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
当前位置:【其它类别】-〖其它类别〗: 我看十六展(12)异彩纷呈的门券展览(下) |
2. 个人认识: ①. 我大致分析了一下,整个参展的作品如果研究一下分类属性,大致有以下情况: a. 资料类作品: 本届展览大部分作品属于资料性作品(景、物介绍),这些作品多数都是作者讴歌介绍本人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建筑和自己熟悉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等以及花卉、植物、动物等方面的内容,此类作品素材直观,容易编排制作,是门券展集的主导力量; b. 展示类作品: 《上海建国以来部分国庆门券欣赏》、《分角门券风采》、《情怀老券》三部纯展示类作品以及《京杭大运河——诗词门券集》、《券苑奇葩》等,这一类别的作品,重在展示珍稀的早期门券、冷门券等素材,让人们开了眼界; c. 专题类作品:用门券讲故事,充分利于门券素材的图案等信息,抒发、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情节,而门券的高难度作品就在于真正专题作品的创作。在这一部分中,一部名为《国歌》的作品腾空而出,将专题门券作品的制作水平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出本次展览的高水平和高档次。该作品外观庄重,题目精绝,章节均衡,语言精炼;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场面内容波澜壮阔。整个作品构成了一部气势磅礴的中国现代历史画卷,是迄今为止同题材类型门券作品的经典力作,属精品代表,其被评为本届展览的一等奖,当之无愧。如果硬要挑一点毛病,我觉得页眉的艺术处理应该淡化一些,页脚的艺术处理可以加重一些,艺术设计要尽量符合常规的视觉感受。 我认为:以上三种类型的作品,创作思路、表现形式、编排手法等多个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是有所区别的。资料类作品侧重的是门券自身资料的详实和准确性;展示类作品侧重的是素材的珍稀程度;而专题类作品侧重的是自身内容的思想艺术性(无任何图案的早期文字类门券,是很难表达专题的主题思想的)。 另外,我发现:本届展览的所有获奖作品,多为这一类别的作品,可见,一部成功、优秀的门券作品,其关键在于选题和计划是否精准,核心在于故事讲的好不好。这一点,同样应该引起所有制作券集朋友们的高度关注! ②. 首页的重要意义。 首页亦可称之为“标题页”、“前言页”、“计划页”等,在本文中,我之所以反复多次侧重描述券集首页的创意和制作,在于其“领头羊”和“火车头”的作用,在于其看似简单但并不简单。首页的创作,成功与否在于作品标题的命名和版面的设计。实践证明,一部券集作品在素材齐备的情况下,能否编组成功,标题的命名和取舍至关重要,能够起一个响亮而切实的题目,相当于画龙点睛,顿时可以让你的作品锦上添花,这也是笔者多年的创作经验。 如:“国歌”、“ 毛泽东与武汉”、“儒相”、“红楼吟唱”、“ 万世师表—孔子”、“ 门券上的神文化”、“ 三晋彩塑”等获奖作品,基本上都是一看题目也就知道作者要表述什么内容了,可想这些作品在确立标题命名时,肯定作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确定的。 相比之下,一部名为《清泉石上流》的作品,选题和素材都不错,编排虽然原始但很工整,但我从首页中怎么也看不出作品要表现的内涵,因为它的首页仅展示了两张门券和作者简介,作品的题目还“镶”在页眉处,减弱了标题的吸引力;另外一部登记目录名称为“八一颂”的作品,反复查看其首页,怎么也看不出“八一颂”的题目来。估计是作者想用军徽等图案体现标题,而这种寓意式标题太模糊,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书写出真实的题目来更好一些:
③. 交流的必要性。 在短短的展览期间,不少作者亲临现场,虚心认真听取行家点评,学习编排制作技巧的精神和渴求提高作品水平的欲望着实可取。湖北券友郭雅各特邀笔者探讨他的作品《黄河》,我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双方都受益匪浅,相信他的作品肯定在今后会有极大提高。也有的作者听到反面意见时,有抵触情绪,这实在不可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谁也不是神仙。 我还是强调券集的作者们不要闭门造车,假若你要想提高自己作品的创作水平,就必须要走出去,多看、多学、多研究、多交流。要与券友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长此下去,组集水平必有大幅提高,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故此,笔者建议今后券展的组织者要安排一定的空间,让券友们有足够的参观、学习、讲座等券集创作经验方面的交流时间,这也是提高券集创作水平的最佳手段。 3. 几点建议: ①. 大部分作品在制作方面,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下了一定的功夫。很多作品通篇都进行了背景彩色处理,有的作品还在背景中添加了不少与作品相关的图片、风景图案等,甚至还有个别作品在整个版面上,都进行了浓眉重抹般的边框处理,这种形形色色类似广告宣传画式的美术强化处理,虽然增加了作品的展出气氛,但大部分作品处理的效果不是很好,大有喧宾夺主之嫌,建议今后慎用浓妆重彩和花哨的背景处理版面(首页除外)。确实需要,也仅可以利用电脑的背景水印处理技巧,作一些清淡的处理,切不可压众,要知道,一切艺术处理都是为了烘托主题、突出门券的角色,防止有意无意地降低了门券主角的地位。 ②. 《门券中的神文化 》作品,是由原来的A4贴片改编为A3贴片的,仍保留了原作的风格。显然是电脑高手之作,整个作品制作精美、资料丰富,很受笔者赞赏,能在高手如林的展览中获奖,应在预料之中。 需要声明,笔者自身对“神文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但深知中国神文化的博大精深。据现场一位自称终身研究神文化的“行家”评价说:这部作品中的有些资料不属于“神”文化的范畴,有“选材不精”之嫌。评价者认为“神”和“神文化”不是一回事,况且作品中介绍的许多人物并非“神”而是活生生的人,谈不上“神文化”。为此,建议每一位作者对涉及所编创专题的知识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确保专题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③. 