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说景赏券〗: 券面拾趣(43)太伯奔吴与苏州

券面拾趣(43)太伯奔吴与苏州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6-11-14 查看次数:444; 复制本文地址
苏州:顾宗玲

图片总大小:848KB;最小图片:17KB;最大图片:273KB;


20160721073551406444.jpg(43)

             太伯奔吴与苏州

                       苏州 顾宗玲

苏州,古称吴,其由来可上溯至太伯奔吴时期,也就是3200多年前。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其父为周太王古公亶父,太伯系长子,两个弟弟分别是仲雍季历

                    

QQ图片20161108215013.pngQQ图片20161108214944.png

《古圣贤像传略》中的吴泰伯像

关于太伯奔吴,一说:让贤。太伯、仲雍知道古公亶父有意传位于季历之子昌,为了成全父亲,于是太伯就偕同二弟仲雍,在父亲生病期间,借口到附近山上采药,离开了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逃奔到荆蛮之地,识趣地避让。在古代这种思想境界确实很高。第二说:避祸。古公亶父既死,太伯、仲雍最后的庇护完全丧失,危险的阴影日渐逼近,为了逃避周统治阶级中争权夺利的刀光剑影,为了部族的生存,无奈之下只能举族逃迁,远而避之。另有一说:“寻根”或称“认祖归宗”。太伯、仲雍为什么奔“荆蛮”,而不是奔其他地方?为避祸,往哪里避?哪里才是他们的立足之地?而且是举族一大批人的立足之地。他们思之再三,只有去他们祖先的故土最为妥当,这故土就是“荆蛮之地”。

在良渚文化后期、四千多年前的江南,水灾和生活环境的恶劣使良渚先民们无法生存,一大部分良渚先民向北迁徙,进入江苏北部、山东西南、山西南部等地,带走了良渚文化的先进文化因素和生产技术。致使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和图案,频繁出现在北方的文化遗迹中。例如:良渚文化玉琮上的典型兽面纹在后来的商代青铜器上频繁出现。

  

QQ图片20161108215339.png

    《古圣贤像传略》中的吴泰伯像

QQ图片20161108215424.jpg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及陶盉

文化的融入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创造文化的人类呢?人们还记得,炎帝、黄帝与蚩尤之战。黄帝是华夏始祖,而蚩尤则被看成是良渚先民的领袖。良渚先民北迁后,黄帝视蚩尤为敌人,经过非常艰苦的战争,黄帝终於把蚩尤打败了。蚩尤虽然失败了,而良渚先民却留了下来,并慢慢地被中原接受和同化,最后融合在中原的炎黄子孙之中。

太伯、仲雍是否就有这良渚人的血统呢?或者说,太伯、仲雍就是良渚人的后裔?“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太伯、仲雍举族傍汉水南下,走走停停,渐渐到达长江边,在南京附近驻足,后再逐渐东移到太湖地区。

当然 “走走停停”是一段很漫长时期,因而在迁移的沿途留下了很多中原的文化信息。同时也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的精华。例如:鬲,原是西周的典型炊器,而在太伯及其后裔迁移的沿途留下了许多鬲的踪迹,最后逐渐融合在吴文化中,消失在战国后期。

 

QQ图片20161108215813.jpg

票图文物:牛头伯矩鬲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那时,与中原地区相比,江南人还过着更原始落后的“半生为食,以棚为窝”的生活,江南大地被称为“荆蛮之地”。泰伯到江南定居后,主动与土著居民结好,按吴之习俗“文身断发”,和当地人一样剪短了头发,身上画了花纹。这样,既表示了自已不是周人,不能再接任周的统领之位,对季历就不会造成威胁,要“季历们”放心做他的“官”,不要再加害於太伯、仲雍他们。同时,也承认了自己与吴人同一祖宗,是来此认祖归宗的。从而取得吴人的认同,融入了吴人的社会。

他们把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科技文化和农业生产经验传授给“荆蛮部落”,改善了吴地土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于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国号句吴 当地人尊称他为吴太伯。

在传播文化方面,太伯和当地人一起“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教育孩子们写字、读书、唱歌。历史上,聚居在岐山之下、渭水之滨的周族,是一个能文善歌的族群。他们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泰伯把周族的诗歌和当地原有的蛮歌、土谣相融合,独创了“吴歌”,此后又吸收越、楚、齐等地文化精髓,培育成具有水乡特色、独放异彩的“句吴文化”,从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脉——吴文化。


QQ图片20161108220150.jpg

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太伯——吴国第一位君主,在位49年。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往,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于是大家采麻束于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太伯葬于无锡梅里东之皇山,即今鸿山,尚存古迹有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径3米,墓顶填黄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两根高大华表,上雕威武雄狮。墓前享堂,建于1818年。

QQ图片20161108221007.jpg


QQ图片20161108221022.jpgQQ图片20161108221015.jpg

无锡鸿山太伯陵

无锡和苏州均建有泰伯庙。苏州的太伯庙,历史可追溯至东汉,现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2010年已全面修复扩建竣工,并对外开放。

