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说景赏券〗: 皖南记忆——采石矶

皖南记忆——采石矶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21-05-18 查看次数:1838; 复制本文地址
张有发

图片总大小:5.3MB;最小图片:98KB;最大图片:618KB;


皖南记忆——采石矶

第一次听到采石矶这个地方的名字,还得从听谭富英先生演唱的传统京剧《战太平》说起,有一句唱词是“早知道采石矶被贼抢,你就该差能将前来提防”,从此记住了这个响亮的名字。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的翠螺山麓。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风景瑰丽,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而采石矶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独领风骚,被誉为三矶之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独钟情于此,一生曾多次登临吟诵,写下了《牛渚矶》、《望天门山》等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留下了“醉酒捉月,骑鲸升天” 的动人传说,最终采石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长眠于附近的青山。千百年来,名流才士,率多来此,或寻诗仙之遗韵,或发思古之幽情,文采风流,至今不绝。

图片4_副本.png

图片5_副本.png 

太白楼,初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近1200多年的历史。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复建,改名为“太白楼”,也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清同治年间。现在的太白楼是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湘军水师总督彭玉麟所建,它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筑式样,飞檐重阁,歇山屋面。造型美观,挺拔壮丽,整个建筑道观格式的设计,传递了诗人李白的道教崇尚。是我国现存建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影响最久远的纪念李白古建筑。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长江三楼一阁”。

开元十二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第一次登上采石矶,眼前长江如练,天门洞开,青山滴翠,飞舟激浪。诗仙挥手而就,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千古诗句。从此李白与采石矶结下不解之缘,后又多次重游,留下了《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佳作。

图片6_副本.png 

来到蛾眉亭前方不远的临江处,有一平坦巨石,石上刻有“联璧台”三字,字大如斗。联璧台突兀江中,陡峭如削,相传诗人李白就是从这里飞坠江中捉月的,故又名“捉月台”、“舍身崖”。在联璧台后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塑像,塑像为铝合金所铸,塑的是李白醉眼朦朦,两手襟带宽大的衣袖高高举起,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既是李白跳江捉月的写照,也反映了诗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同时更是似乎在向世人展示,诗人李白不是坠江身亡,而是展翅羽化而升仙了。

图片7_副本.png 

公元762年,李白病逝于当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诗文托付给他的族叔李阳冰,请他编集作序。而正是李阳冰后来编纂的《草堂集》,使李白这位“千载独步,唯公一人”的诗人大放光彩。1980年,修建一新的李白墓园对外开放,在园区内天然长成了两颗形状奇特的香樟树,一颗从根部长成了九丫,另外一颗从根部长成了五丫,两颗香樟树紧挨在一起,形成了对李白诗作的最高评价,称赞李白是诗人当中的“九五之尊”。

图片8_副本.png

图片9_副本.png

我们常说: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这是人世间最美的两件事。素以浪漫诗风闻名天下的李白,沿着长江,一生游历无数地方,看惯了人世间的繁华胜地,最终,他选择了采石矶,来终老自己一生。从这个角度看,采石矶的确与李白渊源很深。

图片10_副本.png

图片11_副本.png 

采石矶三元洞内还供奉着一位石矶娘娘,这位石矶娘娘并非《封神演义》里的女魔头,而是孙权之妹孙尚香的化身。据传孙尚香曾在采石矶燃犀亭下建有行宫,后人为纪念她建了一座“水母庙”,供其像于上,奉为采石矶的水母娘娘,后移入三元洞中。千百年来,采石矶与三国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片12_副本.png 

燃犀亭西侧石阶下还可以看到悬空横出的巨石,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长的大脚印,传说是明初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时留下的。朱元璋攻打采石,谁先登上采石矶者为先锋官。大将常遇春,勇不可挡,他手持宝剑,拔开不断射来的飞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撑,纵身跃上采石矶,杀死惊魂未定的元兵,冲入敌营,元军望风披靡,立即溃散而逃。常遇春登上采石矶留下了千载不灭的脚印,这就是采石矶古迹中著名的:大脚印!

图片13_副本.png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建阁的目的一是登高揽胜,二是阅江防渡,三是供奉文昌帝君。现阁为1999年重建,阁楼共五层,约30米高。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三台阁题记》中说到:“三台阁是采石矶的制高点,采石矶是万里长江的结穴处。此阁观景,尽在游人眼底,无须描述;此矶历史,已有碑联如林,不必多言。我需要站在山巅提醒登临者的只有一句话:长江流到这里,已足可证明自己具有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相。”

一代诗仙捉月地,千古画卷采石矶。

 图片1_副本.png

早期门票

 图片3_副本.png

图片2_副本.png

现使用门票


作者张有发 ——爱好读书、旅游、京剧

微信图片_20210516071458.jpg



编辑:崔艳红
目前,网友留言共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2888208; 今日15952; 昨日58628;
本页访问量:2642852; 今日36; 昨日343; 收录总数:6671102; 今日:827; 昨日:7172;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