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2017年全国第十一届理论研讨会征文(30)

2017年全国第十一届理论研讨会征文(30)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7-06-30 查看次数:372; 复制本文地址
冯纪肃

用全品券做专题展集的思考
 四川  冯纪肃 

在制作专题时,有实力的券友往往会采用全品券。作出的专题有气势,券面干净、整洁、划一,为专题增色不少。我听说全国性的和部分省级竞赛性门券展览,把全品券的多少定为评比优秀作品的主要标准之一,一部专题的全品券多,打分就高,这在无形中抬高了准入门坎。作为多数集券者,特别是入门不久的集券新手,受此影响,深感实力不济,手头无全品票源,收集、交换、购买全品券费神、费力、费金錢,想制作专题参展,一些具备了多种编辑优秀作品实力的券友,却因为评选规则上的这种显而易见的偏颇,因此望而却步。

我认为评判一个专题展品是否优秀,不该只看它是否使用了很多全品券。首先,专题立意要高洁正确,主题思想要鲜明先进,整部作品应有思想性、教化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让人看后视野开阔,精神大振,对升华人生价值和健康生活情趣都有裨益。这些精神层面的优秀传统,是任何全品门券都不可比拟、不能替代的。哪怕全是由全品门券组成的专题,如果不能在选题上创新,不能在参观后令人振奋,都不能说是真正的优秀作品。
    我认为一般参展,选券可用非全品券,只要是选券对题,轮廓清晰、券面干净、无明显折皺等缺陷都可使用。所用门券及文字说明要切入主题,文字说明力求言简意骸,尽量用券来表达专题所要表达的意境。当然,对于参加高级别券展的专题,作者要尽量使用全品券和稀少门券,特别是制作研究性的专题展品,缺失了存根或副券上的相关信息,没有这些信息作为证据,主题研究的脉络就不清晰,同时又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在这个问题上,新集友一定要回避这类短项,专门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自已长处的专题,精心制作,敢于走上更高的展览平台,为弘扬门券收藏文化极尽绵薄之力。
    使用过的门券能保存下来,实际上是我们从旅游者成为门券收藏者的一种美好的旅游记忆,进而又成为专题的创作者,应该不会忘记曾经的游览履历和对祖国山河的那份深情。希望广大的券友们积极参与门券专题的制作,不要拘泥于全品券与非全品券的烦恼中去,影响你寄情专题,歌咏美好人生的积极性。
    我始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使用过的门券更有价值。集邮活动的衰落除了现代通讯方式的改变、天量的印量、面值的虚高外,就是摒弃信销票,过度追捧全新票,使集邮活动演变成了商业行为,变成一种贵族"收藏。大众收藏一旦失去百姓支持,就会丧失收藏活力,泯灭收藏信心,衰落是必然的,这样的教训值得券界记取 。
    制作专题要全品券的利弊,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究。有一次,我去文印店印专题集,不经意间和文印店老板切磋全品券的概念和作用,他笑了笑,不加思索地告诉我:"这很简单,我把门票用激光打印直接给你打印在贴片上,以免你再一张一张去贴……"我一听此话,心生反感,却又哈哈大笑起来,老板还以为他的创新博取了我的赞赏。其实,他哪里知道,我费心费力收集的门券,哪怕是无附券,打过孔的、截过角的,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我以我的辛勤劳动做成专题作品,享受自娱自乐和制作的过程,而不是"巧取"来获得成果的。
    听说网上展示曾有如此做法?我想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手段,这样做专题就可从网上搜到所需的门券,不仅都是全品券,而且版面还整齐美观。遗憾的是看得见,摸不到,难辩真假。所以,我还是喜欢参观现场的门券展,喜欢嗅嗅门券特有的醇藏气味,更喜欢和制作专题的作者一起,交流和分享难以言喻的收藏快乐。

 


