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
![]() | ![]() |
当前位置:【藏券百佳】-〖藏家专论〗: 读郭林生先生《池草》诗集有感 |
读郭林生先生《池草》诗集有感 钱宝林 我对诗词没什么研究,只是爱好而已。平时兴致来时,便也胡诌几句,抒发胸臆。去年底,承德券专委召开联谊年会时,得到郭林生先生带有墨香的《池草》,捧在手上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感觉。是啊!毛泽东的词句有:“三十二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读起来,已感觉很漫长了。郭先生的诗是五十年过去,漫长吗?不!我们看到郭先生仍在勤奋地继续耕耘着。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我们追溯到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的步步足迹,他从黑发飘逸跋涉到白雪飞头,却依然奋蹄向前。所以,读了郭先生的诗作,感想多多,不能概全,只能简言些佐见吧。 乡音未改 初心不变,根本不忘。有的人从农村出来,不好意思称自己是农家子弟。其心理作用是显得身份卑微,地位不显。而郭先生正是与此相反,不仅承认,而且更是引以为豪:“一马平川大平原,油油黑土香喷喷。”这是和他的家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在郭先生的《池草》里看配发的照片就能感觉到,首先把他的父母居于显著位置,可谓“百善孝为先”的点睛之笔。在作者的第一首诗《根》中,便由衷地道出了“襁褓之中吮母乳,塑造灵魂父母心。”接下来的《见杏思母》则以小见大地昭示了家教的传承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孝道。“嘱我别吃给姥姥。”可见,作为农村妇女的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姥姥—母亲—我的言传身教,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这也勾起我幼时的一次难忘的经历。那是瓜菜代的特殊时期,肚子饿得咕咕响,掰了邻家一穗青玉米揣在怀里回到家,掏出来喜滋滋地递给母亲。母亲用异样的眼神盯住我,什么都没说,顺手把那穗玉米丢进灶膛。不一会儿,母亲剥开玉米的外皮,一阵清香飘来。母亲递给我说:吃吧。我拿起玉米,母亲的话又响起来:以后可不能再做这种事了。母亲的眼睛再一次地盯住我,我吃下了那穗无味的玉米并记住了母亲的话。“今见红杏思老母”真的使我的眼眶湿润了。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父亲母亲,从骨子里烙下家乡的印记,而且时时萦绕,直到永远。 比翼连理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比喻夫妻恩爱、形影不离的诗句。在郭先生的履历中,结婚后即开始两地分居。在那个时代,大学、中专毕业生都是国家统一分配。可以说天南海北,那时还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在郭先生的处女作中表露无遗。“留恋,留恋,夫妻感情一片。”“革命,革命,阶级感情更重。”表达出一对青年男女以事业为重,舍小家而顾国家的奋斗志向。“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看得出来,良好的家教,造就了两人的相濡以沫,和衷共济。郭先生夫人刘镜舫与丈夫琴瑟和鸣,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默默无闻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和事业。在子女的教育成长中,首先以家教传承为主,学好做人的根本。我们可以从郭先生的一首首成长经历的叙事诗中,得到一个个未解疑问的答案。其中《老侬》里的“祖辈务农常在此,繁衍生息聚宝盆。”看到他的不忘根本,朴实踏实。《苦读成家》里辛勤汗水里的遗憾和新婚后的喜悦。《献身航空》和《忠诚印刷》,我们则看到一个孜孜以求、追求事业,追求进步的科技人员的形象。郭先生退休后的生活在短暂的迷茫之后,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读书、集邮、摄影、门券、诗歌,天年之乐,可谓五彩缤纷,丰富多彩。更有那女儿孝顺,女婿孝敬,小孙活泼,老伴不减当年惠。以致高调唱出“桑榆未晚夕阳红,真想再活五百冬。” 东篱采菊 从郭先生的爱好来看,退休后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情系“枫叶正红读书会”是一大亮点。这个时期从读书会初创到走过八年的欢愉之路,无不浸透着先生的拳拳心路。真可谓“年年一度枫叶红”。记得孟德斯鸠有一句关于读书的格言“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正是在与书友读书的氛围中,先生吐露出的心声才格外真挚。“枫叶正红诵百篇。”、“枫叶正红兄妹缘,品味佳句展笑颜。”以及沁园春《华诞》中的“每周三后,黄金聚首,诸位师友,恐后争先。赏析名篇,各抒己见,推心置腹阐述全。谓伊人,有青丝华发,何求读研?”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啊!读书何以乐哉?有沁园春《书趣》作答。唐诗宋词、诗经红楼、滕王阁序、整部论语。真的是“读好书、胸中有梦想,人生风景。”、“再读书,眼界多开阔,天地宽。”正是系统地学习了这些古典文学和古诗词,才有可能达到“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地步 学诗交友,集邮、摄影、旅游、集券交友。以诗词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晚年多彩的幸福生活,交友的快乐,是先生又一大乐趣。特别是主持券研网“诗词乐园”栏目以来,交友筹稿,身先士卒。