性学习,多样化成长”的通道。

(四)改革了选修课“大思政”课程评价机制:

基于协商评价理念,根据学力、活力、发展力、创新力四维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社会专业人士评价,采用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向、评价方式多维。推动选修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创新有机耦合。我们在门券收藏研究网、门票文化微信平台进行网络投票与评价活动,每次参与作品评价的社会各界人士超万人。

总之,红色门票选修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时代在呼唤,在教学实践中始终高擎“立德树人”大旗,善于挖掘利用身边的思政素材,了解学情,创新方法途径,寻找思政素材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促使学科思政教育真正达到学生心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么走》[N]; 《中国教育报》;2017.3.21:第10版

2.孙晓敏.《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J];北方文学;2019(6):153

3.李黎 孙洋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初步检验》[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1):

4.张鹏.《让思政教育从学生“指尖”深入“心尖”》[N];文汇报;2019.4.10:第一版

5.丁义浩.课程思政重在协同育人》[N];《光明日报》;2021.3.29:第2版


编辑:陈捷
目前,网友留言共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2654428; 今日17265; 昨日19528;
本页访问量:2637067; 今日345; 昨日356; 收录总数:6592885; 今日:2486; 昨日:3582;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