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
![]() | ![]()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券海拾贝〗: 研券杂想录——走进郧西之旅游心得体会 |
走进郧西之旅游 郧西,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特别偏远又贫穷又神秘的地方,此去一看,虽说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观光,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 郧西县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西北部,鄂陕交界,鄂西北边塞顶点,南临汉江,北依秦岭,西南接川陕边境的大巴山脉,因地处郧县西而得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史称“依山带江。”地处鄂西北山地,属秦岭东段。除东部天河沿岸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盆地外,大部分海拔在700~1200米,西北部的湖北大梁(金盆梁),海拔1832米,为县境最高峰。汉江流经南部边境,有天河、金钱河、仙河等支流自北向南注入汉江。 全县下辖9个镇、6个乡和1个民族乡。版图总面积3509.6平方公里,人口51万。版图呈犄角态势楔入陕西省,历来有秦之咽喉,楚之门户之称。 沿顺时针方向,郧西县西南部与陕西省安康市的白河县、旬阳县接壤;西北部与陕西省商洛市的镇安县、山阳县相邻;东北部与陕西省商洛市的商南县交界;东南部与同处湖北省十堰市辖下的郧县为邻。 我们一行十人,8月23日下午1.30分从武汉出发,到达郧西县城已经是晚上20.30分,全程531公里行程,历经7小时,晚上下榻县城最好的酒店——天河国际大酒店。 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眼,一边看电视一边对自己提一个问题,什么叫旅游?回到家中,在网上一搜索,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什么叫旅游?有诸多解释。 解释1:旅游就是在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看看或者体会下,之后在回到自己活腻的地方来。 解释2:旅游是指人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经济能力到其他地方进行吃住行游购娱的活动。 解释3: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解释4:凡是自已一人去的,都叫出差;凡是携夫人同往的,都叫旅游。 而我对旅游的理解,是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旅途和游览的过程中,放松和放飞自己的心愫,发泄积压在心中的烦闷和苦恼,花钱换来异样的快乐和幸福,或是花钱去吃苦受累,遭罪自己,最后还要说——快活! 有人喜欢独自出行,也叫旅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怕寂寞,不怕孤独,在自由的王国里独自享受自由的空气。 有人喜欢结伴而行,也叫旅游。或是夫人,或是孩子,或是父母,或是兄妹,或是朋友,或是同事,或是闺密,或是知己,一路同行,相互照顾,相互调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有人喜欢聚众而行,也叫旅游。一大群人,呼呼啦啦,叽叽喳喳,热闹非凡。上说天文,下侃地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闹的人仰马翻,笑声不绝。 旅游,旅游,人们除了享受祖国山河的美丽风景,就是享受一下旅途中欢快的过程,或让人疯狂、或让人痴迷、或让人陶醉,归纳就是一个字——乐! 观光郧西上津古镇 没有到过的旅游景点,对每一位游客来说,都有一种陌生和神秘感,当身临其境的时候,揭开它的面纱,是惊叹和平淡,都已经不重要了,好也罢坏也罢,只要心情好,心情愉悦,什么样的感觉都是美好的。 郧西上津古镇,并非是我们想象的小桥流水、风光旖旎的江南小镇,只是那古老的城墙,在经过维修之后,依旧保留着岁月的遗迹。我们一行人,从城墙的南门而入,漫步狭窄的街道,领略湖北境内最西边的小镇——上津古镇。 鄂西北大山深处的上津小镇,在唐朝中叶的很长一段时期,竟然成为整个王朝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命系“国脉”,朝廷专设上津转运使,这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颇不可思议。 今天的上津,是湖北郧西县城以西66公里的一个边远小镇。这里两省交界,到两边都很远,北上西安四百公里,南下武汉七百公里。大约正因为偏远,得以保存湖北省目前最完好的一座古县城,应该也是整个汉江流域至今保留完好的唯一古县城。 上津置县,早于该县目前的政治经济中心郧西县城千百年。废的早,却能留,倒也符合某种规律。上津古城目前一般认为主要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遗迹,清嘉庆七年复修,199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城系不规划正方形砖石城,南北长306米,东西宽261.15米,城墙周长1236.6米,墙体上窄下宽成梯形,平均高6.8米,设有五门(东门、西门、小西门、南门和北门)。城墙四周有护城河,宽3.5米,深6米,现被淤泥填平,但迹痕可辩。城中轴线距西城墙60米处有一南北向主街道。长287.8米,宽3.1米,目前,城中街道和建筑布局大部分仍能看出当年的样貌……说是保存完好,也是让人忧虑,当地贤达在一份保护建议中总结道:由于古城年久失修,受人为及自然因素的破坏比较严重。一是城门墙体大面积龟裂,南门裂缝达三寸多宽,砖体侵蚀剥落,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二是城楼全毁,墙恒四周城墙垛仅存东南处11个;三是城内墙坍塌800米;四是护城河被污泥填平……不管怎样,今天还能看到这些,也是一件幸事。 直观看来,上津往日的辉煌应该是源于旁边的金钱河。