个别作品选题太大,如《中国之最》、《中国书法》等作品,仅仅靠门券素材来表达中国之最,实在太狭窄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也是浩渺无穷的,这些标题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它们都属于多学科、多门类的题目,若真要表现,也只能选择“门券上的中国之最”或“中国书法—— 隶书”(楷书、行书、篆书等)小一点的范围来表达。 ④. 《京杭大运河诗词门券集》是一部展示类的作品,也是由原来的A4贴片改编为A3作品的,在展示大运河流域之城市风光、名胜古迹门券的同时,还引申出了很多诗词,以调节纯展示的气氛,创意很好,素材很丰富,确实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曾获取浙江省门券展览一等奖,但这次榜上无名,实在可惜。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点:a. 选题太大,想想看,京杭大运河延绵1700多公里,两岸名城景观、古塔寺庙、古桥古宅、书院会馆、园林庭院、石刻碑碣、名人遗迹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祖先为后人留下的诗篇何其巨多,这还不算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的杭州与北京。如此巨大的篇幅不是几框素材所能穷尽的超大专题之包含,更何况组委会规定展集有限的框数限制;b. 对早期等珍稀券没有明示该素材的稀少程度,参观者很难得知你所展示素材的收集难度,要知道,在黄色的海洋中,老百姓是难以区分出真金和黄铜的。同时也忽视了作品的水平高低在于其思想内容的展伸,而不仅仅是素材的珍稀度,所以在创作编排方面出现一定的欠缺;c. 另外,展品的制作方式很原始,外观效果差,好马没有配好鞍,缺乏竞争力,难以在俊集如林的展览中一比高低,有点遗憾。 ⑤. 《浙江八千年 — 浙江省博物馆80周年》作品,标题选词不当。想想看,整个中国的历史充其量可考察的也就4000 — 5000年,最新资料说炎黄历史6500年,即便是地处浙江的河姆渡文化至今最多也就7000年,那么浙江怎么会有八千年的历史呢? 另一部《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作品,作品的标题用词不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建立的《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四个类别。该作品的标题少了“双重”二字,意思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我们应注意标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还有一部《丝绸之路》作品,虽然版面编排比较整洁规范,可首页设计过于简化,内容过于简单,作为个人收藏观赏还是不错的,但作为展出就稍逊一筹了。 ⑥. 素材的处理。 门券素材的高贵程度很难称得上“珍罕”,只能用“珍稀”来表示比较恰当,如早期、冷门、大牌、稀少的门券,在展示时,应给以明示(可以借鉴集邮展品的处理手段)。因为门券作品不但要让内行人看得懂,更需要让外行人看得懂,只有大多数人能看懂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有水平的作品,这也是门券展集本身所具备的先天优势(邮集是做不到的)。遗憾的是,本届展览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在这个方面予以重视。 个别作品里的门券素材选用不妥,有的文不对题,有的偏离主题,还有“滥竽充数”的,这里不一一列举。 ⑦. 缺乏健全的评审规则。 这是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这一问题更应该引起券界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 我想:既然是竞赛展览,就应该有比较完备的竞赛要求和评审规则,凡是具备等级的作品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奖级,而且也不应该限定奖级名额,否则就会出现高水平的作品,得不到理想的奖级,甚至还有排除入围的可能。券集作者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展品,就想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就是对作者辛勤劳动成果的不尊重,长此下去,定会抹杀人们创作券集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今后门券展览水准的提高。 不同贴片数量的作品(有两框、三框、四框甚至五框、六框之分),放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怎能体现各自作品的水平,本身的不公平,更谈不上公正。同样,笔者前面提到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高低,这也是规则不完善的尴尬。 另外,既然搞竞赛,就应该公布评审组的名单,要公开透明。这次展览是在开幕式上宣布奖级的,至于各个奖项的产生过程,也是大家不得而知的。 所以,尽快完善健全评审制度,更显意义重大。 ⑧. 展览组织问题。 展览现场没有展品目录赠送(或购买),是一种组织缺陷; 展框的规格尺寸出现问题,造成展品贴片罗跌陈设,影响了作品整体的观赏美感; 另外,展览全部采用落地布展,简化了布展程序,虽然减轻了劳动强度,但落地展览形式除了降低展览的档次外,相比悬挂陈设的观赏效果相差甚远。 结束语 由于现场展板的覆膜反光强烈,即便拍照,也难以避开反光点,给后期仔细观赏和研究制作都留下不少麻烦,加上我的记忆不佳,又是走马观花,只能是对瞬间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谈一谈非常浮浅的个人看法,还未必正确,肯定挂一漏万。 综上所述,纯属个人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朋友们谅解。 2009.11.6 请浏览异《彩纷呈的门券展览》(上) 【责编:王建池】 文章内引用的内容、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编辑: |
目前,网友留言共15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09-11-12 08:37:18;
赞同陈老师的观点,受益匪浅。向您学习!
