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登记 [] | 券友通讯 | IP查询 | 编辑人员 | 06年文章 | 手机版 | 管理入口 |
 当前位置:【藏券研究】-〖券海拾贝〗: 心灵的感悟(6)天边

心灵的感悟(6)天边

手机扫描可打开本页
显示日期:2016-10-05 查看次数:434; 复制本文地址
方文洲

图片总大小:930KB;最小图片:75KB;最大图片:453KB;


 

天边

     暑期去离家不远的将军山公园走走,在几间茅草房前驻足,黄土墙粉底白石灰上写着醒目的标语——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这就是典型的知青屋。说到那段岁月真让人感慨万千。我虽然也插队农村,但比起老三届和全国的大哥大姐们,我算是幸运了,只插队三年就赶上了知青大返城。走进知青屋,迎面的墙上挂着毛主席挥手侧身像,一张破旧的大饭桌子,上面放着不和从哪找来的用竹篾编制的暖水瓶。烧饭的灶台上有一盞油灯,屋角边有几把锄头,似乎在诉说着知青们劳动艰辛的岁月。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兴办知青下乡插队屋,上海的崇明岛知青点,云南和新疆有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和海南知青农场处处皆有。总是有些人喜欢标榜所谓的“青春无悔”,我不明白,既然无悔,当初为何死活要回城。有这么一本书,全国知青看过没有?著名作家邓贤的《中国知青梦》,看了你再也不会说青春无悔了,它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知青大返城的全部过程,以及边疆兵团战士的血泪档案。它倾诉了知青空幻的激情,虚掷的青春,遭辱的惨痛,绝望的沉沦。更有甚者埋骨荒冢,弃婴悲啼。当我含泪读完,心苦得快窒息,为知青大哥哥大姐姐的惨烈故事潸然抽筋。二十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叫《孽债》,讲述了当年发生在云贵高原的偏远村寨的故事。叶辛的一支笔道尽了知青的种种艰辛和无奈,这是令人怦然心动的故事片。当年播放时,凡插过队,当过知青的,仿佛再现了自己的亲历。当知青遗留下的孩子唱起主题歌:“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时,无不红眼,泪水浸衫。稚嫩的童声,穿着破衣烂衫,向着茫茫人海,大声呼唤:“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儿…”扪心自问,哪来什么浪漫主义和“无悔的青春。”
    南京知青任毅因一首《知青之歌》蹲入大牢,在刑场临行枪决时,主政江苏的许世友枪口留人。当他每次回忆往事时总是全身发颤,那段岁月的经历成了他难以抹去的心悸。一位俄罗斯诗人说:“一切的痛苦都将过去,而过去了的,就会变成美好的回。”这是什么话,难怪许多作家提出激烈批评。将痛苦变成美好回忆,在我看来这位诗人是大脑进水。任毅不会作美好的回忆,那是心症。
     
亲爱的读者们,还记得一九七九上海复旦大学有个叫卢新华的学生写了篇小说取名《伤痕》,(后改为广播剧)从而开创了一个时期的“伤痕文学”,。小说以一个女知青在未下乡前掲发自己的父母的“罪行”,致使双亲身陷囹圄,在大返城时,见到蔑视自己的妈妈,深感内疚的她发出撕裂的喊叫:“妈——妈”,一头栽倒地面,双膝跪地,痴呆呆的眼光久久望着渐渐远去母亲陌生的背影,这一声沉重的“妈妈”,撕破了多少读者和听众的心脏。当年多少知青为回城叫一声妈妈付出揪心的代价。
     亲爱的知青们,也许我的话题有的煽情,确也是当年的实情。在城镇有墙面的几乎都刷上这些标语: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这些口号激活了十五六岁青年的热情,跟着稍大些的哥哥姐姐们奔赴农村,去支边,去建设兵团。我在这里选载二三首插队诗,虽然诗写得有些青涩,也是当时真情记录。
初到草原
白雪蓝天黄草,马嘶风吼狗叫。
歌唱可开喉,雪里扬鞭一笑。
一笑,一笑,别有一番风貌。
暑气蒸蒸
暑气蒸腾倦欲眠,蒙头趴在草中间。
马屁拍出两手血,一天蚊子乱如烟。