——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先辈们的沟通依靠天然江河最为便捷省时省力。“津”,渡口之意,上津的意思大抵就是汉江大支流金钱河逆流而上的最上一个渡口。无法考证上津何时成了一个大渡口,可以让人联想的是,几百万年前,从这里往南100余公里,有湖北郧县青曲古猿人;往北200公里,有陕西蓝天古猿人。这些都太遥远了。远到说起来显得有点不着边际。遗憾的是,应该能够实证的上津建制的年代,现在也是一桩谜案,就上津何时建县而言,至今就有不下五种说法:一曰商,二曰晋,三曰三国魏,四曰南北朝南朝的梁,五曰北朝西魏等等。不管是那种能够说法,上津成为一个县城,也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应该叫平阳县,其后历经兴晋县、长利县、北上洛郡、南洛州、上津县、上津郡等等,历代或因战火或为政治,上津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置州……要搞清其中的种种周折,目前在我看来,已经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不算长的历史,已经留下太多玄机。翻看不多的史料,令人恍然,这个鄂西北大山深处的僻远之地,何以在历史上这般复杂?辉煌与失落,光荣与梦想,繁华与凋零,偶然还是必然?背后真的存在某种规律吗? 首先还是这条金钱河,冲出秦岭在陕西漫川关拐了个弯流入湖北到上津,顺流而下可达汉口,奔湖广、江浙,通达南方;逆流而上,可进长安,入北方,奔西域,名副其实的曾经的咽喉之地,名副其实的曾经的水上交通要道。当年金钱河上往来穿梭的船儿马帮为上津带来了富裕,驮来了繁荣也带来了刀光剑影战争硝烟,灭城之灾也一次次降临,城池屡毁屡建。比如,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部将王彦收复上津。次年,金兀术求和,划金钱河上游鹘岭关为两国分界线。绍兴十三年(1161年),金方撕毁协约重侵上津,宋将任天锡又领兵再次收复上津。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4年),元将阿木领兵20万两次侵上津,攻襄阳,沿途俘获汉民五万送北方作奴隶,上津遭害惊人,人口大减,降县为上津镇。再如,明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驻上津,明王朝特令襄阳督师杨嗣昌起用部将熊文灿,从襄阳出发争夺上津,爆发恶战。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重驻上津后,再攻郧西,重围郧阳,迫使明总兵黄得功投降农军,使农军扩大为10万,挺进襄阳,击几杨嗣昌,因熊文灿围剿不力,被朝庭斩首。终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津县并入郧西,成为郧西县辖的一个小镇。 走出上津古镇的北门,在我们的眼帘和相机里留下了这个小镇的图景,毕竟它是一个偏远的小镇,完全不同于湖北省内的襄阳古城和荆州古城那么现代和繁华。小镇里一条碎石街道,贯通南北,街道两旁的房屋有土坯、泥砖、灰瓦组成的较多,人流稀少,依旧显得贫困。 跨境进入陕西漫川关古镇 走出北门,离开了上津古镇,上了旅游车。坐在车上,眯上双眼,古镇的街道和房屋仍旧在脑海里闪现,说是对古镇有什么留念,当然不是,因为这个古镇在我所看到的许多古镇中没有什么特色,什么太多沉淀的文化气息,除了古老的城墙,完全看不出古老的风貌以及特殊的建筑风格。它平淡,平淡的让人没有回味的感觉。但就是这样的古朴,却在平淡中显示出了异样的感叹,它很寂静、很简朴、整个街面也很简洁,似乎家家不象城里那样关门闭户,铁门铁窗,防贼防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很悠闲自在,看到我们这群从省城来的武汉人,一种亲切友好的眼光注视着我们,并很热情的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房屋,问什么回答什么,丝毫不设防,或许,这是我观光了上津古镇后最最深刻的印记。 别了上津古镇,有人提议去漫川关古镇。大家一合计,时间还早,漫川关古镇与上津古镇搭界,车子转了个弯,跨过了湖北境地,直接向陕西的漫川关古镇驶去。…… 旅游旅游,旅行在途中,游览在景点。喜欢旅游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有兴致,要有情趣。有兴致才能提神,才能有劲头,才能在感觉疲惫中享受到无穷的欢快;有情趣就会有动力,虽然旅途中山高路遥,也会兴致勃勃,勇往直前。不经风雨,哪见彩虹?不临险境,哪见绝景? 旅游车在群山峻岭中盘旋,一会眼前是一片清澈的平湖,一会又是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一会眼帘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一会又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使我们这群在城市里呆久了、呆腻了、呆厌了人们,在融入大自然、大山里的片刻,充满了欢乐和喜悦,这或许就是旅游的最好写照。 不知不觉中,车子开进了陕西的漫川关古镇。 漫川关古镇,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东南,距县城95Km。该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至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碑今还尚在;南宋时,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镇域面积104平方公里,总人口 13956人。药材资源丰富,形成了以薯芋为主,其它中药材品种合理配置的中药材产业带,种植面积达2.15万亩。域内名胜古迹众多。清光绪十二年修建的骡帮会馆,为四水归堂式清代砖木建筑,建筑工艺别具一格,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代曾发生过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漫川关战役。 