跟帖是诗,回帖是诗、主创是诗,先生简直是生活在诗的海洋里。想起我自己每写完一篇稿子,心里空空的,脑子里也是空空的,直接的感受是,犹如江郎才尽。可想,郭先生是如何绞尽脑汁的。耄耋之人,精力如此旺盛和集中,执着和勤奋,我们除了点赞之外,还要学习郭先生的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的精神。 冰心一片 痴情于诗,全心投入。郭先生的诗充满真情,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真情吐露,有时不计韵脚,不计平仄、不计对仗。我理解,这可能是老师给他讲的给格律诗松绑的缘故。像《女儿资助》,读起来好像有些别扭,顺读下来,细细咂摸一下,还是很有情趣和韵味。我以为,这些都是为情所致,一吐心声为快。这样大胆地尝试是有益的。只是我个人以为,“松绑”要考虑到“度”的问题。诗词活泼、跳跃、简练、精辟,读来常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联想,有人写出的诗句,晦涩难懂,生僻字一大堆,不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甚至咬文嚼字,故弄玄虚,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如果陷入孤芳自赏、自鸣得意的地步,那是没有市场的。读郭先生的诗,通俗易懂、活泼欢快、寓情于理、直抒胸臆、与读者产生共鸣。说到这儿,就不能不说说郭先生有的诗真的是老道挚诚,遵从格律诗也不在少数。像《航城话别》就是典例。“频频回眸见背影,粗手高扬老泪盈。”既守住格律,又充满深情,读来使人心头一震。像七绝《古莲花池》,短短28个字,从康乾到书院,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末句的“满池莲(涟?)漪芙蓉艳。”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借景抒情的豪放跃然纸上,使读者的思维深受其染,头脑中随映出一幅绚丽美好的画图。时代的美好,幸福的生活的甜蜜在受众的心中油然而生。还有类似的《牛年元宵》(二)、《雨中莲池》、《恩师赠书》等等,充分反映出作者格律诗的功底。 犹有花枝俏 郭先生的启蒙教育在建国前后,至“文革”前已是学有所成。虽未涉及文学,但学术群中有一句名言:“功夫在诗外”。可见,任何一件事物成功的背后,都与艰辛、坎坷、痴迷、执着相关联。作画如此,挥毫亦然,爬格子也是。只有丰富的学识,并掌握大量的词汇、语汇和长期的观察社会、生活的积累,才能够触景生情,抛玉吐珠,直抒胸怀。看似不经意的寥寥数语,实则幕后的功夫绝不是一日之行。曾经在券研网上读过郭先生发表的辅导诗词爱好者写作的文章,读后受益匪浅。堂堂中华是诗的国度,圣人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时至今天,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诗词,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散发着灿烂的光辉。传统诗词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热爱诗词已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亦成为一种修身养性、塑造自我、创造人生、实现理想的精神实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诗,诗意让世界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公民的道德文化修养更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我们生活在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会更加幸福。 既是以郭先生《池草》当蓝本发些有感,决不是评论,本文就以学诗一首当做结尾吧。 林生池草 林泉黑土育精英, 生就农家朴素情。 池孕诗雨勤追梦, 草莽苍山挂仙琼。
2017年1月12日初稿于南园斋 2017年1月17日二稿于南园斋 现在,每天上网浏览网上的佳作名篇,以便学习提高, 已经成为我们老俩(郭林生、刘镜舫)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了。 (文字及图片选自门券收藏研究网) 写这样的稿子,不敢在键盘上直接敲字了, 而是找出很长时间不用的300字原稿纸,静下神儿,找找感觉,开始爬起了格子...... 孙子用我的电脑看“忍者神龟”,我在小客厅里忙里偷闲地读《池草》。 老伴见了,用她的手机给我拍了张图片,背景的残荷是我在山庄里拍的, 大概是十年前吧,那时节已是阴历九月末,深秋了。花期这么长, 是特有的敖汉莲品种,我喜欢它,它也是池草的一种。 文章内引用的内容、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 |
目前,网友留言共31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 ![]()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7-01-20 21:56:15;
费心评论,善意点评。
点得到位,评到心中。 夸得有过,我不敢当。 尤其是与毛主席双提并论那段话,我不配呀! 宝林功底,深且厚广。 谢谢宝林! ![]()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17-01-21 00:29:04;
活到老,学到老!郭老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要学习郭老师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7-01-21 04:39:49;
欣赏了!谨谢!!!
