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券海拾贝〗: 陕北纪行之三: 游清凉山

陕北纪行之三: 游清凉山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09-12-13 查看次数:648; 复制本文地址
陕西:张景生

清凉山是我此次陕北之行的必游地之一,因为前几次去延安,行程都是早定好的,虽在行车途中和食宿空隙遥望城北有一座小山,山上亭台楼阁隐隐约约,当时就估计这是一个好去处,但终未能成行,早就有遗憾。而且,在我收集的延安门票中,当数清凉山的票种类最多,票种多,说明这个景点去的人多,肯定可游之处不少。

10月23日早上独游万花山,中午瞻仰延安革命纪念馆,下午草草在小吃摊上胡乱吃了一碗羊杂碎,就向城北奔去。走到延河畔,清凉山全景就显在眼前。

看资料得知清凉山景点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古文化遗迹——石窟艺术;一是革命纪念地——原解放日报、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等新闻出版机构旧址。我过了延河大桥,走不多远,就到了清凉山山门前。进得大门,又是一个石牌坊,上书“万佛寺”。

看来我已经到了著名的清凉山石窟所在地了。抬头仰望,全是石崖峭壁,路窄险陡,十月艳阳高照,我登不了几个崖台就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东一拐,西一走,奇怪的是竟连一座石窟也没见到,不知道是石窟难寻还是我与佛无缘?一些危险处和幽深处,我又不敢去,只好留下遗憾。好在我们有门票可看,大家就纸上看佛吧!

 

 

虽然没有看到石窟艺术,但有两个去处却也不错。在峭壁上,有一座亭子飞出岩壁之外,悬在空中,十分险要。这亭子的名字也起得别致,曰“印月亭”。何为印月?原来此亭伸出峭壁,亭下悬空,下约数丈,为一小院,院角与上面亭子垂直处有一眼水井;上面亭中地板中央凿一圆洞,从洞向下望去,恰好在下面水井之中。阳光照射,一缕光线从亭中圆洞直抵井中水面,恰如一轮明月印在水中,故曰“印月亭”。我惊叹古人因地制宜,精妙构思,创造出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致。我以前在门票上多次欣赏印月亭票图,但总想象不出其中的奥妙,亲临其境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看来老夫子陆游说的不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纵观我手头的三枚印月亭门票,唯左面的这枚与实际相近,其余两枚由于亭下岩石画得太夸张,使人难以看到景点的妙处了。

    

另一个去处叫“范公祠”。此祠也在一块大岩石上,不过面积远比印月亭大得多。祠门前不足两米,大门洞开,中堂彩塑一位将军威风凛凛。范公何人?鼎鼎大名的范仲淹是也!

 

        

我知道范先生,缘于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旷世文采,不知让古往今来多少人倾倒。我一直以为范先生是一代文豪,一介文人。谁料想在这里,祠堂供的却是一位武将,只见他身披戎装,足蹬战靴,一手按宝剑,一手紧握拳,目光炯炯,英武绝伦。原来,范先生不仅文采盖世,而且还是文武全才。当年,西夏屡犯宋境,边关告急。范仲淹临危受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整军经武,稳定局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了纪念他,在延安清凉山上,修起了范公祠。我藏有一枚票,上面的票图就是这尊塑像。不同的是门票上的范仲淹不在神坛,而是走出祠门,站立于石阶之上,只见朔风呼啸,群山起舞,金戈铁马,似在眼前,更有一番艺术化的意境。

清凉山山势陡峭,欲穷其景,还须继续攀登。可惜我足力不及,血压偏高,只好望山兴叹!遥遥望去,上面景点还多,东边还有一座山头,更是风景独好。仔细远观,这座山头竟与我藏的太和山门票票图相似,因为清凉山也叫太和山。

走下清凉山,来到山前广场,靠山有一座雄伟庄严的建筑,是著名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它的前身叫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现在的馆址已经比原来的大了许多倍。当年,这里是党中央的喉舌,红色电波、革命报刊,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全国以至世界各地,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陈毅元帅曾有诗赞曰: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洲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我擦了擦汗,又急匆匆走进这座神圣殿堂。这里出售门票,票价20元。我仔细看了看这枚票,票图是纪念馆的全景照片,制作精美,没有副券。如果要全品票,那就得带上存根部分。我反复与售票员交涉,软磨硬缠,均不顶用。售票员态度和蔼,原则性强,就是不同意在售出的票上留下存根。即使您说光买票不进去参观都不行。这里不愧是新闻纪念馆,新闻工作者是文人,文人就必然有一种天生的认死理的犟脾气,连日日受其熏陶的售票员都是一个样。结果可想而知,我得到的是一枚两边什么都没有的票。

当我拿着票要参观时,售票员并不因为只有我一个参观者而冷落我,依旧那么热情,三层展厅全部灯光打开,还要给我单独讲解。我颇受感动,化解了刚才门票带来的不快。我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观看,谢绝了她的好意。我的职业是党的宣传工作,我喜欢这里的展出内容,看得也很仔细。我看到了毛泽东与当时负责党的宣传工作的博古的塑像;看到了那支极具象征意义的钢笔,看到了当年新闻工作者的写作情景。

一幅幅画面使我灵魂受到了震撼和净化。当天色将暮的时候,我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告别清凉山的归途。

责编:王慧杰

编辑:
目前,网友留言共9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09-12-13 07:17:11;  
是的,无论哪个旅游景点,都有其值得探索的奥妙,只有躬亲才能得其真.
景生先生用实际行动加以见证,谢谢!
另外,您寄来的照片,已收到5天了,想回电话却查不到号码,仅此告之.
您的拍照手艺太好了!
姓名:红华; 时间:2009-12-13 14:11:39;  
游味儿挺重的,好“游记”!!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09-12-13 16:40:54;  
好景好券好文笔,妙笔生花好游记。拜读了!学习了!
姓名:梅花三弄; 时间:2009-12-13 18:24:59;  
欣赏啦,很不错!门票、照片相得益彰,文章也写得好!这样的帖子得顶啊!不知张友是否还有“新闻纪念馆”的复品?这次我没有到那里去寻票。先谢哈!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09-12-13 22:45:42;  
张老师的门票真全啊。
特别喜欢清凉山的那几枚塑料票。
姓名:田子; 时间:2009-12-13 22:48:41;  
拜读了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09-12-14 14:30:08;  
图、文、券相互印证,相得益彰,读来犹如身临其境,此次未登清冷山,读张先生此文后,陡生遗憾!
姓名:陈明珠; 时间:2009-12-16 15:09:17;  
此行几次从清凉山路过,确没有产生登清凉山的想法,品味过您的文字,欣赏过您展示的门券和照片,学到不少的历史文化知识,倍感遗憾!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09-12-20 10:52:49;  
谢谢明珠女士的光临。在黄陵期间,您兄妹在我得病时的亲切关怀,我一直铭记在心,在这里再次感谢了!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5386862; 今日7447; 昨日7061;
本页访问量:2690301; 今日315; 昨日235; 收录总数:7316534; 今日:4868; 昨日:4350;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