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券集园地】-〖券集展示〗: 雁塔情怀

雁塔情怀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09-10-01 查看次数:766; 复制本文地址
保定市:陈明新

引  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父亲是一名邮电干部,调动频繁,我一出生就随父亲“走南闯北”。1958年我快8岁时,父亲从北京调到西安,于是我家也从北京搬到了西安,一呆就是五年。父亲工作的单位在西安南郊,所有我家离大雁塔不算远,所以我小的时候玩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大雁塔。在西安的五年,也是我从童年转入少年的五年,在雁塔区的八里村小学我读完了小学课程,离开这里时刚刚步入初中,1963年我们又随父亲举家搬到河北。难能可贵的是25年后的1988年我又到临潼陆军疗养院休养了45天,睹物兴情,真是和西安难舍难离,真有第二故乡怀土之感。

在西安生活的五年,尤其是大雁塔,在我的心目中,在我人生步履中留下了刻苦铭心的印象,儿时的生活情节至今难以忘怀。现在这里还有我小学时的同学易晓山、何士明等,我的老师李海林先生,由于种种原因,早已与他们失去联系。在此,有知情者也帮助问个好,祝他们一生平安。

今天,正值祖国60周年华诞大喜之日,又逢己丑年中秋佳节期间,都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确,在中秋节里我思念亲人和朋友,思念老师和同窗,思念过去的迷人时光,这是人之常情。在这难忘的节日里,我将这部作品展现给大家,献给每一个热爱门券的朋友,衷心祝大家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 后 语

为了再一次配合二个多月前发表的《门券展品的电脑实用制作技巧》系列文稿的实践和纵深探讨,在王建池和蔡宝呈二位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我将多种式样的大雁塔门券,利用电脑处理编组了一部小专题作品,也可以算作网络(兼容常规)展品。

这部作品还是属于探索性展品。根据取材较多的实际情况,故采用A3大贴片,通篇只编排9片(3×3,一框),算是一个小专题作品。其中7片说大雁塔,在叙事中集中展示了大雁塔多个时期使用过的门券,尽管不算太齐全,也算是大雁塔门券的一个集体展示。加上两片小插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说是门券搭台,文字唱戏。编排中试用了多种张扬和表现手段,供朋友们在学习电脑制作技巧时参考运用,具体说明如下:

1.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通过门券等素材体现我对古城西安的情感,从而再现童年的生活片段。同时也穿插了一些景点介绍、历史典故之类的辅助资历,自我感觉故事讲得还是不算太理想,深度不够。另外文字和门券的对应个别地方不是特别理想,这是自己手中素材欠缺,需要今后改进的地方。

2. 贴片设计了简单的眉页和象征性意义页脚(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古城墙和大雁塔),以强化对主题的烘托,美化了外观整体形象。对单个或组合的素材衬底进行了实心框、空心框和混合框的对比运用,可能显得有些杂乱,但这还是一种对门券展品编排形式的探索。

 3. 整体编排彰显门券素材,众多的门券排列起来,可能显得版面拥挤或杂乱一些。但是我想,门券展品不能总是一种“清新淡雅,版面空旷”的老面孔也应该有“疏密有致、资料翔实”的新面孔的一种探究。在大自然中有百花争艳的景观,在门券展品中也应该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法,“万紫千红才是春”吗。本来贴片面积就不大,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贴片的有效空间,多放一些素材,多提供一些素材上的知识,这应该是好事。

至于一张贴片上放置多少枚门券较合适,向来说法不一,有人坚持“宁少勿多”,有人要求“版面饱满”(集邮展览的贴片就要求饱满,充实,反对空旷,杜绝浪费有效空间);有人说“文字不能多”,有人认为“要有一定的文字数量”等等,意见不一,各有己见。版面空旷显得单薄,版面拥挤又显得杂乱。笔者认为,要根据展品的主题要求和门券素材的图案等等具体情况来通盘考虑置放素材的多少,或多或少各有优劣,有规律的门券有时密排反而耐看,必要的文字不能少,画蛇添足的文字不要上,总之不要墨守成规,也不要千篇一律走一个模式,应有创新意识。