![]()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17-01-21 05:17:14;
敬佩两位老师!功夫在诗外!
![]()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7-01-21 07:27:04;
拜读了,敬佩两位老师!
![]() 姓名:伍勇; 时间:2017-01-21 07:27:07;
为两位老师点赞!
![]()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7-01-21 07:29:39;
欣赏了,谢谢!!
![]()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7-01-21 07:36:42;
答郭老与众券友:“别梦依稀咒世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好像是在小学到中学时期读到的毛泽东主席的词,那时还小,即觉得三十二年太漫长了。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了。《有感》中与毛泽东的那几句,只是时间概念上的对比而已,确未有其他比肩之意。特在此申明,以避误会。谢谢各位券友老师的阅读和跟帖,让我们共同学习郭老的学习精神。
![]() 姓名:宋振清; 时间:2017-01-21 08:57:16;
敬佩!
![]() 姓名:方文洲; 时间:2017-01-21 09:14:16;
俩二老人,活到老学到老。精神永远激励年轻人不断前行。
看着二老电脑前操作,是多么幸福,这种爱生活,爱学习的 劲头,真让人感动。向二老学习,致敬。 ![]() 姓名:陈捷; 时间:2017-01-21 10:30:12;
赞赞赞!!!!!!!
![]()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7-01-21 10:47:45;
钱老师好文章!我们与郭老师同为券研网服务,受益最多的是他孜孜以求的学习与创作精神。正如钱老师所述,这些年郭老师“学诗交友,集邮、摄影、旅游、集券交友”多方涉猎,虚心学习,均有成就。敬佩郭老师!
![]()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17-01-21 12:03:32;
拜读好文,敬佩郭、钱俩位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赞!!!
![]()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7-01-21 12:13:16;
我们除了点赞之外,还要学习郭先生的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的精神。————的确如此!
![]() 姓名:高兴武; 时间:2017-01-21 12:57:05;
向郭老致敬.欣赏郭老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7-01-21 13:47:40;
敬佩郭老师孜孜以求、好学不倦的精神!向你学习!
![]()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7-01-21 15:09:19;
向郭老学习!
![]()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7-01-21 17:25:36;
为两位老师点赞!
![]()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7-01-21 17:48:08;
赞赏两位老师!!!
![]()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17-01-21 18:25:30;
读书心得,直抒胸臆,赞!
![]()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7-01-21 19:00:27;
佳文,拜读了!
![]()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7-01-21 20:45:33;
为郭老师点赞!为钱老师佳作点赞!
![]()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7-01-21 21:32:02;
好文,赞颂二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 姓名:赵廷文; 时间:2017-01-21 22:32:38;
拜读了
![]() 姓名:李国林; 时间:2017-01-21 23:36:22;
【池草】是一个老人的心路历程,朴素的感情,睿智的笔锋,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着正能量。从一个农家少年到近耄耋老人,而心与时俊进,是我们学习榜样。钱大哥辛苦了,代我们【池草】读者发出了最强音。谢谢!
![]()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17-01-22 08:54:34;
收到郭老赠送的《池草》,读后深受感染。
郭老的好学向上,不断积累,勤奋写作,老有所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姓名:刘运峰; 时间:2017-01-22 18:28:11;
好文!读郭老师<池草>,如沐春风!
![]()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17-01-23 09:18:43;
郭老老当益壮、笔耕不辍!佩服!
![]()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7-01-23 09:51:17;
点评确切,我亦同感!
![]()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7-01-23 23:43:27;
笔耕不缀,抒发真情!
![]() 姓名:朱龙淮; 时间:2017-01-27 14:15:46;
我年己古稀,平生五个爱好,集邮,收藏,读书,作诗,旅游。郭老堪称知音,同郭老交流,向郭老学习!
|
写下感言: |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
整站访问量:51360985;
今日40423;
昨日59771; 本页访问量:2774202; 今日92; 昨日110; 收录总数:11345635; 今日:14447; 昨日:23255; |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