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其它类别】-〖其它类别〗: 我国卫星通信发展的重要见证

我国卫星通信发展的重要见证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反映建国60年通信事业发展的券品鉴赏
显示日期:2009-09-05 查看次数:565; 复制本文地址
北京:陈祥明

 建国60年来,我国卫星通信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在我们已拥有强大的卫星通信的地面系统,构成覆盖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卫星通信网络。人们不出家门就能在电视上看到世界各国的实况转播。还可以通过固定电话和手机,与五大洲通话、传播图像和各种信息。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中国邮政集团发行一套《祖国万岁》邮资明信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共汇集了从1949年至2009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中燐选出60幅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展示建国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其中“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这一明信片画面,突出了卫星通信的内容,邮品的右下側展示了宏伟的卫星地面站建筑,左上側则展示为周围有多颗卫星旋转的蔚兰色的地球。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电信“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网络体系,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位在北京市学院路的中国电信博物馆里,也将卫星通信项目重点展示在“未来通信厅”内,展厅内有卫星地面站的建筑模型,有介绍卫星通信发展过程和运行程序的电视录相片,还有卫星通信在各个领域使用的实物。观众参观后对建国后我国卫星通信事业发展有一个形象的概括的印象。博物馆目前也是使用的邮政有资明信片门券,分10元券、5元券两种。票的图案完全相同,都是清末磁式电话机和博物馆的外景,只是票的背景颜色有所区別。这些实物和券品,都见证了我国卫星通信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我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工作关系与卫星通信事业有一些接触,也亲自见证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过程。人们回顾我国卫星地面站建造历史时,常常会谈到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的事。1972年1月,尼克松访华前夕,当时担任美国安全事务副助理的黑格一行,就安排尼克松访问期间的电视转播、隨行记者发送图片电讯等问题,与我方进行商谈。当时我们还没有通信卫星,也没有卫星地面站。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中美双方商定,在美国总统访华期间,我国租用 美国的一颗通讯卫星 ,在首都机场附近搭建临时卫星地面站设备。中方支付租用费。在租用期间卫星及地面站的所有权属于中国。中方向美方收取使用费。这样使美国人民及世界各国都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尼克松访华的全部过程。此后不久,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卫星接收设备,建造我国自已的卫星地面站。开始利用太平洋、印度洋上空的通信卫星,开展了我国卫星通信的业务。1984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通信卫星,从此开启了用自己的卫星进行通信的历史。90年代之后,我国又建造多个大型卫星地面站,并形成了覆盖世界各国的通信网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政治局委员、总参谋长杨得志以及副总长张震、徐信等领导,到北京卫星地面站视察,当时我作为工作人员也隨同一起参观。当时总参领导 在直径30多米的接受微波天线的“大锅”前,看到这个现代化科技成果后,都非常兴奋。我至今还保存一张在视察期间的珍贵照片。从画面上来看,站在中间杨总长听取地面站的介绍后露出了喜悦的笑脸。我的位置在照片最右端。当时我们都是戴的红五星帽徽,穿的是红领章军服。照片真实记录了我国卫星通信历史的一页。
    为了展示建国60周年来的辉煌成果,我将此幅历史照片及有关卫星通信的券品,传至网上,供券友们鉴赏。

 中国电信博物馆

电信博物馆门券(10元券)

电信博物馆门券(5元券)

电信邮资明信片

电信博物馆展示的卫星地面站模型

卫星通信示意图

杨得志总参谋长视察卫星地面站照片(右一为本文作者陈祥明)

 

                     责编:王建


 

 

 

编辑:
目前,网友留言共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3715605; 今日20447; 昨日28040;
本页访问量:2656174; 今日173; 昨日344; 收录总数:6891302; 今日:3036; 昨日:5439;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