本作品主要是想尽可能多地展示大雁塔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组券,所以采取较密置的排列方式,另外故事语言和引申文字也相对较多一些。

4. 对重点素材予以衬红框处理,以期引起观赏者的注意。强调一下,本作品只是对一种处理形式的探讨,在这里并不意味着被圈素材非常珍罕。

当然,在实践中如确实属于珍罕、特殊意义的素材(如:材质、形状、早期、稀少等)或者易引起误解的非门券类素材,在编排中应作必要的明示或说明。圈红框只是处理手法之一。

5. 再一次试验背景色的运用。充分利用了电脑技术将整个背景处理为渐变浅天蓝色,叙事文字用天蓝色,解释文字用深蓝色,以示区分;素材衬底或边框选取浅灰色。渐变浅天蓝和浅灰色都可以体现出一种遥远的、朦胧的时间和空间感觉,为之可以起到烘托主题的效果。这也是网络作品的优势,在日常贴片的制作处理中,较难实现这一功能(除非彩色打印)。

6. 为了尽可能地保持真实性,除了对图片进行了电脑处理,所有门券素材基本保留原样和原规格尺寸。

7. 另外在作品中也对旅游景点门券的价格增速太高作了一个简单对比,动辄上百元的景点门券,比比皆是,工薪层玩不起了。门券藏友们如果再想收藏一张全品相门券,将会变得越来越难了;作品还对重点古迹和现代化建筑的环境和谐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疑问,不一定正确。这种另类小段文稿的插入,是为了增强券集作品表现内容和形式,我想:人们观看一部作品,不仅仅是在听故事、赏门券,还能得到另外的启发,岂不更好。这也算是一种有益的探讨。

8. 整部作品由42张门券和15张非门券素材(图片、照片、邮票小样)组成,可以看出大贴片的优势,如有非门券素材不超过总数量30%的规定,则是符合要求的。

设想若能实现大雁塔各个时期门券的集大成者,在此来个大展示,那这部复合型作品的水准和档次将会极大提高,更能体现出门券展览的原本意图。这种想象恐怕只要西安的券友们才有可能实现?

鉴于本作品中许多新的编组形式和意图,特作以上解释,希望朋友们多加指点探讨,也愿意听到裹贬呼声。总之,展品做出来了,只要能够对朋友们提高自己的门券展集制作有所启发和提高,我就满足了。

                                             2009.9.28.

【责编:王建池】

编辑:
目前,网友留言共8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09-10-01 07:52:33;  
精品之作,老师的作品就是不一样,需要我认真欣赏、慢慢学习。
我的感觉个别贴片版面有些拥挤,门券排列显得有点乱。班门弄斧了...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09-10-01 08:09:37;  
陈老师的首部门券专题横空出世,令人耳目一新。启示之一:贴片上的文字多与寡,时常困惑着我,现在看了陈老师的作品,明白了许多;启示之二:贴片上的票品多与寡,众说纷纭,陈老师的探索给我了一个样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09-10-01 17:49:48;  
陈先生以券说事,回忆儿时,评论古今,从大雁塔的变化,提出了许多哲理性的东西,很值得人们沉思;况制作精美,编排适当,其编后语不失为又一新教材,供大家学习参考,谢谢了!
姓名:邓志忠; 时间:2009-10-01 18:10:12;  
欣赏了
姓名:山西,晋中; 时间:2009-10-01 20:35:12;  
美好回忆,大雁塔去过2次 小雁塔去过1次
想给别人交换1张小雁塔门券
姓名:名胜古迹; 时间:2009-10-01 22:44:30;  
作为西安人有一种亲切感
姓名:尹淑敏; 时间:2010-01-05 13:10:38;  
西安大雁塔是我们中国的十大名塔之一。
姓名:陈明珠; 时间:2010-01-10 22:12:01;  
今天偶然看到这篇文章,非常激动,从幼小年龄就有心计,到60岁时还能够提供儿时的门券及票证,这么多有关大雁塔的知识内容令人赞叹,看后感到自愧不如,任何知识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人生的记录也是历史的展现,佩服。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3831333; 今日17265; 昨日15449;
本页访问量:2658080; 今日349; 昨日321; 收录总数:6914172; 今日:4174; 昨日:3464;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