编辑:陈捷
目前,网友留言共28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7-06-30 01:39:43;  
欣赏了!我个人认为 在家关上门 一个人玩门票 自娱自乐 那全品非全品无伤大雅 自己喜欢就好。但如果要拿出去展览去“亮相”,那绝对是全品的好看(从欣赏的角度也是如此)。
姓名:杨帆; 时间:2017-06-30 03:57:16;  
赞同作者观点。话说得实在。
使用过的,被撕角的,缺少副券的那些门票,往往都有着旅游的生动故事,从感情上讲,更亲切。
至于陈旧的,古老的,更具有历史的沧桑感。
春天的鲜花,秋天的落叶,各有其美。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17-06-30 04:28:40;  
玩门券是为了高兴与快乐!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17-06-30 06:19:24;  
门券收藏的根基在于大众,树在大失去根基也会枯萎。我认为券展有非全品或珍稀残票的点缀,能得到众人认可,更耐看,更精美。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7-06-30 06:57:55;  
大的展览,要求门券全品、珍稀是应该的;一般参展,可用非全品券。赞同作者的观点。
姓名:刘振林; 时间:2017-06-30 07:00:13;  
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曲高必然和寡,既然是大众收藏,首先要大众化,不要让人望尘莫及,望而却步!高端的表现也不应只表现在完整性和珍罕性方面,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也同样重要!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17-06-30 07:46:35;  
同意二楼的观点。
姓名:郑航宇; 时间:2017-06-30 08:07:55;  
早期的门券,全品的非常稀少。全品的当然好,哪里去找。同意和赞同作者的观点。普通的最好,接地气。自娱自乐,最健康。
姓名:伍勇; 时间:2017-06-30 08:09:30;  
好与不好都在自己心里!
姓名:方文洲; 时间:2017-06-30 08:09:45;  
完全同意上述朋友观点,各人有志,玩什么都是找乐趣。通过收藏门票,了解人文社会,了解历史知识,了解风土人情,何乐而不为。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7-06-30 08:32:42;  
做专题有全品券当然好,没有也行。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7-06-30 09:00:20;  
最后一段话说得好!!!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7-06-30 09:01:38;  
普及和提高是辩证的统一,应该兼顾,作为高等级的展览,具有示范引导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标准也应该高一些。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7-06-30 09:05:22;  
全品票当然好,但全品票的收集却是不易,看具体情况吧。
姓名:王述育; 时间:2017-06-30 09:11:57;  
学习!谢谢!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7-06-30 09:55:11;  
同意作者观点,否则"重在参与"也设门槛了。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7-06-30 11:03:15;  
同意作者观点与以上老师评论!
我认为:一部好的券集,不能单方面强调全品或次品,而在于其构思、立意、文字、编排、用券、切题等诸多方面;我曾在以前撰文中说过一个很好的比喻:精湛的㕑师用青菜萝卜豆腐做出的菜肴,比一般人的鸡鸭鱼肉更加美味!
珍稀全品票的堆集,只能说明制作者的收藏富有,并不能显示其券识与创作的文学水平。视觉的享受,远不如观展后的借鉴、思考与学习!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7-06-30 12:21:14;  
展览有评分标准,从各个方面考虑的。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7-06-30 14:16:13;  
新入门的收藏者票品大都非全品,但展览因票品问题而拒之门外,影响制作门票专集积极性。冯老师的观点定会获得赞许和支持。
姓名:钟杰; 时间:2017-06-30 14:31:38;  
欣赏学习了,谢谢!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17-06-30 14:33:24;  
毋容置疑,全品券的观感是最好的,但作为收藏人,断不能厚此薄彼……
做展集同意彭老师的观点,在于构思、立意、文字、编排、用券、切题等,视觉的享受是一时,事后的思考与学习是永远……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7-06-30 15:53:00;  
拜读学习了,谢谢!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7-06-30 16:05:42;  
在我的概念中,并不存在一定要全品票才可参展。当然,手头有全品的,那就力求完美。
姓名:朱龙淮; 时间:2017-06-30 17:08:26;  
拜读了,欣赏了,谢谢!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7-06-30 19:10:48;  
同意作者的观点,同意彭安荣老师的评论!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7-07-01 22:25:10;  
用非全品券逐步换成全品券,可不断提高自己的藏品档次。参展由自己的藏品质量决定。
姓名:杨如渊; 时间:2017-07-02 22:22:57;  
学习了冯纪肃老师的一文,谢谢!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17-07-03 10:05:27;  
学习了,谢谢。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51305707; 今日44998; 昨日61190;
本页访问量:2774087; 今日87; 昨日228; 收录总数:11327015; 今日:19098; 昨日:22056;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