QQ图片20161108221302.jpg 

     吴国传承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于吴(今苏州市)。公元前5l5年,诸樊之子姬光发动宫廷政变,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姬光即吴王阖闾。阖闾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君。他厚爱其民,任贤使能;聘楚国亡臣伍子胥为相,用军事家孙武为将。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姑苏山(即灵岩山)东北三十里,选地构建了周围四十七里的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到今年(2016年)已有2530年的历史。古吴国日益强盛,统治范围逐步扩展至今江苏、上海的大部,浙江、安徽部分,囊括广袤的江南大片区域,成为春秋后期的强国。传至夫差,为越女西施所筑离宫馆娃宫,就位于姑苏山上。至今山顶尚存遗址,有吴王井、智积井、玩花池、玩月池、梳妆台、响屟廊、琴台、西施洞等。



       QQ图片20161108221446.jpg


 

 

    虽然,在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所灭,但太伯奔吴所开创的、有着深厚底蕴的吴文化,始终熏陶着每一代吴地子民,孕育着江南文明。几千年来的潜移默化,对苏州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今天的苏州精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追本溯源,都能够在勾吴文化中找到传承千年的基因。 


[编辑:龙小平]

编辑:龙小平
目前,网友留言共28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6-11-14 04:21:08;  
真不知道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学习了,谢谢顾大姐!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6-11-14 05:25:26;  
谢谢顾姐的文章 让我又了解了一段历史。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6-11-14 07:28:50;  
吴国文化丰富多彩,
首个君王姬名泰伯。
一生故事多而又多,
勾吴文化千年承载。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6-11-14 07:42:38;  
欣赏文章,学习历史,谢谢!!
姓名:方文洲; 时间:2016-11-14 07:53:32;  
写文章,学历史,谈心德,交朋友。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6-11-14 08:04:55;  
学到了历史知识,谢谢顾老师!
姓名:伍勇; 时间:2016-11-14 08:52:58;  
学习了,谢谢!!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6-11-14 10:21:46;  
我的家乡凤翔与岐山相邻,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与周文化同根同祖。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6-11-14 10:49:51;  
学习了,感谢顾老师的精彩介绍!
梅里吴姓后来繁衍到闽南,发展为闽南地区的一大宗派——延陵衍派,
我太太娘家隔壁的村庄就叫岐山村,和今陕西的岐山县(古周原)同名。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6-11-14 11:58:46;  
又一个历史故事,顾大姐知识渊博,点赞!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16-11-14 12:00:13;  
学习了,谢谢。
姓名:张文革; 时间:2016-11-14 13:09:34;  
追本溯源话“苏州精神”内涵!谢谢顾老师的详解!
文章中“商代兽面纹提梁铜卤”的“卤”应该是“卣”字的误写吧。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6-11-14 13:32:56;  
故事追溯历史沿革,门券佐证文化传承。谢谢!!!
姓名:王述育; 时间:2016-11-14 14:33:54;  
太好啦!学习!
姓名:雨人; 时间:2016-11-14 16:07:01;  
谢谢介绍!!!
姓名:张国栋; 时间:2016-11-14 16:14:36;  
学习了,谢谢!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6-11-14 17:55:22;  
学习受益,谢谢!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6-11-14 18:46:22;  
谢谢各位券友浏览,向你们致谢!张文革老师指出的“卤”应该是“卣”字,确实应该是这样写,非常感谢为我指正!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6-11-14 20:02:11;  
一段苏州的悠久史诗!谢谢顾老师图文并茂的介绍!!!
姓名:赵廷文; 时间:2016-11-14 20:35:05;  
欣赏了!!!!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6-11-14 22:22:07;  
一段历史的回顾,曾去过无锡的泰伯庙,泰伯是一位民众爱戴的领导者。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6-11-14 22:51:33;  
用券说历史,谢谢大姐介绍!
姓名:王敬芬; 时间:2016-11-15 12:29:55;  
学习了解历史知识,谢谢顾老师图文并茂的介绍!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6-11-15 17:47:08;  
苏州的历史悠久,谢谢顾大姐介绍。
姓名:杨新渝; 时间:2016-11-15 19:09:04;  
顾大姐讲的这段历史,真是不太清楚。赏票,学历史。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6-11-15 21:01:32;  
历史悠久的吴文化,源远流长,谢谢顾大姐的介绍!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16-11-15 21:21:28;  
通过欣赏门券,挖掘历史,一篇有深度、有教益的文章!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16-11-16 09:54:14;  
很难读懂的文字,还是原于对历史的不了解,谢谢介绍。
写下感言:

请返回首页登录后留言。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整站访问量:35385550; 今日6136; 昨日7061;
本页访问量:2690181; 今日195; 昨日235; 收录总数:7315840; 今日:4175; 昨日:4350;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