无星无月怕狼掏,手电高悬两丈高。
虽然算是新招数,一夜电池全报销。
     
知青,这个特有的名词,包含了孤独,恐惧,无奈和天真。这些词的感受只有在特异的生活中才体验。当年我第一次回城过年,那一夜,眼睁睁盯着闹钟,盼望天明。那是一颗什么的心灵,敏感得无法入眠。全国大哥大姐知青更像是在梦中,在秋风吹落一片枯叶的瞬间,在爱情的背叛把你击倒的时刻,在理想的虚妄被现实破灭的时候,我用三个排比句,就是将我回忆的笔触伸向那蹉跎岁月,试图还原知青的生活,此时,我的感受似乎并不比当年更加飘渺,更加肤浅。天边,一个永远的天边!

 

0一六年九月十七日

于翠屏山房

 

 

 [编辑 崔艳红]

 


编辑:崔艳红
目前,网友留言共28条,欢迎谈谈您自己的感受。[管理]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16-10-05 01:38:55;  
进入社会恰是结束上山下乡的年代,没法去感悟了,读了方先生的文章,似有“天边”的感觉……
姓名:杨帆; 时间:2016-10-05 02:52:30;  
好文!收藏网里的知青知音!说是天边,其实深深刻在心底,往事历历如在眼前。天边,那是不可思议的迷濛!