姓名:张武鸣; 时间:2009-11-12 09:44:02;
不愧是券界前辈,总结的非常全面和中肯,感谢陈老师的点评.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09-11-12 09:59:48;
看了陈老师的介绍和点评,胜似亲临现场!感谢陈老师!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09-11-12 15:43:11;
陈老师介绍全面、点评到位,恰到好处,受益匪浅。感谢陈老师的总结和点评。
姓名:陈捷; 时间:2009-11-12 16:18:37;
感谢陈明新先生对我专题(神文化)的点评。至于陈先生针对我专题的声明,我在这里也回答解释下。神文化专题我是按照“2007年6月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映像鬼神——图说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书编排的,此书的作者是宋立达,杜玉春”。里面的有些神特别是民间的神确实如陈先生所说感觉是人,我也是看完此书后才了解的。有可能民间的神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其特有的地域性已漫漫消逝,没能流传至今,以致我们在常有的思维里面难以理解。至于您说的那位自称终身研究神文化的“行家”,我在这里也不好评论,毕竟中国的各行专家甚多,因此个人的研究和成果也不尽相同。最后还是要感谢陈明新先生的精彩点评,谢谢!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09-11-12 16:25:47;
观察细致,点评到位,建议中肯,见解深刻,辛苦了!
姓名:王述育; 时间:2009-11-12 16:45:45;
学习了!谢老师!
姓名:于国琪; 时间:2009-11-12 18:17:33;
陈老师评的好,我们券界需要批评和评论的行家,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09-11-12 21:53:51;
看了陈老师的文章,被陈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是指导券友做好专题的又一力作。学习了!
姓名:太原; 时间:2009-11-12 22:36:09;
介绍全面、点评到位,恰到好处,受益匪浅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09-11-13 10:48:31;
谢谢各位门券前辈朋友们的高抬,我自幼有收藏兴趣,但都不成气候,仅仅是爱好而已,其中尤其忠爱集邮。尽管手中也有千余张门券,但也是收藏欣赏而已。真正涉足门券活动还是近几年的事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券界新兵,一个小学生,一切都需要向你们学习,你们才是真正的券界老兵,是老师。我愿意和朋友们一起为宣传发展祖国的门券事业贡献一点微薄之力,也欢迎朋友们多与我和网站联系,多关注门券收藏研究网的建设。让我们共同将网站办成朋友们相互学习、相互展示、相互研究、相互交流的理想平台,进一步说,就是券友们的家。
再次感谢朋友们!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09-11-13 11:30:40;
赞同陈老师全面、中肯的点评,受益匪浅。学习了!
姓名:《门票研究》报; 时间:2009-11-13 15:36:02;
这样的研究文章越多越好,真知灼见啊,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09-11-13 22:23:07;
点评图文同在,经典的点评,辛苦了。第十六届全国门券展的再现。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09-11-14 17:07:17;
此次,我虽然没有机会参展,但在陈先生的妙文中欣赏了展况;陈先生的点评,真知灼见,合情合理,对我们今后制作展集,指出了新路。谢谢你的指导,下次我也准备试作新集参加全国展览,请师友们可得提前通知哟!
|
写下感言: |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
整站访问量:38525330;
今日66880;
昨日98298; 本页访问量:2722411; 今日201; 昨日356; 收录总数:8081200; 今日:5454; 昨日:8692; |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