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说景赏券〗: 心灵的感悟(47)向过去的时光行注目礼

心灵的感悟(47)向过去的时光行注目礼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7-09-16 查看次数:283; 复制本文地址
方文洲

图片总大小:695KB;最小图片:144KB;最大图片:302KB;


                                             

向过去的时光行注目礼

曾经,每个城镇都有着自己的标记,我们可以凭借石库门辨别上海,以四合院辨识北京,以窑洞辨认陕北,……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居住城镇的面貌开始变得模糊?满眼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里,我们渐渐迷失了自已,迷失了往昔方向,迷失了城镇个性。所有的城镇如此雷同的冷硬。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会对那些从前完全不复记忆?

二天前,和几位同趣的朋友去南京高淳区寻找那些尚存从前的气息,走近百年老街,探访沉默的老村,叩问历经数百年被大树遮天蔽日,掩映在翠绿中斑驳的旧宅和廊檐,让我们看到的是彷如离尘美宅,汉砖的绘画、雕刻的门扇。同去的朋友们除了拍照和绘图,都在议论着,这些老建筑其实都有话语权的,已经被封闭很久,失去了发音,在这些失音老建筑背后,那些来自建造者的精神,力量,智慧,却是满满的音量。她告诉每位来访者,城市也好,乡镇也罢。地域的特征性一旦丢失,那也就丧失文化,丧失了时间的感知。

        当我们步入高淳的老街,就如进入了民俗博物馆,独特的人文建筑迎面扑来:吴氏宗祠,楼宇雄伟。雕刻展示馆,是祖先文化的积淀。杨厅,更彰显明清生活起居情景。关王庙,让我们遥想到昔日的祭祀。老茶馆,用乾隆古井水泡沏高淳绿茶让我们一行探访者有了回味无穷,再听上一折古戏,我们真的回到了明清时代。

        探访,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对每个热爱文化的人来说,正如你在最末了思绪中,转身,驻足,逗留,回眸。向过去的时光行上注目礼。让更多的历史文明留存在城镇。

 

                                     

                               二0一七年八月三十一日随笔

                                                                                                                          于翠屏山房

 


编辑:崔艳红
目前,网友留言共20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7-09-16 00:10:04;  
欣赏了!在城里看不到有味道的老东西 还可以去乡下看。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7-09-16 01:56:47;  
多情的文章把我们带到了古巷中、祠堂前、屋檐下、茶桌旁。谢谢方老师!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17-09-16 05:59:54;  
好美的文字!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17-09-16 06:05:39;  
古香古色,现在成了特色,成就文化底蕴,必须加以传承和保护。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7-09-16 06:31:54;  
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如何交相辉映,是个大课题!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7-09-16 07:33:32;  
好文采,拜读,谢谢!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7-09-16 08:12:53;  
记忆是美好的,现实是无情的,现代社会发展是突飞猛进,走进博物馆那里还有着过去。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7-09-16 08:21:19;  
拜读,谢谢!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7-09-16 09:02:25;  
拜读了,谢谢!
姓名:陈捷; 时间:2017-09-16 09:03:31;  
欣赏了,谢谢!!
姓名:常永林; 时间:2017-09-16 09:08:32;  
好文采,拜读,谢谢!
姓名:杨如渊; 时间:2017-09-16 11:51:38;  
拜读了,欣赏了,谢谢方老师!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7-09-16 13:14:27;  
古街老巷,远去的时光。拜读学习了!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7-09-16 14:10:01;  
逝去的时光,永远的记忆!
姓名:钟杰; 时间:2017-09-16 15:01:16;  
方老师是善于思考的人,让我敬佩,今之所思,阐述独特的建筑,标志性的建筑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读此文,
看到过去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对比,让我看重的是历史文化,独特的见解,回味无穷。谢谢方老师的美文。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7-09-16 20:18:44;  
欣赏了,谢谢方老师。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7-09-16 21:06:38;  
如果只知拆、拆、拆,那么古街老巷就不会在下一代有什么记忆了。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7-09-17 13:58:44;  
好文 拜读。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17-09-18 11:08:18;  
欣赏了,好文。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7-09-26 06:53:42;  
留给过去的记忆只能在老照片中寻觅,“破四旧”毁掉一批,现在城市建设拆掉一批,留下的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51271796; 今日11135; 昨日61190;
本页访问量:2774008; 今日8; 昨日228; 收录总数:11311434; 今日:3529; 昨日:22056;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