1968年,我大学毕业,那一年大学毕业的学生和中学生一样成了知青,所不同的是带工资,带粮食本的知青.大学生知青,生产队很欢迎,因为白干

活,不用记工分。第二年,我成为全公社的团委书记,并负责知识青年和五七大军的工作。作为一个公社中学生知青的老大哥,深谙知情的苦与乐。

五年后,我离开那个山村公社。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不情之请,方先生,能把此文复制寄给我吗?QQ邮箱:1206939647.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6-10-05 03:35:21;  
我也是知青 浙江建德小山村的一个知青。
也许是房东大妈和她的家人对我比较照顾吧 农村的生活虽然清苦 但也远远没有到难以生存的地步。
我现在也每年去看我的房东大妈(今年已是84岁高龄)。我去了 还会用柴灶给我做“锅巴饭”。
下乡初 也有豪情也有壮志。曾填写过一首水调歌头的词 原词已佚 只记得最后两句是“下乡一辈子 扎根五十年”。
在那里我学写过很多诗词 记得有诗中写过“踏遍蓬蒿心犹乐 富春引我拜子陵”,“枫红两岸 稻黄十里 年景又唱丰收”。
由于不善保管的原因 没有留存下来 现在想想心里也有惆怅。
知青做为一个历史群体 每个人的经历也是好坏自知。不如意事常八九 回头看看也如淡淡云烟。
早晨起来没有看见朝霞 我们还可以等待晚霞…………
姓名:崔艳红; 时间:2016-10-05 05:27:12;  
一篇佳作,引起共鸣。
杨老师,我已把文章发至您qq邮箱。
姓名:伍勇; 时间:2016-10-05 05:39:51;  
最深的感悟就是电视剧《孽债》,当初看的时候还小,看到难过的时候会掉眼泪!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6-10-05 06:05:58;  
下乡几年,经历了孤独、思念、劳累、批斗、痛苦。。。也学会了独立生活、农活、做饭。。。健壮了身体,融入了社会,蹉跎岁月很锻炼人啊!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6-10-05 06:30:01;  
知青屋里记忆多,想起当年姐和哥。
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乐呵呵。
进屋一看当年景,虽有演绎却述说。
《中国知青梦》一书,著名作家邓贤作。
青春不再说无悔,大返城的事实佐。
叶辛编剧名《孽债》,知青哥姐多惨烈。
《知青之歌》任毅写,蹲入大牢要枪决。
江苏一把许世友,枪口留人心症做。
返城故事版本多,“伤痕文学”卢氏揭。
身临其境感受深,天边缥缈岁蹉跎。
姓名:方文洲; 时间:2016-10-05 08:08:33;  
谢谢各位,那段经历,让人回想过往历史。这是知青的脚印。谢谢崔姐的编辑。
姓名:方文洲; 时间:2016-10-05 08:22:41;  
杨老师您好,谢谢你的点评,您要的文章,崔老师已发给您,如果要的话,我再发一遍。拙作能得到您的评价,是我的荣幸,望杨老师多批评,学生努力写好每篇短文,支持网站工作。谢谢你!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16-10-05 08:25:30;  
知青,为祖国做出了奉献的一代人!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6-10-05 08:34:12;  
我是“老三届”,知青生活难以忘怀。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6-10-05 08:35:54;  
读天边心情难以平伏,再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谢谢方老师!!!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6-10-05 08:54:10;  
当年知青生活各不同,艰苦劳动锻炼了一代人。墙上的标语是当时宣传的需要,尽管知青们在各地遭受了不同的曲折、艰辛,但他们也常有欢笑,和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70年大队将七十多名知青唯一一名上大学的名额推荐给我时,我让出了这个名额,至今无怨无悔。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6-10-05 09:26:03;  
阅文感叹往事不堪回首,磋跎岁月不由人!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6-10-05 09:36:26;  
一提到知青的话题,曾经的知青人都会有感而发。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6-10-05 09:51:07;  
往事不堪回首,不说也罢......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6-10-05 10:16:44;  
想想当年的知青生涯,令我不寒而粟⋯⋯;珍惜现在吧!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6-10-05 10:23:27;  
特殊的岁月,特殊的经历,塑造了一代人特殊的品格!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6-10-05 11:32:05;  
沁人肺腑的文章,难以忘怀的回忆!一个永久的话题!!一个时代的悲剧!!!一句口号,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人生梦想!!!!无论如何,还是面对现实,快乐生活吧!!!!!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6-10-05 11:44:57;  
一位俄罗斯诗人说:“一切的痛苦都将过去,而过去了的,就会变成美好的回。”最后一句是否应为“回忆。”?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6-10-05 14:28:51;  
也是时代造就了这批人,劳其筋骨,思维造人。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我深深地敬佩这些人。我的三姐竟在农村一呆就是9年,她送走了我们的双亲,送走了她的青春。只因有了二姐的上山,有了三姐的下乡,才有了我初中毕业被分配工作。说明一下,那时,后门可是个别的。
姓名:方文洲; 时间:2016-10-05 15:25:26;  
各位老师们的经历太感人了,只因有了那段历史,我们更珍惜当下生活。谢谢老师们。要写的历史太多,如三线建设,四清运动,人民公社等,这些题材不太好些,过往的生活让我们展望未来吧!
姓名:杨帆; 时间:2016-10-05 19:35:18;  
文章已收到,谢谢艳红,谢谢文洲!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6-10-05 20:48:44;  
上山下乡时我已工作,但因涉及弟妹,对那历史仍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6-10-05 21:16:46;  
没有经历过,但周围好多人都是知青,年龄不大都背井离乡,如今已成历史。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16-10-06 13:00:35;  
文章勾起一段历史,拜读了!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6-10-08 07:46:10;  
天边,就在天边,有一位天马行空的方半仙!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16-10-11 17:21:55;  
知青情结。
写下感言:
您的姓名: * (必须使用真实姓名留言,如果您注册用户不是真实姓名,请重新注册)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本页
点击打开手机端首页
整站访问量:51421848; 今日38594; 昨日62594;
本页访问量:2774329; 今日62; 昨日157; 收录总数:11365838; 今日:13231; 昨日:21410;
您的操作系统:; 屏幕分辨率:; 您的浏览器:; 您的IP:
版权申明:本站所有文章,如内容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menquanyanjiu@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