漫川关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至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碑今还尚在;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33年)置漫川县,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并入丰阳,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5年)设巡检司,清为里,民国为镇。南宋时,这里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当时兴建的船帮会馆、湖北会馆、武昌会馆、骡帮会馆,武圣宫等建筑物今被列为保护文物。 历史上漫川关就以地貌广阔,水域宽衍而得名。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官府都在漫川关设关置戌,素有秦楚咽喉之称。漫川关水旱码头通往各地,商务繁荣,人口稠密,"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北通秦晋,南联吴楚","朝秦暮楚"的典故源于此地。 漫川关镇古称丰阳关、丰阳川,又称蛮子国。据《山阳县志》载,西晋泰始二年(266)设丰阳县,县治就设在丰阳川。东晋前秦曾于丰阳川置荆州,据郑樵《通志》载:“前秦苻坚皇始年间(351——354),苻融遣苻菁掠上洛,于丰阳川立荆州,以引南金奇货弓竿漆蜡,通关市,来远商,国用充足而异贿盈积”。由此可见,当日的漫川关相当于今天改革开放的一个经济特区。
文章内引用的内容、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 |
目前,网友留言共23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 ![]()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7-03-08 00:55:39;
欣赏了!没去过 不熟悉!
![]()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7-03-08 03:01:34;
拜读学习了,谢谢!
![]()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7-03-08 05:42:43;
地域知识与旅游心得有机结合。学习了。谢谢!
![]()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7-03-08 06:52:14;
上了一堂旅游心得和历史课,受益!
![]()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7-03-08 07:04:36;
在偏远古镇体味历史,也是一种旅游体验。
![]()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7-03-08 07:19:54;
拜读了,谢谢!!
![]()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7-03-08 07:37:15;
拜读。
![]() 姓名:伍勇; 时间:2017-03-08 07:43:57;
欣赏了,谢谢!
![]()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17-03-08 08:42:53;
谢谢详细介绍上津古镇。
![]()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7-03-08 08:47:17;
谈古论今,纵横时空,写得富有才气!
![]()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7-03-08 08:50:01;
好游记学习了,谢谢!
![]() 姓名:杨如渊; 时间:2017-03-08 09:56:03;
拜读了周建刚老师的郧西游记,谢谢!
![]()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7-03-08 10:48:41;
对旅游的感悟很深刻!
![]()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7-03-08 10:56:28;
十个人结伴来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地方,走过后,林林总总感悟颇深。
![]()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17-03-08 13:12:21;
拜读了……
![]() 姓名:陈捷; 时间:2017-03-08 13:28:08;
欣赏了,谢谢!
![]() 姓名:唐铁柱; 时间:2017-03-08 18:51:17;
欣赏,学习,大赞。
![]() 姓名:刘运峰; 时间:2017-03-08 19:46:53;
拜读、学习、谢谢!
![]()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7-03-08 21:09:07;
欣赏了,对边远小镇介绍很祥细,谢谢!
![]()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7-03-08 21:32:21;
苦也罢,累也罢,出去旅游一切皆不在话下,就是心情舒畅。
![]()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17-03-09 10:00:12;
欣赏了,谢谢!
![]() 姓名:张国栋; 时间:2017-03-09 11:02:44;
好游记,学习!
![]() 姓名:周建钢; 时间:2017-03-09 11:37:59;
谢谢各位老师的点赞和跟帖!春天来了,要走向大自然,旅游与门券收藏是分不开的。我是坚持多年的一个习惯,凡旅游回来之后,必须做到“四个一”:有一枚门券,有一张地图,有一张照片,有一篇游记。
|
写下感言: |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
整站访问量:51340007;
今日19479;
昨日59771; 本页访问量:2774117; 今日7; 昨日110; 收录总数:11337092; 今日:5913; 昨日:23255; |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