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
![]() | ![]()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券海拾贝〗: 曲流石渠 |
曲流石渠 何锦雄 1997年,在南越国大型石构水池的南面又发掘出一条长约150米的曲流石渠遗迹,渠体两边用砂岩石块错缝砌筑,渠内底部宽约1.4米。为防止雨水将泥沙冲入渠内,确保渠水清澈(图一、二),渠体顶部向外扩宽约20厘米后再筑一道略向外倾斜的挡土墙。渠底用砂岩石板呈密缝冰裂纹铺砌,上面密铺一层灰黑色河卵石,再用黄白色的大砾石呈“之”字形疏落点布,当水流遇到大石阻挡时会分流脉散形成动态。石渠高低起伏,自北而南再曲折向东连接一座弯月形水池。
(图一)遗址发掘时的展览图片
(图二)现遗址现场拍照的图片 石渠中部还设置了两个由2块弧扇形石板拼合而成的拱状渠陂(图三),用以蓄水和限水,整条石渠还设有3个斜口,或为方便渠内龟鳖爬出水面呼吸而特设。在石渠西端处还有一座宽2.36米的石板平桥横跨石渠,平桥和步石(图四)是由两块大石板辅设而成,桥北侧地面还保存一段步石向前延伸。平桥与步石所组成的路径,曲折蜿蜓,有曲径通幽之感。而间距约0.6米的步石,与现存的明清园林步石间距相一致. (图三)现遗址现场拍照的拱状渠陂斜口 (图四)现遗址现场拍照的平桥和步石 在曲流石渠的尽头设有一出水闸口(图五),向外连接排水木暗槽。闸口分内外两层,内层是用一石条打凿成“凹”字形的方框,两侧及底部均凿有凹槽,用来安装控制水量的木闸板。外层是石箅,中间凿有箅孔,既可阻隔树叶堵塞木暗槽,也可防止龟鳖外逃。石渠的西面则是一条曲尺形回廊,掩映于花木丛中,设计十分巧妙。 (图五)现遗址现场拍照的石渠出水闸口
另:据文献记载,秦始皇的兰池宫中的兰池有三岛,汉武帝的建章宫北面水池当中也筑有三岛,蕃池的建筑应是南越王赵佗仿效秦朝兰池的做法,这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古典园林一池三山造园模式的最早实例。 曲流石渠是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的皇家园林遗址,也是南越国宫署遗址的精华部分,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2010年11月11日, 南越王宫博物馆局部开放,在广州亚运会和残运会期间免费不兔票开放参观,并启用一枚有“曲流石渠”图案的免费参观券,其后不久又发行了一枚有“曲流石渠”平面分布图的免费参观券。 博物馆局部开放时使用的门票以枣红色为主色调,分有参观券存根,红色馆徽、馆名称及曲流石渠图案(图六)三个部分。门票整体竖式排列,参观券存根在票的上方,只占整个票面的一小部分,存根下方有一条齿孔线将主图分开。票中部是一个醒目的红色“万岁”瓦当馆徽图案,黑字的中英文馆名,馆名的中间有一细一粗黑色线条将中英文分隔。在馆名文字的下面是石渠遗址的一段,其拱状渠陂、斜口、滤水井、渠壁石块,黑色河卵石及渠底用砂岩石板清晰可见。 曲流石渠图案(图六) 综观这枚门票采用摄影版式,竖式排列,整体以古色古香的枣红色为主色调。上方红色馆徽与黑色文字形成鲜明对照,而曲流石渠图案,又以一明一暗的方式漫漫向上延伸,构成一种虚实有度的层次感。一眼看上去,非常明快,也是一件设计很好的艺术品,使人爱不释手。 而另一枚曲流石渠图案门票(图七)以深蓝色边框为主色,边框的上方有“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和“南越曲流石渠及历代遗迹分布图”的黑色字句。框内以灰色衬底,有一条浅绿弯曲向西延伸的石渠,石渠在灰色的衬托下,明显看到石渠的周边景物分布。右边是由上向下错落排列着“南越王宫博物馆”名称,在越字的下方有一方红色阴文“万岁”瓦当馆徽的印章。最右边是免费参观券的存根,一条明显的齿孔线将主图和存根部分开。
( 图七)南越曲流石渠及历代遗迹分布图 这枚门票设计方式,横式排列,以深沉厚重的蓝色作边框,在灰色底图衬托下,使曲流石渠遗址有立体的感觉,而周边景物分布,代表着宫署遗址、宫殿、御苑遗迹下叠压着从秦汉至民国,共12个历史时期的考古遗迹层次,充分展示其历代遗迹分布的涵意和创作理念,是一幅很好的广州两千多年历史文脉图。
参考资料 南越国宫署考古发掘记 南越王宫博物馆介绍 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
文章内引用的内容、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 |
目前,网友留言共2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 ![]()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20-09-14 01:58:10;
拜读了……长见识……
![]()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20-09-14 05:42:25;
欣赏了,谢谢何老师分享!!
![]() 姓名:常永林; 时间:2020-09-14 07:38:21;
拜读了,谢谢!
![]()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20-09-14 08:03:39;
讲解详细,谢谢分享∴
![]() 姓名:青山; 时间:2020-09-14 08:14:48;
欣赏了,谢谢!
![]() 姓名:陈捷; 时间:2020-09-14 08:43:26;
欣赏了,谢谢!
![]() 姓名:刁伯虎; 时间:2020-09-14 08:51:12;
拜读欣赏了,谢谢何老师分享!
![]() 姓名:俞无畏; 时间:2020-09-14 09:20:47;
拜读学习了,谢谢何老师的介绍。
![]()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20-09-14 09:30:13;
欣赏了,闻所未闻。谢谢何老师介绍!
![]()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20-09-14 09:46:04;
欣赏了,谢谢!
![]()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20-09-14 10:13:40;
谢谢何老师详细讲解!
![]()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20-09-14 10:40:48;
讲解详细,二千多年前的遗迹石渠彰显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谢谢介绍与展示!
![]()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20-09-14 11:19:06;
前所未闻,好介绍!谢谢分享啦!!!
![]() 姓名:王述育; 时间:2020-09-14 12:32:05;
拜读了,赞!谢谢!
![]()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20-09-14 13:21:25;
欣赏学习,分享何老师深入研究的成果,众券友从中受益。谢谢!
![]()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20-09-14 13:23:22;
拜读学习了,谢谢何老师的介绍。
![]() 姓名:钟杰; 时间:2020-09-14 15:46:54;
欣赏学习,谢谢何老师精彩详细介绍!
![]()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20-09-14 16:19:37;
欣赏了,谢谢!
![]()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20-09-14 21:34:25;
南越国遗址的古迹真多。谢谢介绍!
![]()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20-09-15 21:51:12;
欣赏了,谢谢!
|
写下感言: |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
整站访问量:50395633;
今日72417;
昨日106484; 本页访问量:2770267; 今日101; 昨日166; 收录总数:11068733; 今日:20243; 昨日:21865; |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