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创作随笔
一、立意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是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最为壮烈的史诗。以几张门券来展现这一伟大事件是有极大难度的。况且,有关反映长征的书籍、图画、影视作品比比皆是,以长征为专题的邮集、门券集亦是众人关注的重点,已有多部作品问世。从2005年以来,我自己也已编辑过三次了。这次参展的《长征》是我第三次组集。老题新作,如何突破?做到“标新”有新意是关键。
长征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长征?长征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我确立《长征》专集中心思想多次思考的问题。
长征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长征?专集首页前言和目录(2、战略转移 左倾失败被迫长征)中作了回答。简单概括,一是敌人疯狂“围剿” ,二是党内“路线错误”造成的。
长征的实质是什么?在当时共产党所面临的的形势,一是国难。“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速战争步伐,企图灭亡中国,抗日救亡成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一致行动。二是党难。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错误,致使中央苏区丧失殆尽,迫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毛泽东敏锐地将国家和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我党此时此阶段的中心任务是——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到抗日前线去。毛泽东的深邃睿智使长征由被动转化为北上抗日的主动。(4-6、懋功会议 英明决策比上抗日)
在毛泽东精心擘划下,使长征不仅仅是中央红军的孤立行动,而是党的整体政是在抗日旗帜下重新集结的整体行动。(5、抗日救亡 各路红军团结奋战)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把《长征》专集立意为“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为民族复兴和解放,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胜利实现了党的政治军事力量的战略大转移”。
这个思路还有另一考虑。《长征》专辑是我的一部长篇——《毛泽东的革命道路》(暂定名)专集中的第二部分,第一、第四部分尚未编辑,第三部分《毛泽东在陕北十三年》已在14届全国展会上展出了,获一等奖。四个专集虽然都是独立的篇章,但篇章之间又有内在联系,都是以颂扬毛泽东的革命事迹为主线,成为相互衔接地整体。
二、结构
首页(标题页),是专集全篇的计划展示。前言力求简短,压缩的只用116个字符叙述了长征的背景和起因。目录以对仗排比的修辞格式,向参观者介绍了各章节的内容。用一张 异型“红军长征”文物展览门券烘托主题。
第一章(星火燎原)
叙述了党的事业在遭遇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坚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大好形势。这一章作为全篇的“起章”,用了4个展页。
第二章(战略转移;遵义曙光;雄关漫道)
这一部分是专集的的核心,必须“浓笔重彩”不惜笔墨的加以渲染,用了16个展页。
第一节(战略转移),叙述了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占据着党的统治地位,给党造成重大损失的惨烈景象。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染血湘江”以损失5万将士为代价,冲破了国民党布防的第四道防线。这一部分,为终结“左”倾错误路线的“遵义会议”作了伏笔。用了4个展页。
第二节(遵义曙光),叙述了毛泽东坚持正确路线,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睿智的洞察力,挽救党、挽救红军的伟大功勋。用了3个展页。
第三节(雄关漫道)以9个展页,展现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政治军事才能,成为专集的核心亮点。
第三章,叙述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革命根据地以及各路红军团结一致,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胜利会师的伟大壮举。用了5个展页。
尾页(奠基陕北 竞岗红旗插上井冈山),与第一章相呼应,贯穿了一条红线。
三、体裁
《长征》专集是日记体记述文。
细心的参观者会有所体会。《长征》专集的文字和门券素材,两者是可以分离的。将每个展页上的文字分离串联起来,就是长征大事记;门券素材按次序整理入册,就是一册长征门券专题。文字和素材可分离而不散架,这是本专集的特色之一。
四、编排
《长征》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专题。因此,我在运用素材、组织文字、选择帖页、制作设计等方面做到统筹考虑,谨慎处理。
1、《长征》专集较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故事),没有遗漏重要情节。譬如,“2-1、长征序曲 方志敏先遣队出征”和“5-1、西北高原 民族英雄刘志丹”两节,在我见到的其他有关组编长征题材的邮集、门券集里都没有这个情节。方志敏、刘志丹是共产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革命活动与长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缺了他们的事迹,《长征》的“故事”就不完整了。
2、文字的组织,力求简洁而有磁力,一言中的,使有兴趣地参观者和评委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完一个展页。如前所述,前言只用了116个字,展页上的天头文字基本是在百字以内,门票下不另添加说明文字。
3、素材运用。《长征》专集在选取素材上是“开放式”的,全集用了88枚素材,其中门票78枚,邮品4枚,照片5枚,宣传品1枚。对于非门票素材的选用,我遵循的原则一是必要,二是可用,决不滥用。若是藏品不足,宁可放弃也决不凑数。
譬如,“4-1、回师黔北 再克娄关二进遵义”一节,用了一张文革期间陕师大印制的小型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印有著名油画《娄山关》,以及毛泽东词作《忆秦娥?娄山关》的手书稿。此枚小型宣传画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登上娄山关,受到红军战士拥戴的热烈场景。我收集了多枚娄山关门券,在编排过程中作了反复对比,最终选用了这个宣传画。娄山关是黔北要塞,山高关险。1935年1月,为保证遵义会议安全召开,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一夺娄山关,遵义会议后的2月,毛泽东指挥红军二渡赤水,再克娄山关,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毛泽东十分仰慕红军战士用生命夺取的娄山关,一定要亲自登关慰问红军战士,此后又作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以缅怀烈士。此情此景,在这一张小小的宣传画上被宣泄得淋漓尽致,是任何一张娄山关门券无可比拟的。
这一展页上,我选用了一张印着山崖题刻“娄山关”的门券,一张印着“娄山关红军战士纪念碑”的门券,加上这张宣传画,真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4、制作
我对专集“美化”是持否定态度的。
我的所有门券专集以及帮他人制作的专集,都不做“美化”处理。使用素色帖页,摆上精心制作的蓝白两色双衬纸边的门票,如此“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展集整体素雅毫无媚态,观看者感到赏心悦目。
宿景周 2009.12.10.
请浏览《长征-永恒的记忆》(下)
上传:王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